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gkongbbs

经济危机下的美国科技走向

http://www.gkong.com 2009-11-05 17:34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仿佛一针强心剂,强劲地推动着美国的科技发展。而技术革新这盏明灯,也将在收效甚微的救市计划把民众的信念摧毁之前,给美国乃至全世界带来新的希望,并成为美国经济重生的主要动力和重要途径。而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在包罗万象的科技领域内找到一个突破口,在经济疲软的今天,仍能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引领美国经济走出无尽的深渊。

  2009年4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46届年会上宣布了其在科学研究、创新等方面的新计划和投资。他承诺,将把美国GDP的3%投资于研究和创新,这将超出美国在1964年创造的科研投资最高值。而在2月17日,奥巴马已经签署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约有1200亿美元投向了科技领域用以支持高新产业的发展。这一大手笔,就连轰动一时的“阿波罗计划”和“曼哈顿计划”都无法企及,也标志着奥巴马“科技新政”的全面展开。

  经济危机下的美国科技走向

   新能源经济独领风骚

  尽管奥巴马之前提出的新能源计划被认定是破釜沉舟的一试,但仍有不少经济学家对此表示了赞赏。在奥巴马看来,这次冒险的一大伏笔就是通过发展新能源来激发久违的技术革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营造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彻底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

  在此次1200亿美元的科技刺激基金中,可再生能源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就占了468亿美元,可谓是独领风骚。新能源开发备受关注不仅由于传统的化石燃料即将耗尽,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态势正愈演愈烈,而这与找寻替代能源的成本下降以及新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也是密不可分的。

  1月16日,奥巴马在参观俄亥俄州的一家工厂时表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计划用3年时间促使美国可再生能源产量增加一倍,并提高3/4联邦政府建筑及200万家庭的能效。

  2月24日,奥巴马在国会发表的首次演讲中大力号召加强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并重申将在3年内使美国的可再生能源产量翻一番。他表示,要想使美国经济真正转型,并使地球免遭气候变化之苦,生产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

  4月27日,面对600多名院士,奥巴马郑重表示,清洁能源是当代的“伟大计划”,其将成倍增加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等3家主要科学机构的经费,并将在能源部下成立先进研究项目局。

  而在遭受冲击最猛烈的汽车界,大家也不约而同地将希望寄托在了尚未普及使用的新能源汽车上,期盼以此带动这一支柱产业乃至全球经济重振雄风。今年,德国宝马公司等欧洲众多汽车厂商都将陆续推出研发的新型清洁能源汽车。而早在去年11月下旬,美国加州的部分城市就与一家企业定下协议,联合建设全美首个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以鼓励更多人使用电动汽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按照这一总投资额达10亿美元的计划,加州将把100万辆使用汽油的机动车置换成电力机动车。

  奥巴马表示,掌握可再生能源的国家将领导21世纪。美国目前的太阳能产量落后于德国和日本,维持其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车运转的电池也是“韩国制造”,这些情况都势必会刺激和促进美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奥巴马指出,在预算草案中,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以及清洁煤技术等每年都将获得150亿美元的投资,帮助创造500万个就业机会。此外,美国今后数年还将在能源研究上投入数十亿美元。

  奥巴马还呼吁国会进行相关立法,以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他还于4月16日呼吁在全美建设高速铁路系统,以缓和交通拥堵、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在环境清洁领域投入72亿美元刺激资金,奥巴马的决心可见一斑。

  随着低碳理念逐渐深入民心,国际碳市近来也变得十分炙手可热。对冲基金等投机热钱在次贷危机中受挫后,纷纷撤出地产、金融领域,新兴且前景良好的“碳资产”也就成了他们的上上之选。目前,美国硅谷约有80%的风险投资基金都从信息技术转向了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技术。而新能源也成为了美国风险投资的第三大行业,仅次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行业。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硅谷IT企业转做太阳能等新能源业务,硅谷也因此有了“太阳谷”的戏称。

  据联合国环境署最近发表的报告预测,全球新能源产业还将对就业产生重要影响。未来几十年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将创造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风能、太阳能等领域的就业岗位将超过化石燃料领域。而光伏和风电产业的发展也将明显受益于奥巴马的新政。以光伏发电为例,专家预计,未来5年内,仅美国市场的太阳能发电设备需求量将是2007年全年新增容量的5.8倍,光伏产业的增长率也将至少达到30%以上。

  事实上,奥巴马倾心于新能源经济并非毫无缘由,其强大的能源环保智囊团都为新能源发展的计划贡献了自己的心力。奥巴马的能源和环境小组主要由忠于环保的环境学家组成。小组中大部分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环境变化上,诸如如何提高能效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能源和气候变化助理卡罗尔•布朗内,环保署署长莉萨•杰克森,内政部部长肯•萨拉扎,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南希•苏特蕾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部长,也被认为是奥巴马看重新能源发展的原因之一。朱棣文大力倡议开发清洁能源,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代表人物。此外,在国会中,各派的力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加州的议员占据了议会主要的委员会并起领导作用。截至目前为止,美国行政和立法机构的大部分席位都被那些强烈支持新能源和环境计划的人士牢牢控制着

  经济危机下的美国科技走向

  商用卫星出口抢占先机

  美国商用通信卫星制造商曾一度垄断全球市场。然而,10年前出于所谓“国家安全”考虑而颁布的出口管制条例重创了美国制造商的市场占有率。美国国会众议院4月上旬召开了系列听证会,考虑修改这一限令,以重振卫星出口。

  据《纽约时报》报道,这一举措堪称“零成本”,无需耗费纳税人的数十亿美元。而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与卫星工业直接相关的岗位就有25万个。商用卫星产业的再次兴起也将大大改善美国国内的就业形势。

  自美国1964年将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送上太空以来,卫星制造与出口迅速壮大。截至20世纪末,美国公司全球卫星市场占有率近90%。据美国卫星工业协会统计,全球卫星工业自2002年以来稳定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11.5%,2007年产值总计1230亿美元。

  然而,美国两大卫星制造商休斯航天通信公司和劳拉航天通信公司1998年初遭人指责向他国出售商用及军用设备,在美国国内激起轩然大波。其时掌控国会的共和党人于当年9月警告说,卫星出口可能导致秘密材料与信息泄露。一个月后,他们通过了一项议案,要求把商业卫星列入武器范围,严格许可证制度,并赋予国会出口监督权。因“拉链门”面临弹劾危机的克林顿被迫签署了这项议案,并使之成为了法律。

  管制条例实施不久便给美国制造商带来重大打击:1999年美国卫星出口额较1998年骤降40%。波音公司失去了一笔价值4.5亿美元的订单,加拿大公司退出了4个项目的合作。自管制条例1999年生效至今,美国卫星制造商全球市场占有率已从90%跌至50%左右,与卫星出口管制条例生效前形成了鲜明对比。

  由于管制条例把卫星出口等同于国际武器贸易,美国卫星制造商前后共需要申请6道许可证。根据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去年提供的数据,许可证审批平均每年给美国卫星工业增添5000万美元的成本,从而使年收入的损失最多达6亿美元。

  卫星出口管制还导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2003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这一年,美国卫星出口额仅为2.15亿美元,远不及1998年的10.5亿美元。

  奥巴马在竞选期间就曾针对太空开发发表声明,批评卫星出口管制“过度损害国内航天工业竞争力”,令国家损失数十亿美元。他承诺将重新审议相关条例,修改出口许可证制度,以确保美国卫星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如今,带领美国尽快走出经济衰退已成为了奥巴马政府的首要任务,解除限令定能有力拉动美国的经济增长,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

  经济危机下的美国科技走向

   生物医药前途无量

  生物医学领域一直为商界所看好,而干细胞研究就是其中的最大热点,相关研究的突破将直接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几何式增长。

  胚胎干细胞是具有最广泛发展潜力的干细胞,可以分化成所有不同种类的体细胞,是培养人体组织和器官以治疗疾病的最理想选择。但由于胚胎干细胞要从胚胎中提取,相关研究在美国引起了伦理方面的激烈争论。

  1月23日,美国杰龙生物医药公司宣布,该公司利用人胚胎干细胞进行治疗脊髓损伤病人的试验,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这是美国药管局首次批准将胚胎干细胞用于人体疾病治疗试验。3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行政命令,宣布解除对用联邦政府资金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严格履行了其在竞选期间做出的承诺,这也预示着美国在胚胎干细胞研究方面的政策将逐步松动。

  全球性的金融动荡和信贷紧缩,使得几乎所有行业都进入了“没有风投的日子”,生物医药却是一个例外,甚至有风投机构为生物医药设专项基金。美国洛克菲勒家族专属的风险投资公司Venrock 3月4日宣布,旗下投资已上市生物医药的专项基金已募集到1.94亿美元,这是Venrock首次针对某个具体领域的上市公司设立基金。

  此外,生物医药行业不仅是经济危机中投资者的避风港,更是长周期中的长跑冠军。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市场的医药保健股指数走势仅次于必需消费品,远好于周期性行业表现。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网络经济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点,以每5年翻两番的速度迅猛发展着。相关数据显示,美国2003年医药卫生相关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就达到了15%。此次干细胞研究的松绑无疑将为生物医药行业带来更大的商机,也极有可能成为促进美国经济恢复的另一杀手锏。

  经济危机下的美国科技走向

   或许很多人会对以科技促经济的设想提出质疑,那么这一方式实现的希望又有多大呢?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能催生出重大的科技创新并激发新的技术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最近一次的信息技术革命,也有效地帮助美国走出了1987年经济危机的阴影。

   “网络新政”收效显著

   早在1992年总统竞选期间,克林顿就宣称要使信息高速公路像州际高速公路系统那样成为国家基础结构的新基石;1993年9月,副总统戈尔提出了建立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正式名称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该计划意欲投资4000亿美元,在2015年前,以光纤光缆等现代通讯手段为“公路”,建立起一个连接全美所有家庭和社会机构的光纤通信网络;以电脑、电视、电话、传真等多媒体为“汽车”,数字化、大容量、高速度地向各地乃至全世界传输各种数据、视听信号和图文资料等信息,通过电子方式实时进行双向的多媒体信息交换。1994年10月,白宫首次开通了与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相联的多媒体交互信息网点,从而正式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这一计划的实施使得克林顿在任的8年经济得以持续增长,其影响也一直延续至今。而美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也在持续走低。自1991年3月到2000年12月,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116个月,超越了历史纪录。

  据统计,1997年至1998年,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增长了3.5%,达到了38885美元的历史最高点。而且,美国的失业率已从1992年的7.4%降至2000年4月的3.9%,为30年来的最低点;通货膨胀率自1992年以来,一直控制在3%以内。1999年底,如果不计食品和能源,美国消费品的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1964年以来的最小值,且没有明显的上升迹象。而且,公众普遍认为官方将通胀率至少高估了一个百分点。若真如此,那就意味着美国经济几乎达到了零通胀水平。

  在强劲的经济背景下,长期困扰美国乃至世界的美联邦巨额财政赤字逐年大幅减少。在1997年财政年度中,联邦财政赤字从上年度的1073亿美元锐减至226亿美元,为1974年以来的最低纪录。1998财政年度,美国消灭了联邦财政赤字,实现了自1969年以来30年首次财政预算平衡,并实现了728亿美元的财政盈余。

  此外,在互联网经济的刺激下,美国股市也是一路走高。1966年至1983年的18年间,道琼斯指数一直维持在1000点水平。从1983年至1995年的12年间,道琼斯指数上升到4000点。1995年11月道指首次突破5000点,1997年2月道指升上7000点,1999年3月16日盘中首次突破历史性的1万点大关。

  据统计,1995年至1998年实际经济增长的35%为互联网相关的企业所创造。1998年信息产业提供就业岗位740万个,约占全美就业人数的6%。1999年,美国互联网相关企业创造的产值超过5070亿美元,信息产业首次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2000年信息产业的产值占到美国GDP比重的8.3%,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之多。当年6月美国商务部发表的《数字经济2000》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基于这一平台,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也迸发出了无可比拟的巨大能量。

  21世纪初,由于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虚拟资本同实物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得越来越远。社会经济开始虚假繁荣,导致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并造成了美国经济的短暂衰退。但这都无法磨灭信息技术革命为促进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而克林顿政府的“网络新政”也是声名远播,为人津津乐道。

  经济危机下的美国科技走向

   “星球大战计划”另辟蹊径

  随着美国中央情报局冷战密件的曝光,名噪一时的“星球大战计划”被证实是一场彻底的骗局,一时间舆论哗然。大多数人开始相信“星球大战计划”只是美国政府为了拖垮苏联而采取的一种宣传手段,但这却无法抹去该计划为冷战时期美国经济复苏所作的贡献。据美国空间政策中心测算,至20世纪末,与“星球大战计划”相关的7个产业,使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650亿美元,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由于之前实行的以减税为主的“经济复兴计划”收效甚微,美国前总统里根于1983年3月宣布实施“星球大战计划”,即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洲际战略导弹和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该计划是一个以宇宙空间为主要基地,由全球监视、预警与识别系统、拦截系统以及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太空防御计划。其几乎囊括了所有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火箭技术、航天技术、高能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由“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和“反卫星计划”两部分组成,预算超过1万亿美元。

  “星球大战计划”的初衷是巩固美国国防实力,用以拖垮前苏联。但实际上却达到了以高技术计划盘活政治和经济格局的“一石三鸟”效果。该计划研究的技术90%可以民用,据当时美国有关方面的模拟计算,“星球大战计划”中的定向能技术开发,每投入1美元即可获利44美元,这种科技投入效益极大地刺激了当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和发展。

  事实上,美国高技术产业通常源于国防科研与军工生产。军工作为高科技、高附加值行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已成为了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正是为部署“星球大战计划”而开发的全球定位系统,促成了GPS在当前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每年约可产生近百亿美元的直接效益。该计划实施后,美国国内投资得到迅速提振,对国防、钢铁等相关行业而言带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在尚未提出计划的1982年,国防、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板块的收益在所有板块的排名中位列最后十位之列。但在该计划提出的1983年,上述四大行业的收益当年全部跻身前十。可以说,美国战后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期的出现与“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密切相关。

  目前许多用于“星球大战计划”的实验装置仍然发挥着作用。如美国白沙实验场,研究“光束飞船”的激光仍然来源于“星球大战计划”中使用的仪器,而该计划对高能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群发展的影响也将源远流长。

  经济危机下的美国科技走向

      结束语: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经验来看,每次发生经济衰退都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基点以便走出困境。克林顿时代依靠的是“网络新政”,里根时代依赖的是“星球大战计划”,奥巴马时代同样需要一项具决定性意义的战略构想引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漩涡。美国的再次崛起需要一个超过数十万亿美元价值的大产业作为其经济结构的基柱和崛起的根本,而无论是新能源产业、卫星工业还是生物医药产业都存在着巨大的希望。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辍,种种迹象都表明,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即将袭来,与之而来的“新经济”也将展现于世人眼前。这次的“新经济”将会造就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无从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新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将会对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的生存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报记者 张巍巍)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