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中国纺织机械的未来

http://www.gkong.com 2008-06-05 10:21 来源:百度

    1、ITMA2007欧洲国际纺机展的启示
  ITMA2007欧洲国际纺机展已经结束,我们即将迎来一届全新的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CITME2008+ITMA ASIA2008(2008年7月27-31日上海)。展览会是舞台,直观看到的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为展商和用户搭建了沟通、交流、认知和销售的平台;间接层面上也是一个广泛的、开放的、自由的交流场所;最后,展览会也是纺织机械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发布中心。
  从ITMA2007欧洲国际纺机展上纺织机械产品的发展趋势来看,产品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控制技术向智能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业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使控制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和远程监控,为纺织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纺织机械运转速度和产量、质量又有新的提升:生产连续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采用新技术,纺织机械产品更加节能、减排、降耗;工业
化设计使其更加人性化、简洁、适用。
上述所述这些发展和变化,实际上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可以说自动化技术和产品的快速发展,与纺织机械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大大加速了纺织机械产品的升级换代。
2、纺织机械制造企业的不足
2.1只仿不创,大而不强;
2.2 低价恶性无序竞争,只满足生存,缺乏战略目标,不追求持续发展;
2.3长期以来通过引进,仿制发展,自主开发能力差,无核心竞争能力;
2.4行业内产业共性技术研究薄弱;
2.5产品技术水平落后十年(一代)以上;质量水平落后二十年以上(国外90年代已开始实施6S);发展模式落后四十年以上(相当于上世纪60年代基于成本的数量扩展粗放模式);
2.6独资企业在中国抢夺制造和人才资源,其产品长期占领高端市场;
3、纺织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挑战
   3.1从传统的“三高”和低技术产品为主导与低收益的工业化道路转变成以“转变创意与创新的理念、以创新管理开路、以专业技术和产品创新为本”。
3.2从“传统的学习方式和产品或技术的引进”为焦点转变为以“顾客巿场需求驱动的设计理念与产品功能与性能的创新”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3从高度依赖国外的专业技术、技能与应用能力,极度依赖不断投资和高度密集地利用资源与能源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以利用现代创新理论与方法、创新管理和产品与专业技术改造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方式。
   3.4通过良性的兼并和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快速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巿场竞争力。
   3.5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迅速改变大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低下的现实状况,改变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树立创新与务实的理念和艰苦奋斗精神。确立以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为龙头的管理和技术创新路线。
3.6中国纺织机械企业正在经历从产品的仿制(消化、吸收)、引进或购买过程向自主设计与开发新产品的战略性转变时期。我们的企业迫切需要掌握的不仅是能够自主设计与开发、适应自己文化特色与企业实际的技术、方法与工具,而且更为迫切要求掌握能够生成或再生这些技术、方法与工具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从根本上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增强企业获取竞争胜利的竞争优势。
   3.7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 
  “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机械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3.8 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展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 
  4、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4.1智能化: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的特点。
  4.2模块化:模块化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网络化: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已成大势,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4.3微型化: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 、耗能少、运动灵活。
  4.4绿色化: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4.5系统化: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
  4.6人格化:机电一体化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现代纺织机械是以纺织工艺为目标,以机械为基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纺机发展的主导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成为推动纺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的核心技术,电子技术的进步带动纺机技术的更新周期缩短,性能提高,成本降低,可靠性增强。
  


  4.7自动络筒机技术发展完全符合下列规律:从产生到正式形成商品需要十年以上,更新换代需要五到十年以上。 
  例:Schlafhorst自1962年发明自动络筒机以来,从1977年以来每十年更新一代:
  1977年推出Autoconer138
  1987年推出Autoconer238(基于独立络筒锭)
  1997年推出Autoconer338(基于传感器,模块化使其在整个成熟期也不断 在更新功能提高附加值)

[page_break]

  2007年推出Autoconer5     (基于智能模块,更快、更有效、更智能、更可靠、更好)。
  真正对一个行业有重大影响的颠覆性技术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研究,只做短平快的开发研究很难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4.8纺织机械是一个复杂的机电结合系统,而传动部分(包括机械/电气)正是机电结合的关键和突破口,所以在运动控制技术与纺织机械融合以后,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的进化大大加快了。
  第一次跨跃:采用电机独立驱动取代机械主轴传动链,使传统纺织机械的机械结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整体化结构转变为模块化结构,纺织机械实现了基本机电一体化(即相当于我国目前新型纺织机械的机电一体化水准)。模块化为柔性化、智能化打下了基础,不但机械简化、可靠性提高、成本降低、生产速度提高,而且从概念上开始改变了传统纺织机械的开发理念、模式和方法,加快了纺织机械产品的更新周期。
  第二次跨跃:现代纺织机械进一步融合机器视觉技术,直接驱动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形成智能化工艺模块,进入高度的机电一体化,为下一步只能化工厂奠定了基础。
  4.9独立驱动分布控制取代机械长轴------无轴化已广泛采用。一般控制为:
  (1)主/从结构。
  以一台的输出转速输出作从电机的速度给定或转矩,稳定时的同步比性能能好,但在启动和负载扰动时同步误差大
  (2)等状态耦合控制。
  各轴之间的速度协调由同步系数决定,控制器采用同一给定速度,结构简单,启动时无速度滞后,跟踪性能好,如何合理耦合需要经验,如虚拟主轴。
  5、在运动控制技术的运用中的新课题和新特点
   运动控制技术大大加速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进程:电锭化(独立驱动);多电机联动;直接驱动。
  5.1电锭化:如直流无刷电机,应用设备:Murata倍捻机,Oerlikon直捻机,Toyota电锭细纱机,西门子细纱机电锭;如永磁同步电机,应用设备:Barmag弹力丝机,Schlafhorst气流纺。
  5.2卷绕纱线的横动方式:采用槽筒方式只能生产随机卷绕的纱筒,能提供预定卷绕模式的纱角。而如果实现卷绕速度与纱线横动速度比例可控,卷绕高质量的筒子,必须将筒子的驱动和横动导纱器的驱动分离。
  (1)摆动电机驱动指状导纱器,但由于导纱器导纱的园弧轨道,在导纱器与筒子上的实际卷绕位置之间存在相对长的距离,而且还与筒子直径有关部门,称drag distance其越长,纱线在导纱器质量运行得越多,而且导纱器的横动宽度和纱线的传动宽度之间的绝对上升距离就越长。
  (2)同步电机驱动带式导纱器,筒子在从动支撑辊的通过摩擦转动在线性引导件内滑动的导纱器平行于纱筒的表面而进行滑动,但质量惯性大,交替制动(二个偏转轮及驱动器本身)
  (3)柔性箭杆式往复机构,既无drag distance引起的误差,又无封闭带子及偏转滑轮,惯性小
  (4)直线电机
  ——移动部件为线圈
  ——移动部件为磁钢
  ——超声波电机
  ——气动 
   6、纺织机械的差距和发展方向
   二十世纪末,我国纺机制造业重点推广使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自动控制替代人工控制,向纺织生产连续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使我国纺机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大大缩小。其中以成套棉纺生产线设备进步很快,成绩显著。而且通过棉纺机械全面推广使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带动了其它纺机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了整个纺织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但与国际最新技术水平相比,在高速、高产、高质、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制造精度、生产效率及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
  6.1国外机比国产纺机在高速、高产、高质上略高一筹。国外先进纺机实用生产速度一般比国内高10-20%,产量大、效率高、特别适合生产高端产品。
  6.2国外先进纺机都具备了高度智能化的功能。纺织过程中实现了各种工艺参数、运行状态的在线检测、显示和自动调节,改变了纺织生产中传统质量控制制度的不足,变事后控制为实时控制,稳定和提高纺织产品的质量。配有专家系统,只要输入很少几个相目,生产所需的控制条件便会自动生成并显机械调整部分的推荐值。具备故障显示和自动排除、远程诊断和服务等功能。这些技术国内纺机虽有应用,但只是刚刚研制,还不够成熟,也不普遍,差距较大。
  6.3国外先进纺机在自动化、连续化生产上实现了清梳联、粗细联、细络联工艺,实现了精梳机的自动上卷、落卷,粗纱、并条条筒及精梳棉卷的自动化运输,生产自动化、连续化程度很高。而国产纺机除清梳联已得到普及之外,其余还是刚刚开始研制,生产过程自动化、连续化任重而道远。万锭用工国外企业10-30人,纺纱质量高,而国内企业用工是国外的5-10倍,纺纱质量还要逊色。
  6.4国外先进纺织企业的纺织车间配有设备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即用现代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专家系统,实现数据显示、集中控制和网络监控,实现纺织厂的远程诊断和远程服务,让纺机设备供应商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设备运行状况分析,促进客户服务质量,使纺织工艺和设备紧密地结合,对纺机产品的创新设计也有促进作用。目前国内有实力的一些纺织厂已实现ERP管理,ERP中包括了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其中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需要设备在线数据的支持。纺织厂ERP系统和MES系统进行信息集成,实现纺织厂现代信息管理系统。
  6.5国外纺机制造精度高,可靠性、稳定性好,机器运转效率高。国内设备有较大的差距。
  6.6国外纺机很注重节能、降耗、减排的绿色环保生产。关键设备都有节能、降耗、减排指标和措施,作为设备先进性重要指标和卖点。立达、欧瑞康等大公司每年都有节能、降耗设计指标。
  6.7国外纺机很注重工业化设计。人性化、简洁、实用、安全、环保是设计的宗旨。
  6.8去年国家为了支持纺机装备业的发展,专门设立了两项专项基金项目和一项科技支撑项目的资金支持。这充分说明这些政策和措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大国崛起的战略国策之一。
  为振兴装备制造业,对符合“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支持的新型纺织机械十大装备,也享受发改工业(2007)2515号文规定对进口设备的贴息支持政策同样的政策。 
  对影响纺织机械制造水平的关键专件、专用装置、配套件生产企业,国家继续给与资金和政策的优惠支持,提高设计、制造水平,满足高端纺机的配套要求。
  为落实国家对纺织工业提出的节能、降耗、减排绿色环保生产制造的要求,纺机制造企业都应对每个产品每年要有节能、降耗、减排设计指标和措施。
  纺机制造企业在“十一五”期间任重道远,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增强自主开发能力,为我国由纺织大国转变为纺织强国提供更多、更好的精良装备。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