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kong.com 2009-08-19 11:35 来源:中国能源报
尽管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到年底才有望出台,海上风电开发也遭遇技术瓶颈制约,但各类利益相关方却早已急不可待地登台亮相。沿海各省纷纷出台开发规划,各大电力巨头四处“跑马圈海”,国内外风机制造巨头争相参与,纷争四起。风电纷争之下,潜藏着多重利益角逐。
1沿海各地 “补贴蛋糕”换产业
金融危机下,我国面临着巨大的GDP增长压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已不约而同地成为各地培育经济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其中,借海上风电开发换取本地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已成为沿海各省市的共识,而海上风电开发离不开“补贴蛋糕”滋养。
参与新能源振兴规划方案的专家透露,在接下来几年发展新能源的过程中,我国更倾向于走既有路线,即在可再生能源0.002元/度附加电价基础上有所提高。
这一政策导向下,建越多海上风电项目,就可以从中央大盘子中争取到更多的补贴资金。为此,沿海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当地海上风电开发规划,确定出一个又一个惊人目标,在所难免的竞争已然显现。
业内人士介绍,我国风电开发是以属地划界、分片开发,地方政府对风能资源拥有很大的支配权。在沿海风电开发高潮迭起,优质风能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一场以“优质风场供应”换“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的政企博弈,正在沿海各省市上演。目前,江苏、广东、上海等沿海省市均已提出把风电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大力招商引资。
“政府靠什么招商引资,无非就是要求电力巨头带动装备制造企业落户,否则就不提供优质风场。电力巨头作为设备采购商,制造企业只得间接顺从政府。风电设备制造对技术要求很高,一些企业不顾制造业基础和零部件配套,随政府招商起舞确是有苦难言。”一位风电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坦言。
2电力巨头 “跑马圈海”占资源
目前,我国对风电开发实行配额概念,要求到2020年,500万千瓦以上的发电集团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达到8%。为此,国内电力巨头纷纷涌向风电。海上风电开发因并网难度和费用均较低,所以深受电力巨头追捧。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周鹤良透露,2008年底,我国约有400万千瓦风电由于电网建设滞后以及风电并网中的一些技术、经济和管理障碍无法并网,占风电装机总量的1/3。
江苏省发改委能源处处长陈勇介绍,风电具有随机性和间歇性,规模化建设后对当地乃至区域电网的安全运行、电源结构配置、电力消纳和外送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沿海各省市,电网备用容量较大,风电并网难度和费用远低于内蒙古、甘肃等西部风能富集区。
并网是我国内陆风电开发中的最大难题,也恰恰是电力巨头追捧海上风电的重要原因。
今年5月7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所属的长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如愿地与盐城市签署了海上风电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长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将在盐城近海开工建设10万千瓦至20万千瓦海上试验风电场,远期将建成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5月15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华东分公司与连云港市签订了赣榆和灌云两县的海上风电场投资开发意向书,为投身当地海上风电开发谋篇布局。
3风机企业 “技术为王”争市场
目前,海上风电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成熟未久,而我国还仍于起步阶段。国内外风机企业已对市场蛋糕虎视眈眈,加紧产业布局与技术研发,然而谁能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将是一场“技术为王”的竞赛。
全球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商丹麦维斯塔斯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同时高调宣布入驻中国风电市场。
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中,上海电气正在研发2兆瓦和3.6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广东明阳风电是国家发改委圈定的五大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之一。其正在研发3兆瓦海上风机,预计年底将会下线。
广东明阳风电坦言,公司20%至30%的原材料及部分核心部件来自国外,整个国内风机行业的海上风机制造莫不如此。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在第六届亚洲风能大会暨中国国际绿色能源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的风机制造技术几乎都是从国外买来的,国内企业更多的在从事组装,风机的核心部件,包括轴承、电流器和控制系统等,还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也不具备生产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在海上风电开发中,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应带头进行产品研发,尽快创出市场认可、质量过硬的“自主品牌”。 (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