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评自动化行业强国之日本篇

http://www.gkong.com 2007-12-18 15:34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 作者:李小牧 

  日本成为自动化行业强国的过程,就是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缩影,《自动化行业强国之日本篇》中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科学技术的强大生产力”。无论是日本战后经济恢复期、飞跃期还是产业调整期,都离不开强大科学技术水平的支撑,可以说,日本是靠科技立国的。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

  一、日本自动化发展的宏观分析

  (一)美国等西方先进的工业国对日本的技术支持

  美国在日本战后以来的经济重建、复兴、腾飞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美国出于对自身政治、经济发展和冷战政策的需要,采取对日扶植政策。其中,在“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和“占领地区经济复兴基金”名义下向日本提供大量的技术援助,不但使日本经济很快恢复,还使日本迅速取得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位置。

  据日本官方统计,从1950年至1981年,日本共引进38000件项先进技术和设备,支付费用约133亿美元。虽然引进方式多种多样,如购买专利和设计图纸、进口成套设备、直接吸引外资、派出技术人员接受培训、聘请外国专家等,但最主要的是购买专利和设计图纸,大约占全部技术引进的80%,成套设备不超过10%。由于成功的、空前规模的技术引进,使日本在70年代中期就赶上、甚至有些领域已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但日本并没有停止技术引进活动。

  日本在1985年度又掀起了一次技术引进的高潮,仅这一年支付的专利费就达23.61亿美元。从这时开始,日本的技术引进重点开始转向高新技术领域,并且开始注重技术引进与科学引进的结构。

  这些技术绝大部分是从美国等西方先进的工业国家中购买,与技术转让国的研发费用相比,日本所支付的费用要低的多,而且一些技术专利是使用美国援助日本的贷款购买的。由此可见,日本处于美、苏两大国角力的夹缝中,而资源匮乏,但却变不利为有利,充分运用地缘优势,抓住机会,在美国的扶植下,在技术的引进上先行一步,取得了比较优势。

  (二)日本政府经济的产业政策

  日本政府在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和自动化行业强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 配合美国对日本的经济改造和扶植,保证两国在经济领域的顺利合作,为两国企业间的合作提供桥梁,尤其是在技术领域的合作。

  2. 制订相关政策,保证关键产业和企业的优先发展,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例如, 日本政府认识到汽车工业是一个跨度很宽的综合性工业部门,其发展水平,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汽车工业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吸收就业能力,且有较高的需求弹性。所以,通产省为首的“保护扶植论”论点成为主流政见并加以实施,使日本汽车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并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3. 通过采取措施,指导日本工业进行产业升级。日本船舶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植分不开的。政府为了促进船舶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制定了许多法律,并以此为依据,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适时地制定相应的扶植政策和措施,使日本船舶工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面对中、韩等国的竞争,始终站在产业的高端,保持世界造船大国的地位。

[page_break]

  二、日本自动化发展的微观分析

  (一)技术的消化与创新

  日本前原子能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向坊隆曾经在《日本》(杂志)撰文指出:“日本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引进外国技术。……日本今后的奋斗目标,除了靠独创性的技术来扶植产业外,别无他策。也就是说,日本今后将从各个方面为发明有独创性的科学技术而努力。”

  在“吸收性”发展战略的引导下,日本做到了“引进有则,吸收有方。”具体讲,一是在消化吸收形式下大投资。从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技术引进费用增加了14倍,而用于消化、吸收、创新上的科研费用却增加了73倍。一般情况下,后者是前者的2-3倍,多时可达10倍。如1976年技术引进费用消化创新费用之比是1:7。

  二是强调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内在联系。日本非常注意引进技术后能否实现国产化的问题,一般只允许引进后5年内能使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的企业引进技术。如1950年至1966年间共有1500家公司引进技术,其中83%的公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消化创新。

  三是结合自己的基本条件引进技术,以利于消化吸收和创新。在引进中不一定最新的技术就最适合于引进,这往往要看技术引进国的具体条件。主要是指技术条件、资金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社会条件等。比如劳动者的技术水平高低、技术装备精良与否,直接影响到引进技术的掌握使用和消化创新。越是先进技术,由于研制开发的费用高,引进费用相对也高,会加重引进国的经济负担。这样就不如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引进一些二、三流技术和“中间”技术,对落后国家仍有用,但又花费较低,效果较好。

  四是分步引进,连续消化吸收。如日本火力发电工业技术的引进就是分三步进行的。第一步是引进中型、大型火力发电设备,消化吸收后,自己仿造,第二步引进大电机组的设计图纸,消化吸收后自己制造;第三步则是购买专利等关键性技术,消化吸收后自行设计和制造出70万千瓦至100万千瓦的大型电机机器组,从而使日本的电机制造技术夸入世界先进国的行列。

  (二)科研体制创新

  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基础研究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界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由于企业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利益,所以研究的重点,集中力量于科技发展的最后一环——应用和实用化阶段。因此基础研究的主要承担者是大学及其附属研究机关。政府方面有日本文部省分管。

  与实用阶段相近的研究开发阶段主要有企业来进行,领导各企业的政府机关,对此进补助和资助。

  实际上,日本的研究费用中,政府负担的比例占费用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他约四分之一由产业界负担。这个比例与欧美相比,恰好相反。然而产业界置重点于实用技术方面,暴露了日本科研研究的弱点——与欧美相比,日本的基础科学研究相对落后。

  是重科学还是重技术,还是并重,考验着日本产业界和政府的智慧,也关系到日本自动化强国的地位。毕竟,基础科学的研究会给自动化产业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发展动力。

  (三)日本的产业升级

  1. 战后美国等西方先进工业国对日经济积极扶植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些国家产业升级的需要。一些资本密集性产业,需要向国外转移,以获取更多利润。例如:

  日本煤炭工业从德国引进了巷道采煤新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钢铁工业由于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薄板轧机,工效提高了越1000倍;

  电力工业引进了最先进的水电站成套设备,建成了中部、关西、九州三座发电站。

  在家用电器方法,索尼公司利于国外先进技术,于1953年生产了第一台国产半导体。

  还有汽车工业也都充分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为日后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煤炭、钢铁、家电等工业部门,日本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而这些工业领域则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page_break]

  从日本的产业发展的领先地位,也可以看出循序渐进的规律,从较为低端的造船、电视制造到高端的化工领域和汽车产业。1968年,日本终于成为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到1970年,日本在造船、电视、半导体收音机、卡车等方面,都超过了美、苏、西、德而居世界首位;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新闻纸等居世界第二位。钢铁、小汽车、化学材料、硫酸、水泥、毛线等居世界第三位,特别是钢铁工业,引用世界最尖端的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此外,汽车的出口到1974年已跃居世界第一。合理化投资与近代化投资,便被称为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二化投资政策”。使日本的产业不断升级换代,向前发展。

  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可其又一轮的产业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些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机,主要表现在:

  (1)造船业

  长期以来,日本造船业始终居世界之首。但是近几年来,已失去了绝对领先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中国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国大力发展造船工业,使得日本在国际造船市场上的份额不断缩小。韩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在设施规模上超过了日本,在产品质量方面所得到的评价也与日本不相上下。另外,中国正在积极进行设备投入,造船生产要素低廉化来势汹汹,在中小型船舶市场竞争中对日本构成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世界造船业设备投资过剩,船价下跌;二是日本的造船优势在于超大型油轮等大型船舶制造,但是市场需求尤其是更新需求减退;三是日本造船成本日益提高,造船人力高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无法采取低价策略来争取订单。

  日本仅在造船技术与造船质量方面还具有优势,在高端市场有一定分额,这也是日本造船业需要巩固和发展的市场。

  (2)钢铁业

  进入90年代,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渐占有了世界市场大部分份额。日本钢铁制造业积极调整发展战略,进行战略重组,努力保持其对亚洲钢铁市场主要供货商的地位,抢占高端市场,为亚洲各地生产高附加值的钢材。在高端钢铁材领域,保有一定优势。

  (3)机械制造业

  在工业机械制造领域,日本的投资不断萎缩,面向汽车、电机业界的生产机器、半导体和液晶制造装置等日本工业用机械制造厂家的国际竞争力正在减弱。被规模不断扩大的欧美企业夺走了大片原有的国内外市场。而在机床制造领域,要求苛刻的日本汽车制造商则极大促进了日本机床生产商提高其竞争力,制造业的发展往往是取决于像机床工业这样的资本品工业的发展。1999年美国进口机床产品的60%都是日本制造的。日本在机床制造领域再次显示出了其制造业精细、高质量的品质,日本机床制造商通过向日本的顶级精密零部件生产商进行外购获得了极大的竞争优势。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经济发达国家开始把大量人力投入到第三产业,即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部门,经济发展出现这样的趋势:在尽量减少物质消耗的前提下,利用知识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作为自动化强国的日本,正处在一个产业不断升级调整的过程中,逐渐从资本密集型行业向以电子工业、计算机工业、高分子合成化学工业、生物工程业、航空航天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转移。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传统优势产业萎缩或者丧失优势的现象。我国相关产业和部门应该认识到日本从战后复兴到成为自动化强国的历史脉络中的经验和教训,重视科学与技术的教育、研发和市场应用,使我国的工业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更加具有竞争力。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