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何曼青:跨国公司的产业和区域选择的策略问题

http://www.gkong.com 2007-12-17 16:04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2007年11月30日中国国际投资论坛在北京人大会议中心召开。以下为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何曼青的演讲实录。

  何曼青: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想和在座各位共同交流一下,关于外资跨国公司的产业和区域选择的策略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难以在这样短暂的时间说清楚、说透彻,所以我这里是从宏观的角度、一般的层面来了解他的共性。首先了解几个共性,一个是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新趋势做一个简单介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跨国公司的区位和产业选择的因素;然后联系中国的实际介绍一下外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区域和产业分布特制,可能大家都已经很熟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外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一年一个台阶。我们看到2002年的时候突破了500亿大关,03年创了新高,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04年突破600亿,05年是700亿,去年略有小幅下挫,可能跟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关,从今年的形式来看,质量跟过去相比在数量上增长了一两位数目,到今年10月底,全球有两百个国家的跨国地区累计形成了653.477家,累计使用外资金额是8051.88亿美元。把中国吸收外资和全球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吸收外资在上个世纪,最后十年以来,基本上是稳步、快速上涨的。和全球在进入新世纪大幅下挫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这里我给了简单的对比,从90年-04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8.2%,中国年均增长22.8%。根据07年世界投资报告结果显示,全球最优吸引力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是中国和印度,未来期间中国仍然是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而且跨国公司对中国注入了很大的贡献,随便举几个宏观指标,从外资进入资本市场的贡献,我个人感觉研究外资七八年来,跨国公司对于中国贡献比较明显的主要还是在宏观经济指标方面,在结构上可能还不尽如人意,就像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和微观层面走出技术创新上不尽如人意。

  一、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选择,在最近十多年来一个明显的特征和动态就是集群或者集聚。
  
大家知道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外资在全球投资的自由化程度加快,因为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40多个国家有关对于外贸政策调查表明,出台了1000多条外贸政策,95%以上是有利于促进外资贸易共赢的。这使得跨国公司能够在全球比较自由的寻找它理想的投资产业和区位,但是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外资是很均衡、均匀的分布在每个产业或者说每个地区的。而是有所选择的比如说以拿地来说,经济全球化的贸易和分布深度化,跨国公司把生产制造的价值链围绕起来划成片断化,在全球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所以他的生产力要素、资源要素的整合就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的疆土,而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生产资源的优化配制。既然是优化配制肯定要选择最适合于某些价值创造环节的地区,因此形成了这样的新趋势,在各方面综合条件越好的地区,吸引外资的数量和规模就会越多。所以出现了全球价值链,目前的产业链不仅仅是在一个国家,而是全球价值链,是叫做大区域离散小区域集聚,形成了产业、企业集群的现象。所以,我们看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经济另一方面还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的特征,两者并不是矛盾的,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在一些有优势的地方扎堆。

  在这样的产业集群有什么样得好处?使得跨国公司这么青睐这样一种投资方式,主要原因在于集群便于管理和降低成本。跨国公司大的企业跟全国五百强有比较多的接触,每年联系起码有一两百家跨国公司,他们的公司非常大,大的有几十万人,在全国有很多的成千成万家公司,如果他毫无目的的话对于他来讲管理成本是很高的,如果在有优势的地方集群起来降低成本,产生巨大的集群经济,这不光是对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对于东道主的产业竞争力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为什么这么说?产业集群有很多优点:

  第一,有利于深度分工;我们知道产业集群一个最大的特点以某一两个产业为主导,首先产业是规格化的,如果一个地方有很多产业,如果没有一个主导产业那不能叫产业集群,必须以一两个产业为主导。这样一个众多的产业容易形成一个产业品牌,而且在这个产业中的企业中,都是专注于各自核心的,有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价值环节,他并不是要求大而全,而是一些大企业带动着中小企业进行配套,或者说很多众多的中小企业在一起,每一个中小企业只做他擅长的某个零部件,能够把产业做精做绝,企业能够把零部件做好,做到世界之罪。

  第二,产业集群有利于发挥资源共享与群体协同效应,获得外部经济和低成本优势。具体表现为降低生产成本,如集群内企业可共享公共产品和要素资源。比如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与信息资源、市场网络等等。大家长期相处在一个空间中,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互相欺骗的行为大大减少,对于交易成本,以及对合同的监管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大的交易了降低成本。

  记得龙永图说过,中国政府的商业产业很低,但别忘了在中国的商业政策成本非常高,各种不首信用的规格很高,众多企业在一个地方,就会有利的降低防止各种不受信用的行为。而且产业信息如果传播,技术容易扩散,容易形成创新优势,特别是可以进行战略联盟。

  第三,集群促进知识和技术的累计,转移核扩散,原来基于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创业优势。

  第四,产业集群所拥有的外部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吸引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流入产业集群,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

  第五,形成区域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走向世界。

  所以产业集群是跨国公司也是中国的企业今后走向国际化的有效捷径,包括地方政府要想带动一个地方的发展,产业集群也是很重要的地区发展战略。比如说地区企业如何创品牌,那么做产业集群,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捷径。

  当然产业集群是有层次的,从全球范围来看,实际上是核心和边缘结构,当然这一结构特别是在全球化建立的情况下,也不是绝对的,但总体来说还是有等级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主要是走高端道路,以质量、创新、设计为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可能是生产劳动力密集型、质量比较低的集群,走的是低端道路,容易被边缘化。为什么说跨国公司,如何与巨人合作,所谓邦大款,如何使他富起来。刚才说到跨国公司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也是今后的一个发展特色,一个产业选择,要在比较优势的地方进行集群。

  哪些地区会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受到哪些影响,接下来讲第二个问题。既然跨国公司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大家很喜欢他。国内企业也想向他们学习,跟着国际化的道路走。要了解他知彼知己,我个人认为,跨国公司区位选择主要由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首先从内因来看,主要是受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特别是海外子公司的战略定位的影响。跨国公司有很多部门,有研发、地区总部、有营销的,有物流管理的等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职能部门他们在进行区位选择的时候,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市场追求型,像欧美跨国公司在他们刚开始到中国来投资的时候,跟日美企业、日韩企业是不一样的,日韩企业把中国当作加工组装基地,是一个生产制造加工组装基地;这就注定了他看中的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特别是对于优惠政策很在乎。因为生产制造,无非就是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成本。对于欧美企业的市场追求型来说,可能更看中的是市场的潜力,消费水平,至于他们愿意在大中城市进行集群,接近消费者和顾客。资源导向型当然是接近原料,我们国家对资源控制还是比较严格的,还需要关注中国资源的政策问题,研发资源主要是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地方,地区总部当然是公司的大脑、头脑要求比较高,组织、决策管理协调的作用,所以他对信息的要求,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你想在总部的人也是职位比较高的人,他对区位的选择要求很高了。最好是能够跟关键的重要,大企业、大公司结合,一般选择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中心,比如说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比较发达的城市。特别是像跨国公司的老总们也是比较有消费实力的,不光是劳动,还要享受。所以他对周围的生活配套实施也比较高。当然跨国公司对不同生产环节的要求也不一样,劳动密集型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果是高端的技术,主要是发达国家。

  因此,跨国公司区位选择从这一点来说首先要取决于他的角色、他的职能,他对外的战略定位等等。第二个层面取决于他所属的行业性质,比如说麦当劳食品饮料公司,他对区位的选择,以及他和汽车石化公司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二、跨国公司虽然有宏伟的目标,如果没有承载的基地和基础,如果没有很好的东道主的投资环境也是不行的。所以需要看看东道主的投资环境和区位优势。比如说根据生产理论他所指的是生产要素禀赋,存在的贸易壁垒等等。

  跨国公司到东道国来投资,非常重视东道国的投资环境,看看他有没有区位优势,而这是非常严格的概念,我们分为三个要素:一个是硬环境,所谓的区位、基础设施、商业娱乐服务设施等等,区位信息硬件的交通环境很重要。在90年代的时候,各地的基础建设,城市的美容已经差不多了,所以现在竞争的法宝是在软环境:法制、政策支持、行政市场、舆论、文化等等。经过十多年的软环境的完善,大家又差不多了,如何吸引跨国公司,因此是积聚经济,因为一个企业的生存要像森林一样,他实际上就像一个生态环境,孤零零的企业怎么生存,以及有很多的中间支持,商业结构等等,所以干起事情来很省事。比如说老朋友的日本企业,像青岛有很多韩国企业,老乡在那儿,在感情上觉得比较投缘。

  所以在这个时候竞争的优势主要是在这方面,因为每年要出台跨国公司综合报告,每年都会要求一些跨国公司开一些面对面的座谈会,去年开过三次,我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这么多年到底有什么样的看法,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他们大部分的意见是这样的:确实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中国的环境比起开放之前不知道好过多少倍,很多方面已经不能再去挑剔了。特别是政府服务方面,好像是把他们当爷爷贡起来。但是他们感到头疼的事,我接触过500强的二三十家跨国公司,他们共同的抱怨是软环境的法制环境,再一个是知识产权保护。为什么他们对这个问题很重视?大家知道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不仅仅转向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而且把研发中心也转到了中国,并且对服务业也很关心,服务业是无形的,所以很多方面需要靠法律来保护。因此他们担心的是这些问题,如果各地政府部门的同志要招商引资,一定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否则,在新能源第三产业中胜出,也不太可能。还有是对政策的稳定性也很重要,曾经有一个汽车老板说,又是商务部、又是发改委出台的政策不一样,到底听谁的。还有一点是舆论环境,以前他们的感受不会这么深,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在媒体来对于跨国公司的负面报道相对比过去多一些。特别是像家乐福有食品趋同的问题,又有点钞等问题。确实让他们的销售很受影响,他们说了很多的报道是不实的,因此政府对我千好烷好,只要出现这样的报道我就完了。为了这个问题,跨国公司联合北京市政府召集中国的媒体开了专门的讨论会,如何提高媒体的责任感和意识。当然我这里也不是制备媒体,并不是所有的媒体,只是极少数的媒体,他们为了追求发行量,说说错了没有关系,再发一篇就行了。另外是法制和舆论,还有产业集聚是现在比较关注的问题。

  当然区位优势,影响环境的重要性也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跨国公司到中国转移的产业内容和战略发生的变化,他重视的因素也是不同的。当然具体的每一个项目也是很复杂的,一般说来我们的区位优势有这样一些变化。有一些因素在上升,有一些因素在下降。从市场因素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跨国公司来投资,就是看中了中国的巨大潜力。以及优惠政策、政策因素上有一些变动,在过去优惠政策确实吸引了外地的吸引,确实税收政策的调整,激励因素已经持续的下降,反而追求一种透明,追求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成本因素我想提出一点,当然成本有很多,工资成本、信息成本、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等等。我这里想说的一点,过去是劳动密集型,很看中工资问题,而现在在区域选择上,有长三角、上海这一代转移的趋势,上海比珠三角要高多了,为什么还存在转移,因为那里的效益工资比劳动力工资更有价值。别看工资涨了,但是创造的效率高了,一个扫地的和一个很有水平的技术人员,虽然工资不一样,但是创造的价值不一样。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研发技术型的外资到中国来,知识资源和战略性资产已经开始取代过去的自然资源,成为了很多跨国公司重要的优势,当然资源曲线性的就例外了。

  三、跨国公司投资的区位选择策略。

  比如说他看中了中国,政局稳定,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而且有廉价的劳动力等等有很多的优势。中国有这么大,他到底去哪儿投资,选择哪个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等等他的选择是层层具体的。我们概括来说,可以看成三个步骤,第一个是国别战略、区域战略、具体的地址选择。

  跨国公司对于投资国别选择的时候考虑这么一些因素,考虑宏观层面的比较多,比如说政局是否稳定,如果去美国被称之为不稳定的国家那么风险会比较大,对外的开放程度怎么样,都会考虑这样一些因素。

  中国说到了政局好了,宏观经济也不错。决定到了中国来投资,而具体到哪个地区,还有进一步细化的考虑因素。当然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我们还做了有关台湾的选择,有好几百项,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很多。在长三角,比如说上海还是江浙哪一代选择是不一样的,越具体就越细了。在选择具体地址的时候,他分三个层面:国家、区域和具体地址。因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有所不一样,详细的业绩指标意义也不大,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如果进行区位选择,按照哪个逻辑顺序思考,国家怎么样、地区怎么样,只是提供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区位分布特征:投资地点集中化。

  当然大家都知道是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带,为什么选择这些地区?由于现行改革开放德政侧与体制优势,较高的行政效率,社会信用、市场机制比较好,以及江浙一带的市场环境比较好。

  最近七年来看看这些地区的比重,东部占吸收外资的比重是在85%以上,中部占10%左右,西部能达到5%都是一种奢望。接下来还有83年到2006年的,是有统计记录开始的,东部地区吸收外资占的比重是86-87%以上,有的时候达到90%多,而且是高位平稳;中部地区占的比重比西部还低,而这一二十年来进步的比较大。比较遗憾的是西部,西部比重原来比中部还低,虽然我们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结果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不稳定、波动很大。

  全球500大公司在华投资企业选择的地区有一定的规模,选择比较发达的地区。跨国公司在区位集中的特点,不光是在中国存在,在世界上也同样存在的。大家都喜欢到那些比较好的国家去,就像人追求对象一样,有人说中国的男人多出了4000多万,也就是说会有4000多万光棍,所以说有能力的男人是不用担心这些问题的。像美国也是这样的情况,外资分布是严重的不均衡,他的五个州,加利福尼亚占了1半以上,占日本东京投资企业的4/5,在奥地利地区也有2/5以上,所以不用感觉奇怪。

  东部吸收外资不像东部那样高位平稳发展,东部也有增长比较快。到底是什么原因吸收西部外资,尽管国家的倾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为什么还步态显著?根据我的原因来看,光有政府的支持是不够的,他的投资环境还有很大的问题,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存在着两低两差两不足。比如说落网密度低,通达水平低,两差是道路等级差、质量差,出海条件差;两不足是建设资金不足,二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在软件方面文化、教育、卫生方面也是建设滞后。西部主要是资源开发,所以说污染也比较重,而信息比较比赛,政府的官僚主义效益服务意识比较滞后,人才技术一般来讲比较匮乏。除了成都、西安历史比较悠久的古城之外一般都比较困难,所以说有很多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不足,光靠政府支持是不够的。以及优惠政策不配套,不兑现,比如说考虑不细致,在西部地区法律的制度比东部滞后的多。

  跨国公司在中国区位分布的静态主要是在长三角、珠三角,这种形势也逐步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由于东部有很强的吸引力,他继续加大在东部沿海地区投资的同时,也开始向中部地区的中等城市进行投资。但是外资兴起的态势并不明显。原因就是刚才讲的,无论是硬环境、软环境生态环境跟东部比起来逊色多了。与东部相比不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部地区也很努力,无论是在硬件基础设施还是在软环境方面,政府规范办事透明也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当东部地区外部约束比较多,中部地区在这方面还能吸引一部分外资。同样在沿海地区也发生了一种变动,从传统的珠三角向长三角黄渤海开始北移。为什么跨国公司原来钟情的长三角、珠三角向黄渤海转移?因为黄渤海跟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足,恐怕这主要是体现在人才上。黄渤海和长三角在服务业上,在人才方面、在文化方面可能要比珠三角更另人满意一些。所以说跨国公司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了技术升级。

  不同来源地的跨国公司投资区域的选择出现了不同的偏好,比如说港澳台同胞喜欢在他的近缘地带——珠三角进行投资;日本企业喜欢在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近年也开始向广东、大连、青岛进行转移;韩资企业在青岛的投资特别多,我前年去青岛的时候,在青岛投资的韩国企业,大概占了70%的韩资企业。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分布的区域是最为广泛的,目前就已经有30多个省市,但是他对北京、上海、天津的密集程度比较高。在这里边德国的企业比较有特色,德国企业不像美国企业每个地方都有,比较有规律,主要是在上海、江苏、北京、山东、天津五个地区,因为这五个地区的综合条件比较好。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影响他的因素和策略以及在中国的区位分布的特征,大致就这些,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举例说明。

  五、中国跨国公司的产业选择策略。

  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投资,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完全按市场导向,要按照市场的游戏规则进行办事,不像在本国内这么策略,所以说他的策略并不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你允许我怎么做在这个空间中我再去选择。所以说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要有这些约束:首先外资在中国的产业选择服从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比如说制造业转移、还是服务业转移,他要符合大体的规律,先输出、纺织、化工等新兴产业,他的对外投资要符合一般规律,要符合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在产业层次上,可能先以轻纺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又到了知识密集型。地区城市是以一定工业发展基础的工业城市为地区,逐步扩大到全球等等。这是从一般规律来看,是从国际视野来看。

  另外到中国来投资,首先要看看中国的产业政策,比如说加入WTO之后,特别想到中国来发展,因为中国的服务业开始发展起来了,中国的教育、影视还不是产业都是事业,以及有大量油水可捞的资源都没有拉起来,因此他们非常想进来。以及产业基础,有人抱怨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一流企业卖日本,二流企业卖欧洲、三流企业卖中国。人家来这里投资,关键是你能跟的上吗?你的配套以及产业零配件能跟的上吗?以前没有配套的产业环境、没有这样的消费能力,所以说不能一味的带着民众情绪。

  因此,中国的产业基础技术水平有很多,所以也影响他的产业转移。以及中国的消费需求状况,刚才讲了很多,他如何选择并不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办事,即便在美国也一样,他还有他们国家行业垄断的保护。

  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必然导致外商跨国公司在中国公司投资的产业呈现了一种特点,当然这一特点的原因刚才说了要服从跨国公司全球产业转移的一般趋势。刚才所说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新一轮的大调整,他们侧重于发展,耗能低、技术密集型高的产业,同时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品牌、营销等这样一种产业链的高端部分的控制,所以他们很能干,产业是高端的,即使是普通的一般劳动力密集型的,他还占据价值链的两头,设计、研发,加工、组装,接下来是营销、物流。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之后正有跨国公司想要的趋势,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市场比较大。

  因此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呈现了这样的一种态势:首先看看产业选择:第一产业主要是农、林、牧、渔;他的项目是很低的,只有2.0%多,跨国公司选择的投资重点是第二产业,项目数占的比重达到73.59%,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到去年年底的比重;合同项目占的比重是67.38%,所以基本上占据了主要的大头,大半壁江山。第二产业的项目数量除了个别年代2006年,基本上维持在70%以上的高位的平稳态势。第三产业呈现了几个回合,有三个周期。只有第一产业,一直是比例比较低的,可能是2%左右。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农业投入的周期时间比较长,以及国家商场比例也在大幅度下降。

  再来看看具体的行业,第二产业投资最多的是制造业,其实总结外商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行业主要是两大块,一个是制造业加房地产,占据的比重是80%,其实很简单,外商来中国干什么?主要是制造业和房地产。所以不光是区域结构严重失衡,而且产业结构也是严重失衡的,和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还有很远的距离。

  第三产业增长势头还是喜人的,看存量外资在制造业的累计量上是挺多的,但是我们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外商在中国投资的行业结构是在变化的,也就是说第三产业比重是上升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调整的新变化,总体来说,由过去的政策导向走向市场导向。因为我们加入WTO,承诺按照WTO的原则,逐步全面、开放,特别是服务行业的敏感领域。所以跨国公司能够恢复他的本来面目,能够按照他所愿意展开的市场规则进行办事,所以说他的投资产业选择会形成新的变化:第一个是产业集聚,产业链投资;不光是在某个地方集群,一去就带一个团体过去,大家都是老朋友,好说话。另一方面可以主导成立产业链,因为大家知道现在企业的竞争,绝对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企业集团的竞争。因此他是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目的是实现行业的可控制性。因为现在已经有滋有,过去知道投资第一、第二产业,服务业无法投,而现在可以这样做了。

  产业结构高端化,投资技术密集型行业,比如说汽车、电信、重化工投资研发中心,大家知道入世以前中国吸引研发中心才200多家,入世以来就达到了500多家,还有是抢占新开发的贸易领域。跨国公司只做他最擅长的领域,最擅长的环节,把它不擅长的外包出去,这是他的策略。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利润空间最小的是加工组装,把加工组装外包出去。

  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搬到中国来,以及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业的转移,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能一一的把时间介绍给大家。总而言之,服务业的分量比过去两讲是增加了,而且也是今后吸引外资的重点。现在商业部今年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是按照十七大的精神,优化外资结构,就是刚才讲的两大结构,产业结构,如何把服务业的比例加大一些。还有一个是跟中西部的区域如何协调和谐一些,这是08年以后“十一”期间的重点。再一个是并购,并购也将会是中国吸引外资的一个主流。包括商务部最近需要干的事情都是服务外包,在全国建立了十一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都是为了加大第三产业对外资的吸引力度,在影响跨国公司在中国产业选择的力度。

  六、提三点建议:

  第一,各级政府应充分重视产业集群在产业竞争悠视创造中的作用,制定国家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从宏观上加强对过程产业集群的魅力。

  第二,注重内外资产业之间的耦合质量。别看外商在中国投资这么多,同购系数很大,在85年是0.497%,在05年的时候投资系数增加了一倍,因此就产生了恶性竞争,而那些稀缺的产业、新兴的产业又不投资。

  第三,区域协调;细化中部、东北部地区要实行质量导向型,西部地区数量达不到,当然要吸取东部过去的教训。对于西部来说先引进来,差不多就行了。

  来源:新浪财经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