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gkongbbs

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自动化之光巡礼

http://www.gkong.com 2005-05-19 10:14 《中华工控网》原创

  为体现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为民的理念,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增进公众对自动化科学的理解,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与海淀区科委于2005年5月15日联合举办了“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自动化之光”科普开放日活动。自动化所向全社会开放了包括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以及高技术创新工程中心等多个实验室的18个科研成果和展示,并在自动化大厦报告厅举办了三场自动化学科的科普报告。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次活动的全部组织工作和讲解工作都是由自动化所青年志愿者协会的39名志愿者完成的,他们出色的完成了组织和接待工作,并为自动化所的志愿者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本次活动共有来自周边社区群众,北大附中、和平街一中等中小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大学等高校以及中科院兄弟所的800余名观众饶有兴趣的参观了实验室展出的语音合成及人脸动画、三维运动实时捕捉仪、三维重建、自动指纹识别系统、机器鱼、移动机械手、移动机器人、新一代科普娱乐机器人、音频内容检索与管理系统以及手机语音拨号系统等项目,并听取了由王卓博士、侯增广研究员及宗成庆研究员所做的关于“新一代的科普娱乐机器人”、“丰富多彩的智能机器人”、“无语言障碍的全球自由通讯梦想”的精彩报告。
  其中“新一代的科普娱乐机器人”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机器人技术在家庭和教育中的应用。自从机器人技术诞生以来,它就带给人们很多的期待,不论是科幻小说还是电影都描述了一个与人和谐相处的机器人世界。可是机器人技术发展了半个世纪,我们还是没有看到具有人类智慧的机器人出现,仿佛这个梦想还是非常遥远。其实在工业界,机器人已经在很多行业替代人类进行重复性、精确性和危险性的工作。目前,不论从老龄化社会和残疾人服务需求,还是青少年教育需求,以及日常生活娱乐需求和新生活方式的需求来看,机器人走到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的时机已经成熟。王卓博士介绍了自动化所在教育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方面的进展和成果,特别是新一代科普娱乐机器人“童童”和智能轮椅,在座的听众听得津津有味。“丰富多彩的智能机器人”则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了智能机器人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听众面向大学生,专业性更强。机器人技术在美国诞生,在日本和欧洲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后,机器人技术进一步向智能化、网络化、与人和谐共存方向发展。目前,机器人不仅在制造领域,而且在海洋开发与空间探测、医疗、生物工程、纳米技术、反恐防暴及军事、服务与娱乐、农林业、食品加工等非制造领域具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机器人技术不仅是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而且还是提高综合国力,保证国家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家电、化工等行业。主要进行焊接、装配、搬运、加工、喷涂、码垛等复杂作业,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侯增广研究员的报告中还介绍了自动化所在移动机器人、电焊机器人和仿生机器人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在社会和经济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无语言障碍的全球自由通讯梦想”则介绍了自动化所在模式识别方面的工作之一。世界上存在着4000多种语言,其中正在使用的有1900多种。数千种语言的存在使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无法顺利实现。如何在保留各种语言和文化的同时,通过计算机技术解决人们的交流问题,就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由代表世界上七种主要语言(中文、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日语和朝鲜语)的研究机构组成的C-STAR联盟,就因此应运而生。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中国参加了这个组织,并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中日、中韩、中英等语言已经可以实现实时翻译,与其它语言的互译也在研发之中。宗成庆研究员的报告中还播放了数段演示录像,包括在餐厅中使用中日语言互译机点菜,以及中韩手机之间通话实时翻译的情景。这些技术,一方面实现了人们对地球村的追求和梦想,另一方面也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给各国运动员和观众带来很大的便利。以上几位研究人员的报告轻松诙谐,注重科普效果,博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会后还有很多大学生找到演讲人,表达了希望到自动化所读研究生专门做机器人或语音处理方面研究的意愿。
  一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自动化所将把这种科普形式形成制度。一方面将在提前联系的基础上长期对社会公众开放实验室,另一方面也将科技志愿者纳入科普服务的正轨。自动化所青年志愿者协会还将配合海淀区科委的工作,进一步开展志愿工作,点亮自动化之光!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