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工程教育与智能制造“人才观”

http://www.gkong.com 2017-09-25 09:11 《中华工控网》原创

尽管大家对智能制造的内涵有各种解释,但毋庸置疑,无论国家战略还是企业发展,都对工程教育和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伴随着中国制造业升级大潮,西门子经营11年的大学生大赛也在逐步升级。从最早聚焦过程控制领域的 “全国大学生控制仿真挑战赛”,拓展到FA领域“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再到去年和教育部签署《教育合作备忘录》正式更名“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西门子杯”挑战赛的领域在与时俱进地拓宽。

今年八月底刚刚在上海结束的大赛,已经发展为包括工业软件在内的9大赛项,1000多名选手参与了决赛的角逐。

作为大赛的创始人、组委会秘书处张贝克教授认为,智能制造大环境下,我们最需要两类人才——产品经理和应用工程师。这张图最能说明大赛赛项设置和对这两类人才的关注:

大赛PPT中的图

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在最近一期“混沌大学”直播演讲上多次提到工程教育与创新思维。他认为工程意识是通过大量的动手训练、设计思维训练、理论课程训练培养出来的。李泽湘在美国留学后回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长期从事机器人、自动化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成果突出,自2006年至今,他帮助学生先后创办大疆创新、李群自动化等多家明星科技公司。他认为,重新定义工程教育要从四方面入手:要以找问题为导向,多学科融合,基于项目学习,国际视野与品位——说白了就是让学生多动手、多去看国内外先进的东西、在项目中思考学习。

那国内工科院校的情况如何呢?

本次决赛东道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对于竞赛非常热衷,记者注意到,他们将参与各级大赛获奖的同学做了个榜,仅2016年,工程创新学院就有近百名学生上榜。据工程创新学院的负责人吴梦初介绍,该校为了对接企业需求,将专业培养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技术应用岗位类,另一类是技术开发岗位类。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代表参与,并设置校企专家委员会,合作建设企业培养基地近300个,共建课程100门,合建了实验项目100项,并建立了基于项目合作研发共享的校企联合工作室。目前,工程专业超过80%的毕业设计有企业参与指导,试点专业甚至100%有企业参与指导,学校外聘了行业教师为本科生授课,2016年全校有90门次、超过3500多人次选课 ,甚至还尝试了在企业现场开课或实训,替换校内课程学分。

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在企业端受到了青睐。

来自该校曾获得西门子杯大赛特等奖的宫宝祥同学就是一个例子。2013年毕业后,宫宝祥直接被西门子当年“Sales100培训生”项目选中,如今他已经成为西门子华东区OEM销售。

人才,理想的状况是招来就能用,而事实上,对于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可不是那么容易。

西门子内部有一个青年才俊成长计划,前述“Sales100培训生项目”就是其中一个,经历了10余年时间,作为项目负责人,张利博士认为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合格的工程师,需要有一段路要走,西门子“Sales100”从人才筛选到定制培养将这条路径做到了流程化和最优化。十年来,这些“Sales100”们已经遍及全国各地,不少学员已经在技术、销售甚至管理岗位发挥着中坚作用。

同样可以借鉴的是一些智能制造领域隐形冠军的做法。在前段时间热播的纪录片《工业传奇》中,贝加莱(B&R)大中华区总经理肖维荣博士向观众表达了他的“人才观”。

与西门子一样,贝加莱也有工程师培养计划,只是他们面向的是有经验的工程师。肖博士认为业界现在面临一个问题: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两方面对接存在问题。“我们一些大学用的关于自动化的书籍离现实差距十五年,这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贝加莱学界联盟的原因。借此我们可以把最新的东西放到学生面前、做一个开放式实验室让学生去尝试,让大学的教授和学生获得最新的技术。” 肖博士介绍,“公司内部有一个‘EC工程师宿营’的培训,四个月内把工控界遇到的运动控制、温度控制、液压控制、气动控制等等所有这些集中在一起 ,全部摸遍,要求大家必须按照标准规范性地合作去做工作,考察团队合作精神,然后去打分。这是增加工程师培养效率的一种模式。”

然而,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大量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和储备上还在苦苦探索:个性化需求、培养周期长、人员不稳定等等成为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障碍。

河北工业大学张鹏老师在“西门子杯”大赛同期“校企对接会”上呼吁用人企业能够更多地了解学校、学生的需求。他认为,用人单位在抱怨人才难招、难留的同时也需要反思,“企业是不是应该给学生一个承诺——当学生五年十年后他能做什么,能得到什么?”

学科竞赛到底能为学生们带来什么?在张鹏看来,目前在学生在创新意识、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工程与社会(如安全、环保等)、团队合作、展示与表达等方面普遍需要提高。这些在学科竞赛平台中正好能有所强调弥补。当然,张鹏认为大赛的参与程度还有待提高,目前往往只有最好的那批学生参赛,问题是,这批最优秀的学生往往并没有直接进入工业领域,解决的办法只有全员参与,让金字塔中部和底部的大量学生受益,他们才是真正第一时间投身工业领域,只有他们能力增强了,大量用人企业也才会最终受益。

院校与需求端的人才培养接轨,课程设计、实验室配置与管理、师资都是个问题。学生的出路——去哪儿实习?如何解决推荐就业?这些也都是问题。

张贝克教授今年筹备的“校企联盟”正在尝试一种更加有针对性、更趋紧密的校企对接。“以往学校和企业语言体系、思维方式都不同,” 他认为,“这需要一点点积累的过程”。

人才培养,师资尤为关键。西门子为此制定了一个面向全国的师资培训计划。要在国内优选有条件的院校打造师资培养基地。

张贝克教授认为,面向未来的发展,老师也要有危机意识,随着互联网和各类资源的丰富,要有原动力去改变。学生是流水的兵,只有老师才是固定的,所以教师的态度和水平最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孟宪辉是烟台大学的老师,从2013年第一次组队参赛开始,孟老师就与大赛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几年她带出来的队伍在总决赛中共获得4个特等奖、6个一等奖以及1个最佳创意奖,在考研和就业中,竞赛主力队员都属于受欢迎的对象,而另一些主力队员在毕业前后迅速开始创业,暂时未创业的队员,也有明确自己创业的职业规划——这种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向。

回顾五年参赛指导的经历,孟老师觉得做事的态度最为重要。“看到学生们的巨大收获和快乐,在就业和考研面试中的自信和享受,从心底感到欣慰”孟老师对记者说。

而厦门大学工业自动化智能创新团队也有自己的心得。该团队隶属于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工程技术中心,致力于在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方向上的创新课题、比赛以及创业项目方向上的人才培养。依托西门子、台达和罗克韦尔自动化的联合实验室,科创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持续深入学习的途径,从大二到大四、从入门到精通,教学上围绕工程应用,为学生设计具有典型技术的实践项目,科创上结合最新技术,为学生提供类型丰富的创新内容及后期成果转换。

自2013年以来,依托该平台,同学们共获得自动化类大赛特等奖4个、一等奖9个。而工业自动化智能创新团队仅为科创团队工作一小部分,此外还有机器人团队、智能车团队、虚拟仪器团队在活跃着。

“平台管理采取以学生为主,老师作为引导方、指导方、监督方。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技能学习,更是能力培养、竞争力锻炼。”厦门大学许英杰老师说。

这与张贝克教授 “未来我们的老师更多是教练的角色”这一观点如出一辙。

前面谈了那么多院校和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事实上,在两者之间,还夹着一个社会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工作。对于一些刚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快速进阶迈入工程师生涯的良好途径。然而,这些机构目前在职业教育领域并不太受关注,这类完全没有“靠山”的机构,其创始人大多拥有工程师工作经历。笔者了解的天天、龙丰、启程等,不断地投入实训设备令公司运营成本加剧,许多机构会因招生不足困扰发展。

不过这个情况正在悄然改变。总部位于深圳的技成培训,多年来一直探索工控领域的在线教育,据CEO钟武介绍,十年来共为近200万学员提供服务,而O2O也是其长盛不衰的秘诀,一是利用学习机箱解决一部分线下实操问题,另外,通过筛选出优质的线下机构,构建线下联盟,为学员提供线下实操学习机会,也缓解了上述诸多线下机构招生不足的困惑。钟武表示,“未来,如何利用平台资源与智造企业形成更广泛和深入的人才对接,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工程教育的出口是工程师,只有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创新研发、设计开发、工程应用工程师人才,我们的智能制造才能真正落地。”显然,张贝克教授对此充满信心。

(文/ 中华工控网 杨志强)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