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创新工程机械体制机制 打造核心竞争力

http://www.gkong.com 2008-06-23 15:29 来源:中华机械网

    徐工集团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老大”,但在上世纪90年代,体制僵化、业务庞杂、管理混乱等问题一度使徐工集团陷入困境。董事长王民深刻地认识到,徐工要想继续发展,必须理顺关系,轻装上阵。从2000年以来,通过主辅分离,他们对下属中小企业和经营实体进行了一系列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了56家中小企业的改革改制,涉及资产近20亿元、近9000人,注销了100多家小公司。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这一核心业务得到明显强化和提升。  
  一系列的体制创新和重组并购,使徐工集团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格局,既有重型机械这样的国有企业,也有徐工科技这样的上市公司,还有和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知名的卡特彼勒、利勃海尔、美驰等国际化大公司建立的合资企业。目前,徐工汽车起重机、压路机、平地机等九大主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工程机械油缸、驱动桥、回转支承三大零部件产品市场占有率也位居首位。徐工的整体规模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之首,占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1/10以上。  
  和徐工一样,浙江杭叉集团靠体制机制创新起死回生。  
  “1996年我调任当时的杭叉厂长,有人预言两三年后杭叉将从业内消失。那时杭叉2000多员工,全年产销不足2000台,已到了破产的边缘。如果不是及时进行了企业内部改制,就不会有现在的国内叉车行业第二的杭叉集团。”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戴东辉介绍说。  
  “所谓内部改制就是将原来的杭州叉车厂这一国有企业,整体改制为职工持股会控股、经营者持大股、国有资本参股的杭州叉车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戴东辉介绍,通过这种改制,建立了风险共担机制,持股职工真正成了企业的主人。调试分厂工人沈连华对记者说:“改制后我买了1万股,虽然不多,但觉得企业也有自己的一部分,工作既是为了企业,也是为了自己,工作比原来积极多了。”  
  戴东辉说,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这仅仅是杭叉体制改革的第一步。2003年,杭叉又进行了第二次改制,在高中层经营技术骨干中视责任和风险大小进行增资扩股,进一步调动起中高层经营技术骨干的积极性。总装一分厂厂长张忠泽介绍,第一次改制的时候,他购买了10万股股份,第二次改制时,又购买了10万股,随着股份的增加,感觉到自己和公司之间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他领导的分厂在人员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一个月的产量就超过了以前一年的产量。  
  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创新,促进了企业发展,解放了生产力,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改制以来,杭叉销量增加16.8倍,销售收入增加18.9倍,出口量增加43.5倍,出口创汇增加33.8倍,利润增加125.2倍,企业资产增加4.02倍。同时,改制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国有资产在每年分红20%至40%的同时增长了4倍,利税总额增加了33倍。此外,改制还提高了员工的收入和待遇,员工平均收入增加近4倍。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