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SNLAB 微信公众号
在所有TSN的潜在应用场景中,工业无疑是关注范围最广、讨论热度最高的一个场景。关于“TSN for Industrial Automation”这个话题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干”,也有非常多的声音和观点。笔者关注这个领域5年了,但是也自认无法通过一篇文章讲透其中事由。当然,我还是希望本着“尽量只讲事实,以及少量的基于事实可以通过简单推理而得到的判断”的原则,来写一篇软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本文的目录:
•WHY - 为什么需要TSN;各巨头对TSN的态度;工业用户对TSN的态度。
•WHAT - TSN具体用在哪里(工业网络层次的维度、场景维度)?
•HOW - 可能要用到TSN的哪些子技术来构建方案?
为什么需要TSN?
简单的回答是:传统的以太、IP技术能为用户提供低成本、大带宽的解决方案,产业链和生态圈成熟而开放,但不能保障网络传输性能,尤其是有界时延;当前在工业网络中广泛应用的各种工业以太协议,经过定制化的改良,能够提供满足相应要求的时延性能保障,但是带宽相对受限,技术互通性、可扩展性差。TSN作为由IEEE 802.1工作组进行标准化定义的一系列技术集合,可以实现兼具上述两者之长的网络方案。
各巨头对TSN的态度是什么呢?我们主要看西门子、罗克韦尔、倍福、贝加莱、三菱这几家。
早在2016年,由贝加莱(B&R)和TTTech发起了一个倡议OPC UA TSN的组织,后来被称作“Shapers”。到2018年,已经有很多工业界的大公司加入了“Shapers”(下图)。POWERLINK是由贝加莱主推的工业以太协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POWERLINK总体的市场份额十分一般,而技术上的部分优势特点也不足以显著压制其它竞争技术。从明面上看,贝加莱参与OPC UA和TSN相关的产业活动是比较积极的。由此推测,利用OPC UA TSN实现对PROFINET等竞争方案的“弯道超车”,至少是贝加莱考虑过或正在考虑的战略。
上面图片中并没有西门子(Siemens),不过2018年的汉诺威展上西门子也做了TSN的展台。从2019年开始,在IEC IEEE 60802的TSN for 工业自动化的标准项目中,西门子的参与度一跃成为TOP1。2019年下半年发布的PROFINET v2.4支持了TSN,我们也能在各种地方看到西门子宣传PROFINET TSN。笔者推测,西门子作为一个综合实力全面而强劲的工业巨头,是有自信和能力亲自下场做好业界热点技术,为用户提供多一种的可选方案,从而也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
罗克韦尔(Rockwell)主推的EtherNet/IP(即EIP),对标准以太和IP的良好兼容性一直是其宣传点之一。2018年开始,罗克韦尔和思科,还有曾经的工业互联网联盟(IIC,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都参与过TSN的产业活动或搭建TSN测试床。不过近两年,笔者对北美生态圈的关注度降低,能获取的信息也减少了。
倍福(Beckhoff)主推的EtherCAT在近几年突飞猛进,一方面是其“on the fly”的技术非常适合高精度运动控制场景,另一方面也和其商业模式有关。仅就技术而言,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EtherCAT在拓扑灵活性上有劣势,当承载的数据量增加时,其技术优势也会显著劣化。TSN刚好能解决这个问题,ETG(EtherCAT Technology Group)也发布了EtherCAT TSN白皮书,网上都能搜到。里面描述了把TSN网络放在EtherCAT主站和从站之间的使用场景。虽然如此,笔者认为从技术上,相比于其它工业以太技术,EtherCAT和TSN还是比较明显的处在竞争关系上的。
三菱属于在“做”的方面最主动的,已经发布了CC-Link IE TSN产品。
工业用户对TSN的态度其实是更加重要的。例如(泛)制造行业的关键是制造,制造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什么技术能用,并且综合考虑成本低、效果好,那用户就用什么技术。都说智能制造时代(或者工业4.0也好,工业互联网也好)和传统制造的一大不同在于,传统制造是大批量、低成本,而智能制造增加了定制化生产的需求。一方面,TSN的愿景是伴随着智能制造新时代,将工业网络侧大一统,同时技术上支持自动配置、流量混合承载,看起来一定是能为用户降本增效的。另一方面,即使用户认可TSN的好处,但在当下,大多数用户并没有对TSN有强需求,或者说TSN所能带来的好处并不足以弥补尝试新技术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作为TSN行业的从业者,深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TSN具体用在哪里?
从工业网络层次上,首先分层没有明确的标准,常用的有从上往下Level 5到Level 0的说法,也有生产线、生产模块、生产单元等说法。下图给出一种概括性的描述(来自IEC IEEE 60802 use case文档)。
同样在该文档中,还有下面这样一张图,从上到下都有TSN域。在2018-2019年,笔者听到比较多的声音是,看好TSN首先用在Production Line和Production Cell层,这里主要涉及的时间敏感业务是所谓C2C(Controller-to-Controller)通信。后来,越来越多的声音也开始讨论TSN进入最下面的Machine层,例如PLC和伺服驱动器、IO站之间的通所谓C2D(Controller-to-Device)通信。至于最上层,相对属于IT的领域,也可以视情况决定是否使用TSN。从ICT厂商的视角,肯定是希望构建以太IP从顶到底的工业网络,为OT用户提供更好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有种OT over ICT的感觉。
场景维度上,我比较推荐一种分类方法,把工业自动化分成过程自动化(process automation)、离散控制(discrete control)、运动控制(motion control),通信周期越来越短,数据量也越来越少。不同的工业垂直行业,至少都涉及这里面的一到两种场景(比如化工行业,过程自动化多一些;汽车、半导体制造等行业,离散控制和运动控制多一些)。TSN强大的技术集合的价值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多种时延相关的机制可以适配不同场景下通信周期(时延)和数据量(带宽)的差异化需求。
最后是TSN怎么用在工业网络上。看过TSNLAB中TSN技术-资源管理那篇文章的读者一定记得TSN方案有个重要的底层逻辑:分三步走的资源预留工作,如下图上半部分所示。之后,就是下半部分的、使用怎样的TSN调度方案了。现在普遍认同的一种用法是,通过TSN时间门控TAS的机制,为关键控制流量规划好专属时隙;然后把剩余时隙给需要时延保障、但要求没有那么高的流量,并且使用CBS或ATS等整形技术,即保证这些流量的时延得到满足,又可以让剩余的“尽力而为”转发的流量复用剩余带宽。这就是TSN混合承载不同流量并实现按需差异化服务的一个案例。如果链路速率比较低,或应用对低时延的需求显著,也可以考虑使用帧抢占技术。
目前的IEC IEEE 60802标准正在制定两种一致性等级(Conformance Class)。等级A对设备的要求高一些,比如必须支持Qbv时间门控的能力;等级B就低一些,毕竟不是所有场景都对网络有高要求。而且很多TSN特性被定义为可选(Optional)。也许有一天,TSN在人们眼中,不再是硬件成本高、技术复杂的高科技,不再给人一种“TSN很好,但我有点望而却步”的感觉。使用TSN,就和使用IEEE 802.1Q中定义的VLAN、生成树协议等一样,如呼吸般流畅自然并且理所当然。那时候,工业设备商、集成商、用户纷纷拥抱TSN,才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注:所谓工业“七国八制”,目前应用和网络两部分都是“七国八制”。TSN只能解决网络的部分,比如把“PROFINET over PROFINET RT/IRT”、“CIP over Ethernet/IP(EtherNet/IP) or ControlNet or DeviceNet”、“CANopen over EtherCAT”、“CANopen over Ethernet(POWERLINK)”、“Modbus over TCP/IP/Ethernet(Modbus TCP)”等等,全部统一成XXX over TSN(这里也包括OPC UA over T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