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企业外迁达数百亿规模

——珠三角产业转型的契机

http://www.gkong.com 2007-12-21 15:31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近一两年,珠三角企业往周边生产制造成本更低地区迁移的现象已成为广东人谈论较多的问题,据有人粗略估算,目前由这种企业外迁带来的资金流已经达到数百亿元的规模。

  原有企业的外迁必然在短期内给当地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税源减少,经济总量的扩张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因此,以下一系列问题也就成了珠三角一些市县区领导思考的焦点:首先,本地是否应该采取措施留住想外迁的企业?如果想留,该采取什么措施留?不留或者留不住的话,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增加对本地的投资?采取什么措施来推动产业升级?进而产生的问题是:如何理解产业升级?是抛开原有的传统产业不管而另起高新技术产业的炉灶才叫产业升级呢?还是另有别的路径?

  9日在南海举行的“打造高效南海专家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和广东的14名知名经济学家通过对“高效南海”的经济学解读回答了上述问题。经济学家们的看法不但对南海的战略转型有帮助,对珠三角其它发达市县如何应对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带来的挑战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政府过多让利弊大于利

  对于政府普惠让利的做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王扮的看法是:不宜过多采用。从吸引有实力的公司投资的角度考虑,让利对大公司的吸引力不是很大,因为他们最需要的东西不是一点小利,而是透明、可预测的制度环境。从留住因成本高企、经营难以维持的外迁企业的角度考虑,政府再让利也无法让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低过发达地区的周边地方,从某种程度来讲,成本优势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更重要的是,不但从长远来说留不住这些企业,就短期而言,政府让利等于是降低企业存活的门槛,而这一门槛过低的结果往往是把竞争力差、层次低的企业留了下来。这些企业为了生存,往往倾向于使用恶性价格战甚至偷税漏税、假冒伪劣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这一方面恶化了当地好的企业的生存环境,让他们无法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使高层次的、有实力的企业不敢进来。综合评估可得出结论:过多让利弊大于利。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新春进一步指出,珠三角原来不少的产业簇群由于进入门槛低而造成过度竞争,簇群内优不胜、劣不汰,最终使整个簇群做到一定高点后不再往上走,而是往下掉。如今,一部分企业由于无法忍受日益增长的生产成本而往外迁移,正好是扭转产业簇群这种过度竞争格局,促使有效竞争出现的大好时机。当地政府不但不应过多地通过让利等措施来留住这少量的企业,反之,应该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品牌保护、加强人力资源的保护、树立行业标准等做法来加速对劣质企业的淘汰步伐,劣质企业的退出,等于给优势企业腾出了做大做强的空间。从中长期来看,本地的产业簇群不但不会因少量企业的退出而日益缩小,反而会因优势企业的做大做强而不断提升竞争力。产业簇群所在地的政府还应该在整合资源,整合地区竞争优势上有所作为。要通过培育非政府的中介机构(如公共信息平台、采购联合体、终端营销联合体等)来增强产业簇群的外部经济性,为其做大提供外部条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非惟一路径

  在区域内生产成本逐渐高企的情况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业是一种路径,但并非惟一路径;借部分企业外迁之机重新整合原有传统产业簇群,优化其产业组织结构,并使之做大做强,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更为切实可行的办法。除上述两种途径之外,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研究室主任韩朝华教授还提出了第三种选择——整体上并不放弃原有产业,但将产业的制造环节主动地向周边地区转移,本地区则去抢占此产业中附加值最高的产品设计与营销这两端。

  总的来说,由于成本高企而引发的少量企业从珠三角发达地区向周边地区的迁移,应被解读为一件好事而非坏事,好就好在它事实上是给珠三角提供了一个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契机。而珠三角的产业升级,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旧产业的崩溃和新产业的全面兴起,原有产业竞争方式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以及本地区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的转移也是非常重要的两种可选择的路径。(邓红辉张海燕麦绍强)

  来源:南方日报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