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自主创新需要制造业振兴——对话曹健林

http://www.gkong.com 2007-12-17 13:47

    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目前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严重不足,相关企业大量进口的显示屏占其生产成本的85%以上,致使整个产业的绝对利润控制在外方手中。面对高达几十亿元的进口设备生产线,国内企业当务之急是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迫在眉睫。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上述案例所描述的装备制造与技术进步的密切互动关系,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版图中,比比皆是。曾任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现任国家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部副部长的曹健林对此颇具发言权。 
  一个以“在命运的碰击下,即使头破血流也不回头”为座右铭的硬汉,不久前被一套以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为主线的《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系列丛书》深深打动。作为国家科技部主管高新技术发展工作的官员,他深切地感受到自身所肩负的加强自主创新战略实施、推动中国工业企业优化升级这一双重使命的分量。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自主创新战略放在了首位,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积极扩大开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一批创新人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 
  对于振兴装备制造业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作用及意义,曹健林观点鲜明:“坚持自主创新与装备制造业振兴应互为突破口。” 
  围绕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11月27日,本报对这位专家型官员进行了独家专访。 
  装备支撑“富起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装备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化身,装备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产业,是‘富起来’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加强自主创新与研发则是‘富起来’的加速器。”———曹健林 
  我们的访谈从“新中国科技进步对国家发展的三个阶段之贡献”话题开始。如果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发展分为“不挨打、吃饱饭、富起来”三个阶段,那么,从当前我国的发展水平看,前两个阶段“不挨打、吃饱饭”的目标已经实现,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正在向第三个目标迈进。 
  曹健林认为,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又是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要真正达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大力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各行业产品的附加值,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那么,哪一个产业能够起到这样的支撑与带动作用呢?毫无疑问是装备工业。装备工业是现代工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手段工具的基础产业。可见,装备工业是“富起来”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而加强自主创新与研发则是“富起来”的加速器。 
  背景资料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近30年间,我国的科研体制改革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5~1992年,主要特征是“放活科研人员,放活科研机构”;第二阶段从1992~1998年,主要特征是“稳定一头,放开一片”;第三阶段从1998年至今,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走向。 
   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体制改革进行了实质性调整。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中国的科技实力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科技资源的配置和科研机构的结构已经显著优化,但改革效果和预期目标的差距依然很大;科技与经济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离根本问题的解决依然任重道远。 
[page_break]
   回首建国以来的历程,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在实现“不挨打、吃饱饭、富起来”这三个目标的过程中,科技队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实现“富起来”,则需要更大地投入和更长时间地努力,需要进行艰苦的体制改革。沿着体制改革这条道路,我国已经奋斗了20多年,有显著的进步,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目标尚未实现,依然任重道远。 
  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放在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战略的首位。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圈定重点行业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目前,一批重点领域的专项技术攻关方案已经明确,尚处于多方专家评审过程中,预计今年年底前将陆续发布。”———曹健林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曹健林表示,在“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将重点支持一批重点领域及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背景资料我国科技创新的重点支持领域,将随着国家发展的需求变化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由比较集中于少数高新技术领域逐步扩大到包括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所提出重点发展的16个重大技术专项。国家将通过对关键领域的重点支持,使科技创新在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中有所突破。 
  其中,能源领域优先发展的产业包括:工业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等。 
  制造业领域将优先发展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基础原材料,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等。 
  交通运输领域将优先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及装备,高速轨道交通系统,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等。 
  在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攻关方面,我国将重点支持:信息技术方面,力争在智能感知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新材料技术方面,向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将向信息化、极限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在极端制造技术、智能服务机器人和重大产品与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重点支持能源技术、海洋技术、激光技术、空天技术等领域的共性技术研究与立项。 
  曹健林表示,在此基础上,我国还将大力加强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共性技术的研发,加强对影响关键行业发展的相关重大科技专项及关键技术的课题攻关。 
  在科技专项的资金支持方面,科技部将继续加大对相关科技项目的扶持力度。据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超过亿元投资级别的相关项目将陆续上马。目前,一批重点领域的专项技术攻关方案已经明确,正处于多方专家评审过程中,预计今年年底前将陆续发布。
[page_break]
 曹健林同时提出建议,企业仍是科技研发投入的主体,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相关企业应加强对自主研发的重视与投资力度。 
  加强环境要素建设 支撑重大技术装备发展 
  “对于装备制造业的重大专项,国家相关政策应给予大力支持,给装备制造业发展机会,我们的重大技术装备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曹健林 
  “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要加强软环境要素建设,国家将把支持重点由加强物质资源类要素建设转为加强软环境要素建设,重点支撑既具有装备制造能力、又具有科技支撑能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壮大。” 
  针对我国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方针,曹健林做出上述解读。他所提到的软环境建设包括金融、税收、政府采购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关于环境要素的建设,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要素建设。曹健林认为,这一提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尤为重要。 
  当前,在我国装备制造业领域,因缺乏国家政策统一协调,用户企业与生产企业各行其事,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因缺少用户支持、缺少重大工程依托而步履蹒跚的现象屡见不鲜。 
  曹健林对此颇为感慨,所谓“自助者天助之,自弃者天弃之”,国家相关政策应给予重大装备专项大力支持,给自己的装备制造业市场机会。而无论对于国内装备制造业,还是对于国内科技界来讲,都应具有雄心壮志,要敢于走到世界前列,具有“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 
  据悉,目前科技部正在积极呼吁,希望有关部门今后多支持国内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把中国高速发展所形成的重大技术装备的市场空间尽量留给国产装备,希望各地尽量使用国产装备,并为相关优势产业的发展给予重点支持。 
  协同产学研 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建设 
  “科技部将利用掌握的各项资源,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精诚合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支持模式,包括采取把经费支持转向用户企业,鼓励其购买国产装备等方式,为产学研结合搭建桥梁。”———曹健林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十七大报告为我国加强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新要求。报告同时也为工业信息化指明了路径,“我国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可以说,制造业信息化肩负着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科技水平的重任。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则是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那么,在产学研相结合的过程中,各项要素间的关系怎样?科技部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曹健林认为,首先,科研院所和大学要在制造业信息化前沿技术探索中扮主角,而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创新中当配角,做好为企业服务工作。对此,如何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面向制造业企业,扩大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为企业的信息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尤为重要。 
  同时,要切实体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促进产品产业化进程,建立产品开发与企业应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同样不可或缺。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对于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应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优势,集中目标扩大应用范围,增强应用效果,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使多学科交叉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应用的创新和结合的创新。 
[page_break]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统一协调与规划,促进各种要素的相互支撑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协同各领域产学研结合是重要一环。曹健林表示,“科技部将利用掌握的各项资源,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精诚合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支持模式,包括采取把经费支持转向用户企业,鼓励其购买国产装备等方式,为产学研结合搭建桥梁。” 
  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如何处理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同样为业界关注。 
  背景资料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方针,我国应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瞄准国家目标,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实现跨越式发展,填补空白;应对未来挑战,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可靠保障。 
  曹健林对这一方针进行了权威解读:首先,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跨越关乎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科技研发,跨越的关键是要解决我国下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 
  支撑发展,要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包括依靠能源、交通、冶金、农业、材料、纺织等行业发展来支撑科技进步。 
  当前,我国纺织行业提供了世界纺织品需求量的50%,但高端纺机装备还在大量进口,这种格局亟待改变。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关产业还有10~20年的战略机遇期,很多领域的装备制造业都有机会发展壮大。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应定位为“赶超世界先进制造水平,引领行业走势”,对此,曹健林很有信心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