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kong.com 2025-08-01 10: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7月29日,《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暨“十五五”时期新型工业化展望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工经所”)所长、党委副书记陈彦斌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工业发展报告》是工经所的品牌成果,自1996年开始出版发行以来,已连续出版29部。该系列成果不仅连续记录了中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与取得的成就,而且体现了工经所人久久为功、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和态度,也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工经所“厚植学术根基、聚焦前沿问题、服务实体经济”的办所理念。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中国工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迎来重大机遇。《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4)》以“‘十五五’展望”为主题,从产业、区域、企业三个方面,总结分析“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总体成就和发展态势,研究探讨中国工业发展在“十五五”时期可能面临的风险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中国工业未来发展途径、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推动“十五五”时期新型工业化和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4)》主编、工经所研究员曲永义作主报告发布。《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4)》分为总论、综合篇、产业篇、区域篇、企业篇,共五个部分、64章。报告认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规模持续增长,活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取得长足进步,为下一阶段工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面临保持工业比重基本稳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创新驱动能力、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培育世界级制造集群等一系列重点任务。报告建议,这一时期中国工业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跨区域产业协作,优化产业布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法治保障机制,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强化关键要素保障能力,激发工业投资活力,保障工业投资增长;强化产业链整合能力,深化“链主(链长)+中小”发展模式;强化国家使命引导,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4)》发布
□ 社科网记者朱高磊/摄
工经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所长杨海峰发布“2024年中国工业十件大事”。在主题报告阶段,来自经济研究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学术观点。他们认为,“十五五”时期是中国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这一时期工业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丹表示,“十五五”时期既是“碳达峰”攻坚期、全球竞争加剧期、科技与产业革命深化期,也是煤电低碳化改造关键期、绿电发展加速期、能源安全水平提升期,产业变革与能源转型在这一时期相互深刻影响。稳定能源供应、避免成本上涨、保障绿色发展,三者构成了“能源不可能三角”。只有通过发展绿色能源技术,才能同时满足上述要求,破解“不可能三角”,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稳定发展。
“‘十五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谈到,同过去相比,当前我国产业分类更加精准、具体,产业链供应链的区间范围更广,出现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情况。这些新情况、新变化,需要我们在理论层面、政策层面、实际操作层面进行进一步的深化研究。近年来,一些地方对重点产业链实行“链长制”,如何界定“链长”的权力和职责边界,厘清其与企业、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认为,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基础支撑,加强工业互联网创新与应用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我国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陆续出台一系列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但由于不同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及运行方式千差万别,工业互联网功能体系需要面向具体工业“场景化”不断深化完善。
“十五五”时期的国际格局加速演进,既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赵福军认为,面对国际环境不断变化,我国一方面要立足国内大循环,发展特色制造业,实施内外贸一体化,提升制造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立足“一带一路”,不断寻找合作新机遇,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
“当前,我国工业布局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工经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叶振宇谈到,这些新情况包括制造业向优势地区集中、成群结链,产业转移重塑经济地理格局,一些特殊自然条件地区成为产业发展新空间等,凸显了区域产业协作的必要性。“十五五”时期,需要深化区域产业协作以推动新型工业化,具体措施包括深入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模式、推进数智赋能区域产业协作创新、深化产业协作利益共享机制改革、实施场景创新驱动产业协作、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工经所跨国公司研究室研究员江鸿通过对763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对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基于调研结果,她建议,以增强企业基础研究政策精准性避免运动式基础研究,以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改革推动企业基础研究突破,以强化财政支持牵引构建企业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以体制机制优化提升企业基础研究关键资源的丰裕程度。
会议由工经所主办,工经所全体科研人员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