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改革: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

http://www.gkong.com 2008-06-16 15:44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回望改革三十年•系列之八

  本报评论员周慧兰北京报道

  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体制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强势”作用,而不是对市场的“拾遗补阙”。

  三十年改革实现三个伟大转变

  《21世纪》:十七大提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那么,近30年来的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次变革相比,这次改革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高尚全:我国30年来的改革开放,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因为大改革、大开放,我们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一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三是人民生活从温饱向基本小康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这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七大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0年的改革,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进行的,每次关于改革的重大决策,都是通过中央的决定做出的,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二,30年的改革是解放思想的过程,不断遇到“姓资姓社”争论,邓小平理论排除了各种干扰,使改革取得了突破。第三,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一步到位。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改革的风险就比较小: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不成功,就停止下来。当然,改革到了关键阶段,我们就要加快步伐,重点突破,全面深化。

  《21世纪》:2007年已经过去,在这一年中,改革是否取得了新的成就?

  高尚全: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在深水区作业”成果颇丰,《物权法》正式生效,《反垄断法》出台,呼应了社会各界对收入差距过大的不满和削减“特殊利益集团”的社会需求。在改革的深水区能获得这样的标志性成果,我们不得不说2007年是改革成就巨大的一年。

  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表达权”、“党内民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等表述,体现了中央积极稳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意图。万钢、陈竺等非中共人士担任正职部长,表明中央政府人员构成的阶层代表性在扩大,也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事实上是在党内、全社会和基层等多个角度同时推进。

  政府行政改革的探索涉及许多方面。如事业单位改革,就事业单位担负的社会服务功能而言,更像企业的事业单位会比更像行政机关的事业单位更多地得到社会公众的欢迎。再比如,立法环节杜绝政府权力部门化,这样的改革措施对消除“国家利益部门化”无疑有巨大的示范作用;医疗卫生体制将要实行“管办分离”,在其他公用事业领域,也有实行“管办分离”的改革尝试。

  政治体制改革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21世纪》:您曾说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一五”时期至关重要,我国的改革处于攻坚阶段,那么在这个阶段,应当如何推进改革?

  高尚全:在目前阶段,我认为,改革的难点、切入点和攻坚点应该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以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为重点的政府转型,不断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保障公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与政府转型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占据的地位不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人均收入偏低、分配不公、资本市场等发展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主体只能是政府。我国提供公共服务的其它主体的发育和成长的基础还没有很好地形成,自下而上的民主建设和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不完善,因而奢望非政府部门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解决公共品的供应问题无疑很不现实,在目前情况下,这只会加剧其复杂性,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体制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强势”作用,而不是对市场的“拾遗补阙”。比如,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并不完全是市场化改革过程本身所带来,也不是只要继续市场化就可以完全解决,政府的推动作用极其明显,如各种类型的扶贫计划、西部大开发等等。在推动公共服务体制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但不能简单地将公共物品供给推向市场。政府除了规范、推动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体制中发挥作用外,还必须加快其职能转变,积极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在这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总而言之,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各级政府如果不能充分体现民意,顺利进行职能转变,则公共服务体制很难建立和完善。因为,政府转型非常重要,需要明确其公共职能的定位。

  《21世纪》:正如您所说,政府转型是未来改革的切入点。政府转型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您认为应当如何正确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高尚全:我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正确的方向,为了完善社会主义,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一定要牢牢掌握这个方向。在这个方向下面,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小平同志讲了,经济体制改革到了一定时候,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跟上。因为如果政治体制改革不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也不会成功。所以,这次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而且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纳入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中来,提出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我觉得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来分享。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主体是政府,把纳税人的钱都集中到政府,政府投入到各行各业,包括自行车厂、手表厂、缝纫机厂,甚至于理发馆、饭馆都是国家投资、国家经营,认为这就是搞社会主义,事实证明这是不行的。现在创造财富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和老百姓,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老百姓富起来,国家的税收就多了,又可以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转入了良性循环。

  全面改革的新阶段

  《21世纪》:在政府转型这个关键点之外,还要在哪些领域继续深化改革?

  高尚全:我们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内要调整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扩大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不仅要自上而下的改革,同时也要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来推动改革。外要开放,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要完成必要的国内改革,才能应对激烈的全球竞争,对外部竞争的预期加快促成了许多改革。

  改革的重头戏是社会体制改革。无论从中央改革政策的侧重方向、地方改革的探索路径,还是社会各界对改革进程的主观感知来看,社会领域的改革都是改革的重点。改革的决策者和利益攸关者都已经不再满足于经济领域的制度建设和经济增长,而把更多的政策资源和关注力对准了社会体制改革。

  《21世纪》:那如何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呢?

  高尚全:2007年的社会体制改革,主要沿着3个方向展开:

  第一是涉及民生问题的公共政策。《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意见》正式出台,《就业促进法》颁行,以及医疗改革方案将要正式出台,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第二是涉及“三农”问题的社会结构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是一种经济结构更是一种社会结构,是改革的对象也是改革的难点,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把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带来的公民权利、社会权利和参与权利从城市居民扩展到农民,是一个真正改变中国面貌的伟大工程。

  第三是涉及社会组织的制度创新。

  《21世纪》:您刚才的谈话涉及的是全面改革,而不只是经济体制改革,那么,概括地说,未来的改革应当包括哪几个主要的方面?

  高尚全: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那么,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推动以下重点改革:一是要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保障;二是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三是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四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性政府;五是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对外开放,提高经济质量和水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