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县域怎样实现现代化 “新晋江模式”作解答

http://www.gkong.com 2008-01-18 15:57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前天,《晋江模式新发展》一书举行了首发仪式。这是晋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市15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总结的最新理论成果。

  与“晋江模式”实践乡村工业化道路不同,“新晋江模式”探索县域能否实现和怎样实现现代化问题,其特征概括为“三化促两协调”,即通过内发外向、一镇一品的工业化,城乡联动、珠链布局的城市化,关注民生、共建共享的社会事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县域现代化。

  内发外向一镇一品

  改革开放之初,晋江农民“洗脚上田”,兴办乡土工业,“三闲起步、三资引路、三来一补迈大步”,探索一条乡村工业化道路。1983年,农民联户集资的首创地陈埭成为福建省第一个亿元乡。可以说,晋江发展之初就以本地化企业为主,并积极吸纳外部资源要素,“内发外向”特征明显。

  由于联户集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晋江民营企业的产品生产是细分的。如陈埭的鞋业,鞋扣、鞋底、鞋带、原辅材料等都设厂专门生产,以终端产品为核心,逐渐形成了一些“专业村”和“专业镇”。专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产业链条拉伸,成为产业集群的发端。产业集群是晋江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发展的突出表现形式,目前晋江拥有“中国鞋都”、“中国拉链之都”、“中国伞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中国内衣名镇”、“中国陶瓷重镇”、“中国石材之乡”等称号,各镇都形成一两个当家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进入21世纪,面对环境、资源等要素的制约,晋江一直在寻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带动产业升级,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树立“以亩产论英雄”观念和推广“零地招商”,打造证券市场上的“晋江板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城乡联动珠链布局

  晋江的城市化是由乡村工业化推动的。在晋江进行城市改造的同时,一些乡镇也开始了村镇建设。安海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英林镇被列为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陈埭镇被列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形成了城乡联动发展的态势。

  撤县建市后,晋江提出了建设“珠链式”侨乡城市的构想。立足于把晋江649平方公里的市域作为一个城市来建设,用高等级的现代化公路和现代通讯设施把几个经济小区和乡镇连接起来,珠联璧合、城乡一体。

  晋江正按照“一城两镇三组团”发展布局,有序推进中心市区、城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中心市区是“一带四区”,即建设世纪大道两侧繁荣带,连接国际会展中心、企业总部商务区、泉州大桥南片区、行政中心,形成城市形象标志性区域。新的城市发展轴正在形成。

  关注民生共建共享

  晋江历届党委、政府都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确定了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三个倾斜”,即“财政支出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基层薄弱环节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让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晋江于1998年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一体的低保,对低保户、“五老”困难户等实施“十种大病医疗救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250元;2006年又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总参合人数达77.73万人,参合率达到80.78%。在全省率先启动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目前启动了4个试点,参保人数1560人,有924人按月领取养老金。

  早在2002年,晋江就在全省率先取消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借读费”。2006年设立欠薪保障调剂金(目前累计1000万元),对来晋务工人员作出“三不”承诺———决不让一名务工人员子女上不了学,决不让一名务工人员因恶意欠薪领不到工资,决不让一名务工人员维不了权。这些措施让外来人员融入了这块创业热土,成为“新晋江人”。(曾绍洋)

  来源:泉州晚报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