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kong.com 2011-05-11 16:15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导读:2004年,国外风机厂商还占据中国几乎80%的市场,而在6年之后,中国本土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却已反超到60%以上,维斯塔斯、GE、西门子、歌美飒等巨头已被国内企业甩在身后。
又到一年财报时。近日,国内各家风电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交出的2010年财务报表很是吸引眼球。以国内风电行业龙头华锐风电为例,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华锐风电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52亿元、137亿元和178亿元(预测),同比增幅在106%、166%和30%。金风科技近日公布的2010年营运数据显示,该公司截至2010年12月底录得营业收入按年增长64%,达175.9亿元。
在国内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高歌猛进之时,外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在中国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风电市场上却遭遇了倒春寒。2004年,国外风机厂商还占据中国几乎80%的市场,而在6年之后,中国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却已反超到60%以上,仅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方电气三家就达到55%,维斯塔斯也仅能位列其后,而GE、西门子、歌美飒等巨头更是被甩出一线阵营。世界第三大风电装备制造企业苏司兰甚至传出要退出中国市场,天津的工厂转售华锐风电的消息。
激烈的价格战
争抢市场份额最直接的手段是什么?价格战!风电行业也不例外。
在2010年10月底举行的张家口坝上和新疆哈密风电机组招标会上,金风科技1.5兆瓦风电机组单位千瓦报价仅为3850元,为12家招标企业中的最低价。在张家口坝上14个项目中,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国电电力、东方电气、上海电气、湘电风能、明阳风电、运达风电、中船重工重庆海装等企业参与了招标,1.5兆瓦风电机组报价大多在4000-4100元/千瓦之间。在大型机组招标中,东方电气2.5兆瓦烟墩第三风电场项目报价仅为4036元/千瓦,3.0兆瓦机组最低报价为广东明阳的4100元/千瓦,此次参与竞标最大单机容量是上海电气3.6兆瓦风电机组,单位千瓦报价为5359元。
2010年年底,时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张国宝在一次行业座谈会上询问到场的风电企业代表:“现在风机的价格你们能保证盈利么?”“能够盈利。”几位国内风电设备企业纷纷点头回应。
这让苏司兰等国外巨头感到难以置信。“从价格上来讲,我们目前跟国内的厂商相比确实没有优势。”从2009年的数据看,维斯塔斯、歌美飒和苏司兰的风电机组平均价格比金风科技高87.6%-163.9%,目前差距也在30%左右。
在技术层面,国外巨头也没有多少优势。一位风场负责人曾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风机质量和国外相差无几,无论是华锐的双馈风机还是金风科技的直驱永磁,都已经进入行业先进之列,与国外巨头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再大打价格战,国外巨头不得不“走麦城”。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数字,苏司兰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约为199.85兆瓦,在中国风电新增装机排名中位列15,维斯塔斯和歌美飒新增装机容量排名第6和第8。相比之下,2009年苏司兰的成绩是新增装机容量293兆瓦、排名第9位。维斯塔斯和歌美飒排名第6和第10。除维斯塔斯外,其余两家都在大踏步的后退。
本土化应对
对于苏司兰退出中国市场的传言,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分析认为,苏司兰进入我国已经有6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的持续投资超过了30亿美元,这些沉淀下来的巨额资产要想在短期内处理完毕,一方面手续比较复杂,另外其会遭受大量的资产减值损失。他认为,华锐风电购买苏司兰厂房的可能性也不大。“目前国内一些风电整机设备生产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强,并且产能规模较大,布局也日趋合理,对单纯扩大产能兴趣不大。”既然选择不走,那么就需考虑如何应对困局。
过去,苏司兰生产风机的很多关键零部件都来自于自己生产或者其所控股的公司。一些同行们认为,这是苏司兰这家印度公司“过于保守”的表现,因为他信不过其他厂商,更不愿意让零部件的供应量制约了自家产量。
没有本土化,导致其设备成本要高于国内企业。对此苏司兰中国区总裁何耀祖表示:“我已经跟总部沟通好,他们要放手让我去做。”只要质量符合要求,苏司兰将在中国寻找零部件商作为合作伙伴,为其在天津的组装厂供应部件。“中国的风电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供应链已经比较成熟,能够达到我们的质量要求。”何耀祖说。
事实上,我国市场留给国外巨头改正错误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在经过前几年大跃进似的发展,目前我国风电市场已经进入第二阶段。“2010年,风电装机规模增速首次从前几年的翻番增长回落到62%,而2011年国内风电市场将进一步确立平稳增长的趋势,预计全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在1800万千瓦左右。”李胜茂分析,“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逐渐显现,会促使国内兆瓦级风机价格再下降10%左右。”
价格战仍在继续,外资风电企业本土化“八字还没有一撇”。专家表示:以苏司兰为代表的国外巨头如果不加快转型,很有可能在这次“倒春寒”中继续减少市场份额,甚至不排除被迫离开中国市场的可能。
歌美飒模式
面对中国风机制造商的一路高歌猛进,外资风机制造商开始试图寻求新的方式拓展中国市场。
全球第六大风机制造商西班牙歌美飒公司宣布,与全球第三大风电场开发商龙源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通过这项新的战略合作,歌美飒将和龙源电力在国际市场合作开发风能项目。歌美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卡弗特表示,双方计划在美国、欧洲和拉丁美洲等主要地区联合开发风电场,歌美飒将向双方合作的风电场提供风机。此前,歌美飒已与大唐新能源公司合作,共同探讨、开发海外新能源项目。
在中国与本土开发商一同开发风电场,凭借这种合作模式,这家2010年国内新增装机量排名第10的国外巨头有望走出料峭春寒。
不仅是歌美飒,其他外资企业也试图拉着中国企业共同拓展国际市场。“我们之后在中国也将采用这种模式。”何耀祖介绍,苏司兰将在中国开展工程、采购和建造(EPC)商业模式。“我们准备找国内的企业一起成立一家合资企业。”不过,在他的构想里,这个企业将是“歌美飒模式”的升级版本。“中国的风电开发商都在积极开发海外业务,苏司兰希望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
何耀祖透露:“不久前,苏司兰公司董事长图尔西·坦提召集了苏司兰全球各大市场的CEO来到北京,向很多家国内的电力开发商承诺,每年提供给他们100万千瓦的海外项目。”苏司兰还承诺,这100万千瓦的项目,可以由国内风电业主企业绝对控股,也可以是相对控股、苏司兰参股;100万千瓦的项目可以是在一个国家,也可以是分设多个国家。何耀祖表示,他所要求的“回报”也很明确,“中国人都讲感情的,我们在国外支持了业主的发展,业主在国内也应该照顾下我们的业务。”
用市场换市场,国外巨头在中国市场上走出了一条新的“救亡图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