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嫦娥探月--中国航天史上第三个里程碑

http://www.gkong.com 2007-12-25 14:33 来源:科技日报

  2007年,我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成功传回首张月球图片,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得以实现,从此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1970年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2003年实现载人航天飞行;2007年嫦娥一号对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的成功探访,铸就了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 

  “嫦娥”奔月,实现千年梦想 

  10月24日,嫦娥一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从西昌成功发射,精确入轨; 

  11月5日,嫦娥一号成功“牵手”月球,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 

  11月7日,以准确进入200公里使命轨道为标志,嫦娥一号完成中国历史上最远的“太空长征”; 

  11月26日,嫦娥一号传回的“第一幅月图”完美亮相,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 

  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以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调度指挥和精确控制下,历经8次变轨,经过调向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月球捕获轨道三个阶段,复杂程度创下中国航天之最。 

  茫茫太空中滑行的“嫦娥”,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牵动着国人的心。在远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梦想的“嫦娥”正轻轻萦绕。这是中国航天器迄今到达的最高高度,更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三个辉煌灿烂的里程碑。 

  在不断传来的喜讯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劳和汗水。从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到“中国第一幅月图”完美亮相,这项浩大的科技工程仅仅用了3年多时间。 

  2004年1月23日,正是大年初二。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决策下,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按照中央“集中精力办大事,把大事办成好事”的部署,一个崭新的绕月探测工程组织管理体系,以“小核心、大协作”的原则迅速建立起来。在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率领下,中国首次探月工程的设计、研制、生产等各个体系开始进入快节奏、高效率的“高速运转”。 

  1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隆重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庄严宣告: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让全体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和自豪。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懈追求。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开展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page_break]

  长征系列实现百次发射 

  对于把嫦娥送上太空的长征三号甲火箭来说,今年也是特别值得纪念的一年。6月1日,长征三号甲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鑫诺三号卫星送上太空,实现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0次发射。 

  百次长征,航天人把它看作一个新的起点。短短几个月,长征火箭就将发射纪录提高到了104次。其中,连续62次发射取得成功,成功率超过了93%。 

  在今年的10次宇航发射中,长三甲系列火箭就担当了6次,长征火箭的第100次和第101次任务都是由它完成的。此外,嫦娥一号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以及两颗北斗导航卫星的重大发射使命都由长三甲系列火箭这支队伍承载。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情况在近年来的中国航天不是个案,长二丙火箭、长四乙火箭、长二丁火箭都以过硬的技术、高效的管理创下了连战连捷的纪录。事实证明,我国的运载火箭有能力接受更高层次的挑战。 

  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走过了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飞船的技术历程,形成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4个系列,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先后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并多次承揽发射国外商业卫星,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整星出口零的突破 

  今年,中国航天向国际市场的开拓成绩卓著。5月14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送上太空。这是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 

  我国研制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并在轨交付,我国实现了整星出口零的突破。西非文明古国尼日利亚,也因此拥有了属于非洲国家的第一颗泛非通信卫星。 

  预计这个项目实施后,将为尼日利亚提供超过15万个与通信运营相关的工作机会。卫星提供的双向高效宽带,预计为尼日利亚宽带用户每年节约超过9500万美元,为非洲用户节约电话中继和数据交换业务费超过6.6亿美元。此外,卫星还将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电子政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尼日利亚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非洲大陆在卫星应用、地面通信、电信网络方面的进步。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对于提高我国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能力,进一步拓展我国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颗卫星作为我国第一颗整星出口的卫星,体现了我国和平利用外空、造福人类的一贯宗旨,表明中非友好合作已向更高领域挺进,掀开了中非人民传统友谊新的一页。 

  [page_break]

  中巴“资源一号”:南南合作的典范 

  9月1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三颗“资源一号”卫星送入太空。中巴“资源一号”卫星系统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实现了优势互补。中国从巴西学到航天器系统设计监造规范,巴西也从中国学到了卫星研制生产的众多技术。通过这种合作,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在尖端领域合作的典范。 

  为了能够为两国用户以及世界其他有能力接收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数据,另外两颗资源卫星已经立项研制,预计一至两年后发射其中的一颗,在适当时候发射另外一颗,如果进展顺利,将为用户提供数据至少到2015年。 

  “北斗”卫星:织就自主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4月14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新的发展建设阶段。 

  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成功发射了3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成了北斗导航试验系统。该系统可在服务区域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用户确定其所在的地理经纬度信息,并提供双向短报文通信和精密授时服务。目前,系统已在测绘、电信、水利、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渔业生产、勘探、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卫星导航系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自主研制生产卫星导航系统,正在运行的有美国的GPS系统和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 

  今年成功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为未来系列卫星的系统组网、试验奠定了良好基础。该系统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科技日报记者胡唯元)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