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研发平台亟待搭建
http://www.gkong.com 2006-07-04 11:29 来源:中国工业报
商务部近日发布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去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超过2000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5%,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子信息产业大国。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业内人对以上数据并未持乐观态度。由于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的落后和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事实上处于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援引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院长王阳元的观点:“中国目前尚处于集成电路消费大国阶段。”
产业高速增长核心技术缺失
《报告》指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正面临着产业高速增长与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并存、产业规模扩大与效益低下并存、外资大量进入与本土大企业缺失并存的尴尬局面。从整体上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
由于外资企业的巨大贡献,中国的整机产业(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和视听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主要依赖本土研发的元器件产业在全球所占的份额则十分有限。这一格局在客观上反映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仍处于加工组装阶段的现实。因此,应理性地对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高速增长,毕竟本土企业尚不具备与跨国公司开展全面竞争的实力。
一些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形成自主的集成电路产业,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制约了我国电子、电器产业的发展。据专家介绍,目前建一条高质量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几乎80%的投资是用于购买进口设备。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中心陈振华认为,对于企业来说,要进入集成电路领域,必须跨过电子设计工具软件(EDATOOL)和系统芯片开发所需要的功能模块(IP),而这两项技术都必须高价从国外引进,前期需要的资金大致在200万~300万美元。我国集成电路不是解决如何设计出高端产品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努力解决如何开发出设计工具软件和IP库的问题。因为设计环节一方面连接电子终端产品的应用,另一方面对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制造装备和材料也提出了相应的质量要求。
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处处长梁胜博士指出,目前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业的瓶颈不是缺少生产线,而是缺少自主研发的成熟的制造工艺技术。集成电路的研发大都停留在大学、研究机构,这些实验室的成果对集成电路产业基本没有重大贡献。
梁胜认为,国家应在政策上对集成电路及关键设备的研发给予大力支持。他说,国家863重大专项8英寸100纳米刻蚀机和离子注入机的研制非常顺利,目前已进入上线试验阶段。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产业政策明显不适应,例如对这类先进设备的整机进口可以全部免税,但对自主研制设备所需的一些进口零部件却不能免税,这一项政策就把中国集成电路设备制造业的手脚给捆住了,这对于中国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是致命的。
呼吁建立集成电路产前联盟
王阳元日前在北京透露,我国将建立国家集成电路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将成为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引擎。
据介绍,该国家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将建有一个5000平方米左右的净化实验室,装备一条12英寸、纳米级集成电路研发先导线,还包括配套的新器件、新工艺、新结构电路、新材料和知识产权开发研究实验室。
王阳元认为,为减少重复研究,增大研发技术外溢,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有必要建立以国家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为核心、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集成电路产前联盟。产前联盟最好由国家、地方、企业及国内外资本联合投资,采用会员制的运作方式,共担风险,共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