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机器换人”来袭,工匠精神何处安放

http://www.gkong.com 2018-07-30 16:22 来源:中新网

18年前,学习数控的柏义兵满怀憧憬进入一家国企实习,当他看到车间里专业的数控机床和技术人员时,他彻底"傻眼"了。"所有设备都是进口的,软件编程页面全是英文,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菜鸟""。

经过18年如一日的"锻造",如今的柏义兵不仅成为了数控行业的"老师傅",更成立两家精密机械加工企业,做起了多品种、小批量精密零件加工,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数控人才。

柏义兵坚信,保持刻苦和专注的"工匠精神"是自己一路进步的动力。近年来,总有年轻员工问他,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很多企业用机械手臂加工、焊接,很"炫酷",咱们未来会不会失业啊!

对此,他总是回答:"我们做别人没有的东西,做科技含量高的精加工,人的智慧和钻研精神是机器人无法取代的!"

当下,人工智能和机械自动化迅猛发展,对人类就业和劳动力产生一定影响,更给一些传统行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在"机器换人"浪潮席卷的大背景下,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担忧,"我们的行业会被机器人取代吗?""有了机器人干活儿,我们还需要工匠精神吗?"

"机器人"的短板还需人来弥补

1998年,16岁的柏义兵到合肥学习数控技术,当时,数控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到企业实习时,柏义兵每天都将编程语言里出现的英文单词抄在本子上,回家以后,夜里就着台灯边翻英文词典边学习。由于表现优异,柏义兵实习期缩短一半并正式入职。

" 加工的成败常在毫厘之间,要精益求精。"刚参加工作,柏义兵常跟在老师傅后面,拿着图纸琢磨,思考从什么地方入手,如何加工调试…… 经过两年多时间,柏义兵"摸熟"了数控技术,他的笔记本也成为许多新员工入职学习的"秘笈"。

2012年,柏义兵开始自主创业,成立了合肥翌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招聘了一批年轻学徒,引进了一些机械设备。"很多人一开始连图纸都不会看,对数控机床一窍不通,我就手把手教学。"柏义兵常常告诉学徒,只有做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人的技术才能不断提高。

" 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我觉得带徒弟、传承工匠精神不仅是教技术,更要传递理念。" 在柏义兵看来,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去工厂做工,也有人偷懒,依赖机器做工,不练技术。

他常常教导员工:"随着科技进步,机械自动化水平提高,很多行业都存在着被替代的恐慌,但产品形状和种类千变万化,机械流水线很难保证零件的高精装配,再者,机器人的产生本来就"蕴藏"着人的智慧,他们的"短板"一定要由人来弥补。"

研究生毕业后,李洲来到合肥南动车运用所,成为一名动车组地勤机械师,在动车组检修一线,学习了动车组基本机械结构和日常故障处理。

" 遇到系统电路故障时,总是不能从原理上进行解决,只能等技术厂家指导。"工作之余,李洲主动学习动车组各系统的电路、气路原理图,将厚厚的几本原理图图册翻了个遍。一年时间,李洲从动车组"小白"成长为在车间小有名气的"技术大拿",独立解决了很多电路故障问题。

平时,有同事问他:"高铁列车相关技术快速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引进和吸收自动化和智能化因素,比如正在研发的动车组检修机器人等,咱们那么费心学手工技术有用吗?"

然而李洲觉得,机器人做工只会加快发现和检测动车组异常的速度,但异常点最终需要人工确认和处理,机器人无法实现对故障精确处理,同时针对一些复杂的系统,机器人无法做到检测,这是机器人的缺陷所在。

为了应对动车组常见的车门故障,李洲主动请缨,到一线班组成立车门专项作业小组,重点进行故障攻关。他用所学车门系统原理,结合车门结构特点创新地提出"清、刮、剔、擦、抹、查、测"的"七字"作业法,根据车门故障特点提出"听、摸、动"的"三字"检查法,还设计了专用"侧门维修包",使动车组运行途中车门故障率下降40%。

暑运开始前,李洲结合高温天气动车组空调故障多发的情况,成立空调专项整治小组,从原理上解决动车组空调故障。三伏天,动车组检修库内温度最高能达到50摄氏度,作业期间,他几乎从头到脚都湿透,工作服湿了变干、干了又湿。

现在,李洲带着一个年轻的小组在一线检修动车故障,他喜欢和新人们说故障的根本原因和解决原理,鼓励大家从源头上找问题。

李洲说:"在动车检修一线拼搏,甘于寂寞、享受寂寞,数以千遍、万遍地从事一件工作,这就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在动车组检修领域,机器设备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工作业,只能有效服务于人工作业。而智能化的引进,也对人工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掌握大量的检修作业知识,以便更准确更快速识别和处理故障。"

工匠精神只有注入"创新"活力才历久弥新

" 这个到底是怎么弄的?"这是安凯汽车客车一厂电泳线的班长武友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4年,武友召刚到电泳线工作时,正逢安凯客车新能源基地建成,电泳投产,他每天带着笔记本,跟着有经验的工人后面学习、请教,边学边摸索。

" 以前没有电泳线的时候,很多相关工作是工人纯手工完成,现在有了高科技机器设备,我反而没有觉得"轻松",因为只有具备全方位的专业知识才可熟练操纵设备,并确保及时排除故障。"两年时间,武友召记满了4个笔记本,他瘦高的身影常常穿梭在生产线和设备之间,每天走几万步是家常便饭。

" 班长,前道工序车还没按时出,怎么办?""班长,我们的料快用完了。""班长,设备好像停了。"现在,武友召面对年轻学徒的不解和困惑,常告诉他们,"人工智能时代,面对机器设备不要"慌",要灵活运用知识,把传统技术和先进科技"连接"起来,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 在我看来,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于传承创新,单位很多工人都是父子两代人同时在干。在科技发达的大背景下,我们更不能丢失对技术的传承和钻研,在传承的过程中也能实现自我提升。"武友召说。

2015年来到安凯客车一厂涂装车间,望着复杂的设备,21岁的杨志感到"眼花缭乱"。学汽车技术相关专业的他对辊床、涂装烘干室和电控系统很陌生。于是,他开始自学,从网上和书本里找答案和原理。

在巡视生产线的时候,他发现,预脱脂、脱脂槽的循环泵压力超高,于是他组织清洗,并细心观察,原来问题出在板式换热器上。"到底是什么堵住了换热器,没人知道,我就拆下来看看。"杨志最终发现问题,主动与工艺员、厂家服务人员对接,改进了清洗方式。他还继续寻求创新,设计了独立使用的专用清洗装置。

在电泳线气改油过程中,杨志也主动参与思考,无论是油路的走向,燃油的供给,还是燃烧机的调试,他都多次提出创新意见,攻克故障。

" 平时我会关注机器人技术发展,了解一些AI产品,我觉得技术更新换代肯定对传统行业有冲击,但是技术的学习和操作都要向人请教,设备有故障也需要人去解决,这些都体现了"人"的重要性。"在杨志看来,作为年轻技工,要和质量"较劲儿",多学习多思考,才是当代工匠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 传统老师傅带徒弟传授的是"技艺",而当下年轻工人需要多加学习,为"技艺"注入创新活力,才能更好地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安凯客车涂装车间设备动力主管刘惠仁曾为一线培养了很多优秀年轻工人,他觉得,科技再发展,只要年轻人肯钻研、爱创新,工匠精神就会历久弥新。

人工智能与工匠精神相辅相成

"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给予,却很少问学生想要什么,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用什么方式教学生,从而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这是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的校领导一直思考的问题。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由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今年6月,该校用校企结合模式成立了安徽首个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其实,早在2013年,一支由科大讯飞的高级工程师们组成的授课团队就开始钻研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团队开发出一款智慧学习平台,该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辅助,帮助教师实时掌控学生学习状况,以及时跟进和辅导,使得"人工智能"被应用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作为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人员,该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周鸣争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起到助推器和催化剂作用,一定程度上会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模板化"的问题,但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周鸣争认为,人工智能帮助教育教学的改革,也推动了"教书匠"的教学创新和自我"革新"。

该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助理戴平则认为,传统工匠精神是将产品做到极致,这是工匠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人工智能追求的是用户体验的极致,因此二者本身并不违背,并且互相"反哺"。

他同时觉得,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教学,有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更能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人工智能无法复制人的价值观、人的情感,无法像人一样思考,作出价值判断。

" 此外,现代很多教学要搭人工智能的"顺风车",但是教育的本质不光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工匠灵魂",这是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戴平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王海涵 记者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