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kong.com 2010-11-30 11:58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导读:作为未来几十年技术革新最频繁的市场,智能电网将和在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一样,对新应用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渴求非常强烈。】
根据国家电网确定的投资计划,未来10年在智能电网上的总投入将超过4万亿元。国家电网的投入资金将拉动10倍乃至百倍的资金跟进。赛迪顾问报告称,作为未来几十年技术革新最频繁的市场,智能电网将和在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一样,对新应用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渴求非常强烈。智能电网的建设将成为中国经济推动内需体系转型的战略机遇,至少将带动上下游近百个行业的创新发展。
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技术融合
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的不断增大,一次能源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终端能源将逐步以电力为主。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电网将成为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的主体,能源系统将与电网高度整合。欧洲天然气管网发达,风能资源便利,大力发展了分布式发电作为智能电网中主要的可再生能源接入方式。我国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电网的边远地区,因此,应发展大容量、远距离可再生能源输电,综合考虑水火、水风、水光结合等输电方式,同时应加强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是建设节能、环保、高效、可靠、稳定的现代化电网,其核心内容之一是解决分布式能源中各种新能源发电的接入和有效调配以及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问题。可以融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电网符合国家能源战略的方向,是改革能源布局的途径之一。
解决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的融合问题,是对全世界电力行业的一个挑战。这是因为风能和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新能源发电存在不稳定、可调度性低、接入电网技术性能差和影响电网谐波管理等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这是智能电网建设问题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它体现了我国政府对能源发展战略的高瞻远瞩和深入思考。
带动IT产业的发展
2009年至2010年是我国智能电网的规划试点阶段。目前,智能电网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产业的投资主体仍是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主的电力企业,各类电力设备、通信设备、IT软硬件设备企业将组成庞大的产业群,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将作为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和产业运行秩序的维护者,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逐步推进,各层次产品逐步清晰,将形成智能电力设施设备、电力自动化、电力信息化、电力通信、智能电网运营与增值业务服务以及智能电器及终端制造等多个细分产业领域。
在“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智能电网建设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预计国家投资额将近2万亿元。作为电网发展的一项革命性的新技术应用运动,智能电网将催生出很多投资机会,同时衍生出大量新的应用和盈利模式。中国台湾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预估到2015年,全球智能电网市场将达到1,900亿美元。除了传感器与控制器组件约有50%的市占率以外,信息软硬件设备次之,以“输配电端之电网管理、电网自动化管理、电表管理”等为主的发电系统,约占整体市场的25%;相关的网络通信设备需求,则占整体市场产值的15%;而智能电表的市场规模将占到10%。
当然,智能电网还能够极大地推进电力及相关产业的技术革新和推广应用,促进电力工业管理和服务升级。这将有力提升我国在输变电等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增强我国在电网技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智能电表为例,预计全球出货将从2008年的仅数百万部增长至2014年的约5,000万部,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48%。电动汽车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另一个受益者。北京电力公司总经理朱长林认为,预计到2020年,在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的带动下,中国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3000万辆。按照每辆车5万元计算,它至少将带来15万亿元的经济收益。
根据目前的情况,可以预测智能电网对技术的影响:未来将实现双向实时通信、开放式平台/模块化服务;系统集成也将是重要的趋势,预计可更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以及家庭自动化等将集成到智能电网系统之中。
赛迪顾问预测,为了改造智能电网,对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改造将花费近万亿元,包括计算机、传感器和网络系统,这对IT公司来说是个巨大的新市场。
观点
我认为,能源结构的彻底改变需要50年,而技术储备起码需要30年。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特级专家,科技信息部主任 王聪生
30年后,中国智能电网的规划和建设将实现产值40万亿元。
——中国电力科学院电工所所长 肖立业
未来5~10年,估计中国的智能电网会走在世界前列,只要国家重视,投资马上就会跟进,这是我们的体制机制决定的。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所副主任 胡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