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杜钰洲:中国纺织业“兴在科技 赢在品牌”

http://www.gkong.com 2007-11-20 09:21 来源:中国工业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有效提升中国纺织工业在全球纺织产业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力已迫在眉睫。从全球纺织产业价值链构成来看,中国纺织工业获得的价值仅占整个价值链的15%~20%,其余80%的份额则被品牌所有者、技术发明所有者和国际营销网络控制者所掌握。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日前召开的2007中国国际纺织品牌文化高峰论坛上指出,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是中国纺织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它们的内在关联性可以提炼为“兴在科技、赢在品牌”。     
  创新能力是科技贡献率的源泉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国内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3.83%,同比增加0.2个百分点。其中,高于平均利润率的企业就业人数仅占规模以上企业总就业人数的34.52%,其平均利润率达到8.29%;而低于平均利润率的企业就业人数约占规模以上企业总就业人数的65.48%,其平均利润率只有0.61%。     
  从纺织行业人均利润水平来看,利润率大于10%的企业人均利润为2.78万元,而低于平均利润率(3.83%)的企业人均利润只有930元;此外,规模以上企业亏损的99.86%来自低于行业平均利润率的纺织企业。     
  杜钰洲指出,以行业平均利润率为标准,上述两类企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创新,而创新价值的体现要归功于多年来的技术投入和技术进步。据预测,若全国纺织行业的平均研发投入水平达到1%,每年将产生300亿元的研发资金;若研发投入水平达到1%~2%,未来五年内即可产生几千亿元的研发资金。     
  不可否认,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是提升科技贡献率,促进纺织产业升级的关键。在接受采访时,杜钰洲强调,我国纺织工业要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行业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基础性应用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公益性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制约纺织工业升级的38项关键技术,同时促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国内品牌国际化进程须加速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我国纺织工业现阶段拥有规模以上企业超过4万户,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占3.19%,国家资本的比重已经下降到5.78%,而外商及港澳台资本比重达到37.91%,这些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行业出口总额的32.21%。     
  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的国内需求比重不断增加:2000年,我国纺织工业的国内需求比例约为67%,这一比例目前已经上升到75%。面对如此巨大的国内需求市场,本土纺织品牌与国际纺织品牌的同台较量在所难免。     
  以上海市场为例,2006年,全市20个高端时尚百货实际拥有1975个品牌,其中81%属于海外品牌,另外8个综合百货的1917个品牌中,50%的品牌来自海外。国内纺织品牌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纺织行业软实力的薄弱。     
  不难看出,国际品牌的国产化进程在加速,而本土品牌的国际化进程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杜钰洲认为,致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价值,也将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文化创意创造品牌价值     
  杜钰洲指出,品牌文化是由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组成的四维一体的价值体系。其中,质量是品牌文化的生命、创新是品牌文化的灵魂,快速反应是品牌文化的活力,社会责任则是品牌文化的人格。     
  杜钰洲表示,纺织工业的文化创意过程,既存在于依托技术创新的供给型创新活动,又贯穿于消费导向型的创新实践中。文化创意活动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推动,但不完全依赖于技术创新,需要通过文化想像力、文化资源和资本的投入,进而实现品牌价值增值。 
[page_break] 

  可以预见,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创意为先导的创新能力。因此,传统纺织产业与创意产业的有效融合必将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加速产业升级,进而从全球纺织产业价值链低端迈向高端的重要推动力。  
  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  
  杜钰洲表示,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离不开人力资源潜力的充分发挥。针对中国纺织行业,杜钰洲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以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为着眼点,确保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得以充分施展,这是繁荣创新文化的前提条件。  
  第二,致力培育纺织产业具有较高创造能力的创意阶层。创意人群主要依靠思维获取收益,他们的创造力并非主要依赖于教育经历和学历水平,而是与实际技能的应用和个人潜在创造能力是否被激发有关。鉴于创意阶层在产业升级中的重要地位,对创意人才的争夺必将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一个焦点。  
  第三,必须发现、使用好创意人才,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培育大批一线人才,造就世界一流的创意领军人才,促进国内纺织企业走出去,实现品牌国际化;同时要在法制保护、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等方面争取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第四,要加强企业在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实践社会责任以及维护公平市场秩序等方面的自律行为,这是繁荣创新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条件。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