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张润冰:珠三角港资制造业面临升级转型

http://www.gkong.com 2007-06-26 09:12 来源:中国工业报

    《中国工业报》:作为香港工业总会属下,珠三角工业协会对于在珠三角地区生存发展的香港企业十分熟悉。在香港回归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回归后众多到内地投资的港商最大感受是什么? 
  张润冰:港商早期在内地投资还是交了“学费”的,因为当时许多政策法规缺乏透明度和不完善。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政府越来越开明,政策信息也公开了很多,这是投资珠三角数万港商最大的感受。 
  目前,广东省的一些做法和举措令企业欣慰。如果港商遇到一些疑问或者需要咨询,珠三角地区相关政府部门会给予相应帮助,相关咨询“15天能回应的绝不等到16天”,而且指出“如果延误了,你就有权进行投诉。”现在,广州设有外商投诉服务中心,珠三角地区多数城市相关机构还设有协调会,对特殊情况给予特殊处理。从这一点上说,为港商专项服务而进行的政府性沟通,在回归前是没有的。 
  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感受还是政府层面的沟通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回归前,同政府有关部门沟通都需要借助民间桥梁。而回归后,无论是与中央政府还是地方各级政府,沟通变得更容易了。在珠三角,广东省政府有关部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与我们协会共同举办过多场服务港商的活动。 
  成本上升成最大挑战 
  《中国工业报》:作为桥梁和纽带,珠三角工业协会与粤港两地的企业和政府接触广泛,您认为回归后粤港两地制造业的发展有哪些变化? 
  张润冰:不久前,香港工业总会做过一份粤港两地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认为粤港两地的制造业正在由原来的前店后厂模式,向粤港伙伴共同发展的模式转变。 
  过去,港商做内地市场的只占10%,而现在有一半或更多的做内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港商正在积极调整自己,并摸索内地市场的需求,以适应内地市场。港商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具有国际性商业理念,商业嗅觉敏感,能第一时间知道市场需求什么,现在港商已经越来越重视内地市场。
  不过,在变化之中,有一些变化也是港商始料未及的。 
  应该说,现在成本上升已经成为摆在港商面前最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前提下,已有部分港商开始到长三角或内地其他有优惠政策的地方进行投资。就环保达标来说,这涉及到的成本绝不是一个小数目。面对这些变化,港商有些疑惑,在珠三角,企业需要用多大代价才能达到环保标准?而目前的标准,多长时间又会提高? 
  面对成本上升,港商在思考:是进行产业转移,还是进行产品结构升级?但无论是哪种选择,最终都要增加成本。港商正在寻求解决办法,但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需要政府有关方面的支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 
  重视内地市场开拓 
  《中国工业报》:正如您所说,实际上不仅仅是港商遇到了产品升级的问题,现在整个珠三角地区都遇到了产业升级问题。据我们了解,目前约65%港商企业仍选择低技术模式在珠三角地区生存发展,这样最终将导致港企产品升级和成本问题无法解决,对此您如何看待? 
  张润冰:港商之所以选择在珠三角地区投资发展,不仅仅是因为看中了产业集群优势条件,还有血脉浓浓的乡情。所以,港商难以割舍这片发展热土。虽然有一些港商到长三角发展,但这仅仅是一种延伸,更多的企业还是愿意选择将珠三角作为基地,然后向外拓展。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港商认识到珠三角有许多适合他们发展的因素,特别是相当发达的产业配套能力。这里寻找一个配件也许只需要3个小时,加上毗邻生产者服务高度发达的香港。所以珠三角地区仍是港商的首选。 
  正是基于珠三角地区的优势,现在港商也在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式。但必须进行产品升级,否则就会被淘汰。转型是痛苦的,但也许是最佳选择。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转型。现在内地市场已今非昔比,任何一种产品做成功都能成就一个大型企业。所以这个市场怎么开拓,对于港商来说值得深度思考。 
 建议政策调整前预警 
  《中国工业报》:您刚才提到政府部门应给予支持,那么政府层面又该如何作为呢? 
  张润冰:内地企业可能会看到一些政府部门下发的文件,但港商得不到这样的信息。只有通过珠三角工业协会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才能及时把这些文件的精神转达给港商。 
  协会成立以后,直接和政府打交道的机会增加了,地方官员对于港商的发展是支持的,也非常友善,甚至有的官员连香港人习惯繁体字都注意到了。现在协会每个月都会与珠三角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沟通。这样对政策执行有好处,对港商也有益。 
  港商经营模式与内地企业之间还是有些不同,他们是两头在外,往往关注国外比关注内地多。现在面对各种政策调整,港商最大的诉求是,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一些政策前能给予企业一个咨询期、缓冲期。政策出台前的调研咨询很重要,不应仅停留在执行时候的解释上。 
  现在不少企业反映,有些政策今天出台明天就要执行,这就与企业的生产周期不适应。我们知道,生产周期起码要半年到一年,突然出台的政策会使生产经营陷入被动。所以,建议有关政府部门能给企业一个预警期,并就此积极与港商进行沟通,便于企业研究应对。 
  由于珠三角不是香港政府的管辖区域,在行政上没有办法像珠三角地方政府支持民营企业那样直接帮助港商。我想最实际的方式,莫过于为港商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如在珠三角地区建设环保工业园,解决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的环保成本,避免港资企业由于搬迁而将污染一同搬迁到其他地方。 
  《中国工业报》:为了促进港企更好发展,珠三角工业协会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张润冰:香港工总珠三角工业协会的9个办事处分布于深圳、东莞、广州、中山、惠州、江门等9个城市,希望这些办事处能够成为珠三角6万家制造业港商的“家”。 
  凝聚港商力量,搭建粤港桥梁,为港商在当地直接提供支援与服务是成立协会的宗旨。三年来,协会的十大服务体系渐渐形成,并在摸索中不断调整,给港商以帮助和支持,为两地经贸交流搭建桥梁。如2006年,协会就港商特别关心的热点话题举办了午间茶叙、商务沙龙等活动30余次,参加人数达2000多人次。我们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两地经济发展越来越繁荣,祖国越来越昌盛富强。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