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产业转移:珠三角的痛

http://www.gkong.com 2008-07-21 11:25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编者按:去年年底以来,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地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货币政策从紧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大背景下,珠三角在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后,遭遇一系列“成长的烦恼”。珠三角企业到底有没有外迁?外迁有多严重?他们是“连根拔起”彻底迁出,还是扩张性外迁重新布局产业链?本报记者经过近两个月来的调查、走访,倾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探访来自企业的现状,梳理专家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采写了一组系列报道,本报从今日起特别推出《珠三角企业外迁大调查》上、中、下篇,在把珠三角的真实状况展现给读者的同时,探讨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坚实脊梁——是否不再挺拔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酣睡的南海之滨。1994年,广东省确立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由此拉开了中国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经济圈快速发展的帷幕。

  这里曾产生了深圳速度、珠江模式、市场机制,创造了改革开放意识和经验。这里也涌现了“三来一补”、“四通一平”、“筑巢引凤”、“两头在外”、“外引内联”、“借船出海”、“以路养路”等新生事物,催发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浩荡春潮。

  作为中国经济超速发展的巨大引擎,珠三角在过去30年创造了历史的奇迹,让世界惊叹。站在30层的台阶上,如今珠三角的“特惠”已经成了“普惠”,一马当先也变成了万马奔腾。

  然而,随着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次级债风波、新劳动法颁布……一系列调整外贸结构的政策密集出台,以及突然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独领风骚20多年的珠三角只能无奈注视着大批传统密集(外向型)产业“抽身而去”,昔日“世界工厂”热火朝天的场景或将成为历史?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改革意识却出现衰减,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下降,原有的优势已不存在或不明显。”

  2008年元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实施,6日中午,来自辽宁的王季迈出了与他朝夕相处7年的东莞某纸箱厂大门。与他一起失去工作的,还有百余名有着同样糟糕心情的工友。

  当然,这个春天在珠三角,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中小企业主沮丧的面孔。珠三角,这个声名显赫的“世界工厂”,正遭受着一轮来势凶猛的产业转移大震荡。

  2月26日,《珠三角:辉煌已成昨日旧梦﹖》以醒目的标题出现在《华尔街日报》上。文章指出,在过去20年里成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如今正面临着成千上万家企业弃之而去的境地,并预测今年将有10%(大约7000家)港资工厂会停产。

  一时间,珠三角,再一次被各大媒体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如果说一系列原材料、水电、厂房、土地等成本飞速上涨,早已让大部分企业备受煎熬,那么接踵而来的各种限制政策(诸如2007年7月1日调整的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7月23日颁布的44号文《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纺织、家具等1853种加工贸易出口受限;12月底,新一批589种商品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公布,)使得产业在自身积弊和内忧外患的共同作用下来了一次总爆发。

  香港工业总会一份针对珠三角港商的调查显示,珠三角目前约8万家港企中,有37.3%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搬离珠三角,更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

  “没有谁愿意走,但没办法再撑下去了。”东莞市一家港资鞋厂老板毫不讳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迫使他最终决定迁离的助推器。就在新法实施前的2007年底,这家鞋厂就基本上歇业了,600多名员工遣散近2/3,光补偿费就拿了几百万。

  据深圳市对外迁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企业外迁的诸多原因中,排在首位的因素为“厂房租金贵”,占57.8%;排在第二位的因素为“人工成本,包括工资、福利和社保费用”等,占53.3%;排在第三位的因素为“用地需求无法满足”,占45.6%。

  这次“珠三角大量企业外迁”中的主角,是数万家具有候鸟特性的加工贸易型企业。据了解,珠三角超过80%的鞋企仍靠低成本、低利润的加工贸易模式,始终居于价格链的底端。大面积企业倒闭或迁离,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形成,多年形成的链条迅速崩解。一家包装厂负责人举例说,一家较大的鞋厂关门,为鞋厂提供配套的纸箱厂、印刷厂、包装厂等各种配件厂都将受牵连。通常大厂有一二十家配套的小厂。而这些小厂的倒闭,又会引起更下端的生活方面的链条产生连锁反应,商店会歇业,针对外来工的幼儿园会关门,还有很多其他相关产业也相应歇业,等等。

  据广州海关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外贸出口总值867.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同比增速回落12.2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服装、塑料制品出口下降,玩具、鞋类出口增幅放缓。出口值列前5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东莞、广州、佛山和珠海,除东莞出口增幅略有所提高外,其他4城市出口增幅均有所回落。而同季广东对美国出口162.58亿美元,增长4.8%,增幅回落10.7个百分点。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1/3,外贸依存度高达160.4%。一旦出现问题,影响绝不会仅限于广东或珠三角一域。

  珠三角,外向型企业这一巨大的群体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旧有的生存、发展格局,正面临近20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走与不走——在去与留之间寻找方向

  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加上口岸区位,是出口加工贸易企业落地生根的条件,而现在,当土地和劳动力在珠三角已渐成为稀缺资源时,加工贸易转移就成为一种必然。

  今年,GDP迈入3000亿元的东莞市爆出新闻,连续20年的高速增长后,在去年慢下脚步创了新低。数据表明,东莞由于工业用地已近饱和,仅2006年上半年就有24宗首期投资超500万美元的项目因用地指标不能及时解决而被迫搁置,涉及投资总额11.68亿美元。

  来自广东省发改委的调查表明:东莞的部分产业开始梯度转移,主要涉及电镀、漂染环节的中小型的毛纺、五金电子行业,低附加值、劳动密集的加工制造企业;中山一些纺织、五金、家具企业因为招工难、劳动成本上升、厂房租赁等问题转移;佛山采取适当补贴的方式动员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搬迁;深圳的产业转移冲动较大,其中钟表行业今年来30%的企业选择了部分甚至全部搬迁。从转入地的情况看,清远、河源转入企业较多,阳江、汕尾、湛江等地区转移企业还较少。

  是观望,对峙?还是另寻生路,寻求发展空间?在走与不走之间,珠三角数量庞大的制造业群体大多数仍按兵未动,在暗中对峙。但更多稍有实力的加工贸易企业选择自救。

  据了解,为提升效率,避免《劳动合同法》可能引发的诸多劳资纠纷,目前珠三角一些外资企业自救的一种新趋势,就是购置一些自动化的设备代替员工或减少用工。

  广东东莞台达电子制造厂是一家拥有两万多人的台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台达电子制造厂进行了部门和产品线的整合,使内部生产力得到切实提高,2005年至今,同一条生产线效率提高了4倍。同时,为了应对人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工厂通过提高自动化程度来减少用工数量。此外,工厂还积极开拓原材料采购渠道,控制经营成本。广东开平奔达纺织有限公司则通过不断加强与银行沟通,合理地使用远期结汇、即期售汇等金融衍生产品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广东还有不少外贸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变定价策略、增持外汇负债、改变贸易结算方式等措施来应对人民币汇率改革。

  正是基于种种有力的应对措施,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广东省涉外经济运行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外贸进出口平稳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6340.5亿美元,同比增长20.2%,其中出口3692.5亿美元,同比增长22.2%。

  对当前海内外热议的珠三角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困难,有着8000多员工年产量约为1800~2000万双在美国单一市场销量第一的外向型企业,“绿洲鞋业”总经理尤以力表示:“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限制一直很多而在美国市场由于汇率、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等本来经营就比较难的情况下再加上国内今年初的雪灾和美国的次贷危机现在确实是雪上加霜。但我们认为这种困难是暂时的。而且广东地方政府也非常开放东莞这里也有很多优势我想一定可以等到春天到来的一天。”

  同样是外向型企业的东莞泛昌窗帘制造企业有员工上万人是全球最大的窗帘制造商年出口额约为30亿元人民币。副总经理庄锡钦坦言:“经过这一轮洗牌很多小企业都倒闭了,只要我们挺住了今后的生存环境反而会更好。珠三角这么多制造企业,肯定不会都死。谁能守到最后,谁就能等到机会。”隐隐的忧虑中既有对现实变革的渴望更有对未来坚定的信心。

  ( 摘自 1678中国经济导报 )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