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开创装备制造业发展新局面

http://www.gkong.com 2008-05-14 16:36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200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同时,2008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把“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全党的重要工作写入报告。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06年国务院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再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振兴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了中国“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中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事件中的一个亮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多个省市规划打造装备制造业集聚区。装备制造业已经真正地成为了支撑各主要经济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日前,《装备制造》杂志专访了作为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管理和协调部门的领导,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国宝。

  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装备制造》:我们知道,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领域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为何在当前阶段我们国家把装备制造业提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张国宝: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环顾当今世界,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那就是凡是发达国家都有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如美、日、德、法等,凡是不发达的国家装备制造业都不发达。

  装备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工具,是人大脑和四肢功能的延伸,先进的装备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以至于人类历史阶段是以新的装备发明和应用来划分的,例如使用铁器是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瓦特发明蒸汽机是近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分水岭。蒸汽机的诞生,带动许多机器(如火车、汽车、飞机等)如雨后春笋地发明出来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在工业化阶段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给予重点扶持。

  中国在近代史上屡遭屈辱,丧权辱国,除了政治腐败以外,大刀长矛敌不过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提出要师夷之长以制夷,什么是夷人之长呢?就是洋人工于技巧,会造机器枪械,但这被当时的一些中国人所鄙视,认为是奇技淫巧。洋务运动的代表产物,李鸿章上奏折设立了江南制造局,左宗棠上奏折设立了船政局和马尾船厂,张之洞设立了汉阳兵工厂,就是发展现代制造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上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值得庆幸和骄傲的是,老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一五”时期集中力量建设了以156个重点项目为代表的工业体系,其中装备制造业68项,一重、哈电、西电就是当时建设起来的,其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在更大区域布局。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壮大,中国建立起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体系,世界上只有美、日、德、俄等少数国家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中国继劳动力优势之后的又一国际比较优势,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现代化建设。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持续、巨大的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加速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把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并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促其实现,到2020年左右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有望跻身世界第一或第二,在技术水平上也将达到世界一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

  《装备制造》:有些人说装备制造业是落后的夕阳产业,多为能耗较高的重化行业。您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张国宝:情况可能刚好相反。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很高。在信息、软件等新兴技术的带动下,先进装备制造业已步入高技术领域,是各项工业技术的集成。装备制造业也是高新技术的载体,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纳米材料开发应用、核能研究等发挥了关键作用。

  装备制造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较低,2005年装备制造业每万元工业产值耗能0.12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0.93吨,相对于其它工业产业更加节能清洁。先进技术装备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力工具,如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每千瓦时供电煤耗和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295.6克、0.134克、0.114克、1.09克,2005年全国火电厂平均分别为370克、6.49克、1.76克、3.18克。与冶金、石化等流程工业相比,装备制造业属于高级组装行业,单位投资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更强。

  因此,装备制造业不仅不是夕阳产业,而且未来还将大有前途。[page_break]

  近年来装备制造业发展成绩斐然

  《装备制造》: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作为相关领域政策的制定和积极推动者,您怎么评价近几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张国宝:事实证明,振兴装备制造业,抓与不抓大不一样。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多次就装备制造业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曾培炎副总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有关工作。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促进工业由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整体经济规模上看,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超过8万家,工业增加值2.3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5%,占GDP 的11%;资产总计达7.3万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万亿元,利润4536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25.6%、32.4%和24.2%。

  从体制机制创新看,国有装备制造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大部分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提高,经营效益明显好转。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民营企业正在成长壮大,一批由大学和科研院所创办、具有较强技术实力的高科技企业正在迅速崛起,如华中数控、浙大中控、新松机器人等。在市场竞争和政府引导下,产业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企业集团正在做大做强。国内最大的装备制造企业上海电气集团目前拥有资产超过800亿元。包括沈阳机床集团、大连机床集团在内的7家机床制造企业并购10家国外知名同行企业,引领了“走出去”兼并重组国外知名企业的潮流。

  从自主创新看,近几年,在中央领导下,有关部门密切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行业需要,确立国产化依托工程,组织统一对外谈判,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有目标地实现了某些重大装备首台套的生产,扎实推进装备国产化工作,增强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一批新成果。

  《装备制造》: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最近几年中国在装备制造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哪些进展?自主创新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国宝:我以电力设备为例,简单介绍介绍近两年出现的自主创新成果。中国电力工业于1882年诞生于上海,第一台发电设备仅11.76千瓦。1987年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用了105年;1994年达2亿千瓦,用了7年;1999年达3亿千瓦,用了5年;2003年达4亿千瓦,用了4年;2005年达5亿千瓦,用了2年;2006年、2007年分别超过6亿、7亿千瓦,都仅用1年,其中国产设备容量占88% 。国产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已并网发电,红沿河核电站4台100万千瓦核电机组国产化率可达80%,通过三批大型燃机打捆招标,引进了国外大型燃机制造技术,产品国产化率逐步提高,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大型燃机的历史等。全国产化的三峡右岸70万千瓦水电机组也已投运,使中国大型水电机组设计制造能力在短短几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大型风电场特许权招标和引进技术,国产1.5兆瓦级风电机组已批量投入运行,国产化率达到86%,降低了风电场建设和运营成本,上网电价下降到每千瓦时0.4~0.5元(以前是0.8元左右),正在研制3兆瓦、5兆瓦风电机组。目前大连华锐公司手持风机订单已经有3000多台。在输变电设备方面,通过西北电网青海—甘肃750千伏交流输变电示范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掌握了750千伏交流输变电、±500千伏直流输电关键设备制造技术。目前正在依托特高压试验和示范工程,组织开展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研制。

  在其他领域,如冶金装备方面,中国已能成套提供年产800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常规流程设备;石油化工装备方面,大部分工程所需的关键设备、石油炼化装置的主要设备实现了国产化,并已在石化企业推广应用;聚酯成套装备已出口国外;水泥成套装备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取得很大进展,车辆国产化率已达到70%以上;煤炭石油采掘装备方面,太原重机厂制造出了世界上斗容最大55立方米矿用挖掘机,中国陆地石油钻机制造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宝鸡石油机械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陆地钻机生产商。工业自动化产品方面,国产控制系统已开始用于钢铁、化工行业。而国产数控机床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中低端数控机床已得到用户广泛认可,基本满足国内需求。部分中国急需,受制于国外的高档数控机床研发取得了新突破,部分军工行业使用的五轴高精尖数控加工设备开始立足国内供给。船舶装备方面,已建造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VLCC)、30万吨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8000标箱级集装箱运输船等高技术船舶,正在建造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实现了国产化并开始出口,成为继日本、韩国和捷克后世界上第四个船用曲轴生产国。在基础制造装备方面,一重集团自主设计制造的世界上吨位最大、具有当代控制技术的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研制成功,大大提升了中国大型锻件制造水平和能力。上海电气重工集团建造1.65万吨锻压机也将很快投用。8万吨级大型精密模锻压力机、3.6万吨中厚壁无缝管挤压机等重大装备已完成前期论证并着手立项研制。

  《装备制造》:那么,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应该如何评价?

  张国宝:当今世界装备制造大国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等。有关方面估测,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大体相当于美国的4/10,日本的1/2强,德国的7/10。从技术水平上,美、日、德三国基本代表了世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大多数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另有一些国家在装备制造业的某些行业属于强国,代表世界领先水平,如俄罗斯的重型机械和武器制造、加拿大的轨道车辆和支线飞机制造、瑞士的精密机床和仪器仪表制造、瑞典的轴承制造、韩国的船舶和电子设备制造等。

  但是,我们需要客观认识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应该承认,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国产装备的整体国内市场满足度不到60%,在重大装备领域更低,特别是高新技术装备、微细加工设备(如半导体加工设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装备中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配套还要依靠国外,如航空发动机,船舶、飞机的导航仪器仪表,信号系统,精密高档轴承,变频器,数控刀、量具,高速列车的刹车系统等等。就装备的技术含量而言,我们只能算是第二方阵中的成员。[page_break]

  积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


  《装备制造》:当前,世界制造业的格局正在深刻调整,装备制造业国际间转移趋势也更加明显,中国能否成为接纳装备制造业转移的大赢家?

  张国宝: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装备制造业格局正在重新洗牌。装备制造业必然向劳动力丰富、成本低、市场需求大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工业发达国家自身的发展阶段决定其不得不退出劳动密集型或高劳动强度产业,致力于更高技术、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制造和发展新兴产业。如目前欧美造船厂一般不再建造散货船、油轮等常规船,转而承造液化天然气船、大型豪华客轮等高附加值产品。
  中国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有良好的基础,国内局势安定有序,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产业资本相对充足,有一支强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国内市场需求旺盛。这些优势决定了中国成为接续装备制造业转移的最适宜国家。

  像造船业,我以前曾撰文建议,把中国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很快就会实现。1950年代以来,世界船舶制造中心依次从欧洲→日本→韩国转移,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

  中国船舶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综合发展优势明显的重要产业,1998年以来造船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三,虽然产量和技术水平与日韩仍有较大差距,但日本已处于下滑阶段,韩国处于平稳增长阶段,中国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1999~2006年间,造船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远高于日、韩增长水平,正在加快缩短与他们的差距。而2007年全年,有数据说中国承接新船订单已占世界市场份额42.5%,不仅超过世界造船业第一大国韩国,而且成为世界造船史上第一个订单量超亿吨的造船大国。

  《装备制造》:除了造船外,还有哪些国际市场容量巨大的产业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突破点?

  张国宝:这样的产业门类很多,比如近期我们正在推进的大型铸锻件就有望迅速取得突破。虽然近期大型铸锻件成了中国核电装备和其它重型装备发展的瓶颈,全世界都紧张,但这正好给了我们机遇,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大型锻件生产国。大型锻件广泛用于多个行业的大型设备制造。近期,由于全球核电等产业的迅猛发展,世界核电市场呈现了全面复苏,各工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致力于核电的发展。

  如美国把扩大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已制定了较大规模的核电计划,已在南方建造一座100万千瓦的反应堆,另外还有4座机组也在建设中;日本政府提出核电立国,计划在2010年前新建13座核电厂,2011年后,再建7座核电厂;近期,亚洲有11个国家分别提出将要发展核电。

  核电建设的复苏致使大型锻件严重供不应求,国内外知名重机企业生产任务已经排到3年以后。生产大型锻件,必须拥有万吨级大型锻压机。目前全球在用的大型锻压机14台,俄罗斯、日本和韩国各2台,其它国家各1台,中国现有4台,在造的2台预计今年内投入使用,最大压力是1.65万吨,世界之最。从当今国内外的巨大需求和中国潜在的加工能力看,我相信中国企业一定能够成为大型锻件的全球主要供货商。

  其他有一大批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制造行业,我们都有望在3-5年实现大的突破。

  《装备制造》:从装备制造业的角度,您怎么看待近年来争论热烈的“龙象之争”?

  张国宝:近年来,国际上对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势头一致看好,一些学者特别是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从长远看,印度在软件开发、语言、社会制度等方面比中国更有优势。

  但我个人认为,与中国相比,印度至少有一个弱点,那就是他没有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因此发展受到的制约较多。

  最近印度能源供应状况很紧张,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相似,也需要建设很多电厂,但它自己不能造发电设备,基本都要靠国外买,很多都由中国企业提供。在当前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印度想拥有中国这样完备的制造业体系,非常困难,即便是现在开始建,也会有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具备这种能力。[page_break]

  发展装备制造业需要各界支持

  《装备制造》:从行业发展角度看,您认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当前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张国宝:在装备制造业行业发展方面,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政府对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尚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一些企业只重视设备进口而忽视技术引进,或重视技术引进而忽视消化吸收,重复引进现象严重。

  二是作为主力军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宁愿低水平复制制造能力,不愿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效益;宁愿引进和跟踪模仿,不愿下苦功走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之路。

  三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中国装备制造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1.2%,比日本等发达国家低4个百分点;中国装备制造业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为1:0.36,而工业发达国家通常是1:3。

  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像美国GE、日本三菱、德国西门子等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大企业集团。

  五是国内市场资源仍未能充分利用,用户对装备国产化支持不够,自主创新产品推广使用困难较大。

  《装备制造》:综观全球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许多国家的政府扶持政策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应该如何借鉴其发展经验?

  张国宝:主要的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以此带动了本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时甚至充当政府代言人,组织重大工程建设、尖端产品技术研发和对外贸易等。如美国的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福特,日本的三菱、东芝、日立、丰田、日产,德国的西门子、大众、戴-克,法国的阿尔斯通,加拿大的庞巴迪,韩国的现代、三星等。

  政府的扶持是这些国家装备制造业成长壮大的重要保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也无论是在世贸规则范围内还是外,这些国家都给予了本国装备制造业强有力的扶持。这些扶持手段包括政府采购、税收减免、优惠贷款、资金投入、市场保护等多方面,而且在产业发展的各个时期运用的侧重点不同。

  美国通常采用政府采购、军事订货、政府拨款等手段保护本国市场,一些公共设施(如地铁)建设也有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美国1930年代曾制定“Buy America Act”(购买美国产品法)规范政府采购,至今仍然有效。

  我曾到加拿大庞巴迪公司访问,当时他们正在为美国生产地铁车辆,美国法律要求他们,产品制造工作量的50%以上须在美国本土完成。

  日本、韩国先期曾制订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法规,日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机械振兴法》,对引进设备予以限制,支持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禁止重复引进。

  另外,近年来,国外政府在支持民族装备制造业方面出现一些新趋势,值得我们关注。比如将支持时段前移到技术研发环节,重视借助中介机构发挥政府作用,扶持手段趋于隐秘等。

  《装备制造》:您一直非常重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宣传工作,您认为新闻媒体在其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张国宝:振兴装备制造业需要舆论的大力支持,要努力营造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社会主流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报道装备制造业研制和应用的成功事例,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对装备制造企业产品质量不过关、违反供货合同,用户歧视国产设备等反面案例也要勇于曝光。《装备制造》作为全国第一本以装备制造业为报道对象的杂志,要努力为振兴装备制造业宣传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装备制造杂志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