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电力设备制造业:迈进技术与资本两条腿跑步时代

http://www.gkong.com 2010-04-22 15:18 来源:国家电网报

   编者语:今年以来,国内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资本市场频频出手。1月21日,正泰电器挂牌上市;28日,西电电气上市。此外,还有4月8日开始网申的金利华电、南都电源等多家涉电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使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实力再次增强,国内企业与国际制造商同台竞技的时代越来越近。

在证券交易所大盘中出现名字,是许多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梦想。 资料图

  电力设备制造业:

  今年是中国资本市场成立20周年,或许,也会成为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迈进“技术”、“资本”两条腿走路的元年。

  今年1月,正泰电器和西电电气相继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后的2~4月内,又有金利华电、南都电源、中能电气、中恒电气等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上市。一个季度内有10多家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上市,且包括民营低压电器制造龙头企业和最大的国有输变电一次设备制造商,电力设备制造业已然在资本市场掀起浪潮。

  浪潮背后,“推波助澜”的是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在建设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的热情鼓励下,设备制造商开始协调迈开技术、资本两条腿,努力追赶前方的国际跨国巨头。

  特高压与智能电网催生上市热情

  于2005年开始开展的特高压电网建设,以及于2008年开始被广泛宣传的智能电网,如今都已进入快速发展和建设的时期。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规划,在先期建成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工程和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直流特高压工程基础上,未来几年还将建设“两纵两横”交流特高压工程和锦屏—苏南等直流工程。与此同时,智能电网建设的“三步走”规划也正式启动。

  记者在查阅新上市设备制造企业的上市公报和招股说明书后发现,企业募集资金的重要目标就包括开发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相关产品。

  在西电集团公布的招股说明书中,西电集团此次上市募集资金77.21亿元,其中66%的募集资金将投向已有研发基础的技术改造扩能项目。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技术改造扩能项目以投入资金大小,依次包括高压开关板块、绝缘子避雷器板块、变压器板块、试验检测板块、电力电容器板块和整流装置板块,分别对应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相关产品。

  正泰集团的上市公告,则强调在智能电器项目上提高研发和生产能力。1月5日,就在上市公告公布2天之后,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即明确表示,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抢占智能电网建设带来的新兴低压电器产品市场。

  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的巨大市场潜力吸引着设备制造企业,而且,这种吸引力比2004~2005年火电行业大发展时更具持续性。特高压和智能电网技术都是当前世界电力工业的前沿技术,上述上市企业以此为目标,必然会惠及未来多年。

  商务部4月18日提出我国贸易强国目标,同时提出到2020年拥有跨国企业。受益于前沿的特高压和智能电网技术,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或许能荣登中国跨国企业之列。

  技术研发与资本运作能力双提高

  以特高压与智能电网为目标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纷纷上市,在更大意义上,将推动行业技术研发与资本运作能力共同提高。

  正泰电器和西电电气的上市不算早。根据记者查阅相关资料,此前在沪深股市已有40余家涉电企业挂牌上市,其中,特变电工早在1997年就已上市,保定天威集团通过天威保变也在2001年上市。但是,由于此前特高压建设前景并不明确,智能电网更是无人提及,因此,在技术研发进度上,先上市的企业与后来者并无差距。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装备办公室呼淑清处长介绍,在特高压建设之前,上市的天威保变、特变电工以及未上市的西电集团,都在研制500千伏和750千伏设备。而在特高压建设开始后,上述企业以750千伏设备研发为基础,进一步确立了1000千伏电压等级的技术实力。

  电力设备制造行业属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制造周期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相关统计资料显示,500千伏变压器产品的单台成本一般在1500万~2500万元,而大型直流换流变压器单台成本更是高达3000万~4000万元,生产周期要5个月左右。据西电集团副总经理裴振江介绍,西电集团研发生产1000千伏套管,共投入近3000万元。

  有提高技术的需要,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加快自身建设,就成为多数企业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与电网建设轰轰烈烈相比,国内企业的技术储备仍显不足。以特高压直流设备为例,公司特高压部的相关专家告诉记者,虽然国内部分企业实现了直流场成套设备的自主制造,但是在产品稳定性上仍有待改进。

  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由于在基础研究、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等方面欠缺,部分设备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仍需进口,导致国产设备造价不菲。例如,特高压变压器产品的核心部件铁芯,其使用的取向硅钢片大部分进口自日本。

  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建设,为国内企业指明了技术路线方向。当前的情况是,国外企业由于早早储备了特高压生产技术,因此整体技术水平仍领先国内企业;智能电网方面的设备研发,国内外则相差不大。在特高压设备研制方面,国内企业能否借助上市实现技术上的飞跃?在智能电网设备研发上,国内企业又能否在上市后抢得先机?人们拭目以待。

特高压建设是许多上市公司业绩保证的金字招牌。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检修一千千伏特高压南阳开关站设备。彭怀胜 摄(英大图片)

[page_break]

  并购重组与上市:

  追逐制造业跨国巨头

  上市对于西电、正泰等企业的意义不止于进一步发展,这些龙头企业均有追逐跨国设备制造巨头的强烈愿望。

  我国电力设备市场规模巨大,但却没有足以与ABB或西门子相抗衡的设备制造企业,致使我国在先进技术领域受制于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力发展。如何成为中国的ABB或施耐德?上市成为必不可少的道路。

  业界普遍认为,企业做大做强有两个重要手段,一是并购重组,一是上市。天威集团、特变电工、上海电气均通过上述两种途径,实现了企业规模扩大和研发能力提高。正泰电器和西电集团在企业并购方面也有一些行为,但动作相对小一些。

  国内龙头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能否继续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很多人都认为机会存在,但难度会提高不少。

  难度的产生,一方面与我国的地区保护有关,另一方面与可供并购的优质企业减少有关。截至目前,光是ABB参股或控股的合资企业就有20余家,遍布全国各地。

  剩下的道路就是上市。西电集团总经理张雅林曾表示,“要通过整体上市,把西电集团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的跨国公司。”

  上市对企业筹集资金十分重要,尤其在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从国内外企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一家小企业如想发展成行业领军者,必须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

  1891年,属于专业武器制造商的施耐德,瞄准当时新兴的电力市场,对自身进行了改革创新。1919年,施耐德在德国和东欧建立了基地,并逐步将业务范围扩大到发电站、电气设备和电力机车的生产制造。

  1988年~1990年,ABB在收购了大约60家公司,在全球化浪潮兴起之前,将业务范围扩展到中欧、东欧和亚洲地区。如今,ABB的业务遍及全球。

  今天,对于国内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来说,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带来了新的机遇。上市获得资金——进一步提高研发实力——追赶跨国巨头,就是行业抓抢机会的途径。

  不管道路有多难,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历经浮沉再次起跑:

  “沈西保”竞争新世纪

  在变压器生产领域,人们熟知的一个历史名词叫“沈西保”,意指建国后我国的三大变压器生产厂家沈阳变压器厂、西安变压器厂和保定变压器厂。“沈西保”既是三者的简称,也是当年三者的排名。几十年的发展,三家企业历经浮沉,走上不同道路。如今,随着西电上市,三家老厂的继承者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为上市公司,同样面对特高压和智能电网机遇。它们会怎样继续走下去呢?

  天威保变的“双主业”

  2001年2月28日,保定天威集团通过保定变压器厂的继承者——天威保变率先上市,利用资本市场这一杠杆,天威保变的产能和产品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高,最终成功更改了“沈西保”的排名,坐上了输配电市场的头把交椅。

  2007年9月25日,中国兵装集团向保定天威集团注入150亿元资金进行重组,获得了保定市国资委手中的天威集团100%股权。从保定变压器厂到天威保变,再到改姓“兵装”,“沈西保”中的“保”一路走得较为顺畅。

  面对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大潮的来临,保定天威在中国兵装集团的帮助下,快速打造输变电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双主业”模式。天威保变的产品已应用于特高压线路中,但双主业道路意味着输变电不再是其唯一焦点,如今,保定最知名的别称是“中国光谷”,而不是输配电设备制造基地。

  特变电工的南北布局

  和保定天威集团的境遇不同,沈阳变压器厂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

  当天威保变成功上市的时候,沈阳变压器厂却因多种原因,徘徊在破产边缘。直到2003年11月,在西门子与浙江正泰收购失败之后,特变电工斥资2.3亿元控股了沈阳变压器厂,同年成功组建了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沈变成为1997年即已上市的特变电工子公司,由此迎来新生。

  位于东北地区的特变沈变、位于湖南的特变衡变与位于大西北的特变电工总部,构成了覆盖全中国的企业网络,业务范围同样涵盖输变电制造和新能源领域。不过,就沈变而言,它依然是特变电工内专注输变电设备制造的基地,并在近几年为特高压项目提供了产品。

  2007年6月22日,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在新疆、辽宁两省区工作交流会上表示,“特变电工沈变的发展,是新疆、辽宁两省区交流合作和国企改革的成功典范。”

  西电集团的成套设计

  与沈变、保变不同,西安变压器厂继承者——西电集团至今仍以输变电设备制造为唯一主业,而且它也是当前输配电成套设备制造的唯一一家央企。

  西电集团没有如“沈”“保”令人眼花缭乱的重组、改制过程,在2001年保变上市、2003年沈变改组之时,西电仍专注于已有业务。

  有业内人士透露,2005年前的西电业务发展平静,甚至连激情都少了。特高压建设需求出现后,西电发展迎来重大转机。2007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特高压设备贡献较大份额。

  2008年开始,西电集团终于迈出和天威集团、特变电工相同的脚步——收购或入股其他企业,如常变、宝光等。此后,当特变电工、天威保变在新能源大展拳脚之时,西电仍坚守输变电设备阵地,并于2009年将输变电产品打入核电项目中。

  “沈西保”已成历史,但这三家企业的继承者仍将在特高压、智能电网领域展开竞争。三者的经历证明,重组或保持独立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找准发展目标,并运用资本市场力量实现企业诉求。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