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孙志刚:以节能减排为抓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http://www.gkong.com 2007-12-24 14:27 来源:人民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节能减排。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就抓住了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增强节能减排的针对性。推进节能减排,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突出重点。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2006年,安徽省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部工业的68.6%和72.25%。对这些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要制定专项规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安徽省153户企业的年综合能耗3664万吨标准煤以上,占全省工业企业能耗的60.4%;487家企业的废水、废气排放量均占全省的85%以上。要积极推动这些耗能大户、排放大户的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与国际国内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对标活动。二是抓住关键。首先,加快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目前,安徽正在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组织实施100个重点节能示范项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次,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源头。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和促进企业关停并转落后生产能力。

  从源头上促进节能减排。招商引资是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会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能耗和污染排放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招商引资的选择性。一方面,做到选择性招商。招商引资工作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节能减排的要求,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地承接国外和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合理选择招商引资项目。另一方面,强化招商引资管理。把招商引资与节能减排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和推进。严格进行能源消耗审核和环境影响评估,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引进。

  依靠群众监督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参与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很高;人民群众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参与监督管理的有效性较强。因此,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应注重发挥群众的作用,增强监督管理的群众性。一是全面公布节能减排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布节能减排的目标、重点、指标完成情况以及监督措施,让群众及时了解节能减排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监督的对象、内容、形式、标准。二是大力拓展群众监督管理渠道。加快建立群众监督平台,做好环境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群众意见和建议处理、反馈机制,使群众的监督意见真正转化为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果。

  拓展节能减排的空间。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推进节能减排,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摆在突出位置。一是强化试点的示范作用。推进重点行业和企业试点工作,搞好能源资源节约和“三废”的综合利用;推进资源型城市试点工作,因地制宜地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的模式。近年来,安徽启动了第一批19个不同类型省级循环经济试点,铜陵有色集团、淮南矿业集团、铜陵市还被国家列为首批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二是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在编制产业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等各类规划时,体现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认真编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规划,有效引导循环经济发展。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资源消耗审核、环境影响评估的重要内容和规划审批、项目核准的重要条件。三是强化政策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到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以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放到加大浪费资源、污染排放的成本上,以促进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把握节能减排的机遇。节能减排,蕴涵着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敏锐发现和善于把握机遇,就能增强发展的主动性。首先,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从政策、机制和投入等方面,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进一步加大环保设备制造骨干企业的整合力度,重点发展大气治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等项目,培育壮大环保产业。其次,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大规模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在新上项目中采用一流的技术装备,可以为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较大的市场空间。安徽将进一步挖掘潜力、突出重点,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第三,加快调整产品结构。随着国家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和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的增强,节能产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因此,应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支持企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品。第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先建设一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平台,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