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SNLAB 微信公众号
IEEE 802.1Q-2022 Clause 46.1中定义了3种TSN网络配置模型,包括:完全分布式模型, 网络集中配置/用户分布配置模型,完全集中配置模型。IEC/IEEE 60802 选择使用 完全集中配置模型作为TSN应用于工业网络的配置模型,在IEEE P802.1Qdj/D1.1对完全集中配置模型做了更新,如下图所示:
CNC(Centralized Network Configuration,网络集中配置器),用于代表TSN应用(用户)完成网络资源的集中配置;CUC (Centralized User Configuration, 用户集中配置器),用于发现TSN终端节点、获取终端节点能力、用户网络需求、配置终端节点TSN功能。
最新修订有两点变化,1)CUC可以是独立的或嵌入到TSN终端设备的一个或多个功能实体;2)CNC需要通过NETCONF+YANG 完成对TSN终端设备的配置。
TSN对工业网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对于工业终端设备,工业SOC、MCU集成TSN网络功能将会是必然的趋势,结合TSN芯片量大,成本低的优势,将会替代一些目前使用特定工业以太网芯片的设备,特别是与上层应用生态弱耦合的工业终端设备,比如:带通信接口的变频器、伺服驱动器、远程I/O等。
2. 对于制造业用户,复杂的组网架构、不断增加的设备接入需求也对企业IT、自动化运维人员带来了大量组网配置负担,这在离散制造企业尤为明显。采用TSN网络可以使不同厂家的控制系统实现链路层的互操作,支持在同一个TSN网络中不同厂家设备、系统的高效集成,避免网络硬件设备的重复投资。
要实现以上目标需要解决TSN与现有工业网络集成的问题,下面举例说明其中存在的困难,以及目前标准化过程逐渐呈现出来的实现手段:
上图描述了如何借助厂家W、Z网络设备构成的TSN网络,实现厂家X的控制器A与厂家Y设备B、C之间TSN数据流的配置。过程涉及至少三个角色工程师,使用不同厂家提供的组态工具、网络配置工具完成TSN网络的配置过程,描述如下:
Step1:熟悉厂家X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工程师,使用组态工具X完成对控制器A(发送、接收)通信数据的组态,包含:通信周期、目标通信地址、传输优先级、端到端时延等QoS需求信息,并下发至控制器A。
Step2:熟悉厂家Y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工程师,使用组态工具Y完成对设备B、C(发送、接收)通信数据的组态,以及与Step1中相同QoS信息的定义,并下发至设备B、C。
Step3:网络工程师分别使用配置工具W、Z或者CNC提供的统一配置接口,完成对网络控制器W、Z的配置,配置信息分为两类:
•CNC借助IEEE 802.1Q-2022(IEEE 802.1Qdj增补)定义的UNI接口,完成与CUC的配置信息交换,包括:每个数据流、数据帧的标识,以及对网络侧的QoS需求等信息(可参考IEEE 8021Q-2022, Clause 46 TSN Configuration)。
•CNC (NETCONF Client)借助IEC/IEEE 60802定义的YANG模型接口,完成对TSN终端设备(控制器A、设备B、C,支持NETCONF Server),以及TSN网络设备(TSN交换机W、Z,支持NETCONF Server)的配置下发,包括:数据路径信息、数据流表、门控周期、门控列表、可抢占帧等信息。
注:
•组态工具X与控制器A之间可以采用厂家特定接口通信,如:OPC UA C/S
•组态工具Y与设备B、C之间可以采用厂家特定接口通信,如:Profinet
•配置工具W、Z与网络控制器W、Z之间可以采用厂家特定接口
更理想的情况是,将(工业自动化)组态工具与(网络)配置工具“合二为一”。即由组态工具X基于自动化业务的配置,自动获取和转换为CNC所需要的QoS信息,并发送给CNC。甚至,把CNC作为一个功能模块,开发到组态工具之中。这样,在使用TSN的时候,自动化工程师仍然像以往一样使用组态工具就可以了,不需要网络工程师进行额外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