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中日企业融合与发展:亚洲新动力

http://www.gkong.com 2008-08-15 14:14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编者按

  日前,《第一财经日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联合举办,金光纸业(中国)投资公司协办了“外资中国30年:新战略、新远景”系列管理高峰论坛之中日管理高峰论坛。在30年的节点上,回望30年,并且展望未来的30年。日资企业曾经和将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怎样的价值,中日企业之间如何共融共生?类似的问题在论坛上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

  [ 改革开放30年来,一方面,日资企业与中国企业形成了竞争,攻城略地,硝烟四起。另一方面日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市场策略等又是中国企业可以借鉴的模本 ]

  改革开放30年来,一方面,日资企业与中国企业形成了竞争,攻城略地,硝烟四起。另一方面日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市场策略等又是中国企业可以借鉴的模本。除了在品牌建设、公司战略、管理体系上日本企业希望与中国分享以外,他们也希望与中国企业分享危机感、社会责任感……

  30年前,古林恒雄参与了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投资项目——上海石化总厂成套引进聚酯装置技术设备的谈判。

  从那时候起,古林恒雄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30年来,古林恒雄一直在中国工作,他现在是上海华钟咨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30年来,中国给予像古林恒雄这样的企业家以及日资企业大量的机会。日资企业纷纷落户中国。

  上海市外经贸委刘锦屏副主任介绍,目前上海市的外资来自于130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5万家,合同外资超过1371亿美元,其中日本企业在上海超过6500家,合同外资130多亿美元,是国外在上海投资最多的国家。日本企业在上海的发展,平均成功率和盈利率都比全市企业平均数高15%。

  富士胶片、丰田汽车、索尼、欧姆龙……这些日资企业成长步伐的稳健、步步为“赢”的经营管理作风、谋求长期发展的经营心态,以及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都构成了日资企业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

  岛国心态的竞争力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它的心理和大陆国家的心理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北京时代新经典图书有限公司文学主编黎遥认为,岛国人的心理,总是存在着巨大的危机感。

  首先是要在岛上住下来,生存艰苦;其次,必须走出去,寻找机会。这与大陆上生活的人们的心理截然不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副教务长、案例中心主任王建铆认为,中国最近30年发展很快,但是很多方面是改革落后于发展。

  而30年走上这条改革开放的道路,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有非常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没有当时那么强烈了,与前者相比,我们没有强烈的危机感的刺激,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日本企业的另一个特点是追求小而精的经营模式。这和中国企业追求大而全的心态也截然不同。

  日本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举例说,索尼公司发展了这么多年,就专注地做几样品牌产品,并且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质量。而中国很多企业手会伸得很长,什么都想干。

  在他看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尤其应该认真反思和研究学习日本企业的经营模式,如何避免风险,长远发展,而不是抬头看政府会不会埋单。

  当然,国内也不乏一些学习日本的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宁波欧琳集团总裁徐剑光除了派团队去学习,本人就曾经专门到日本去了三次。

  “大家要以一种平常心去看待漂在海洋上的这么一个岛国,资源很贫乏,人很勤奋,做事情精益求精。这一点是我们所缺少的。”徐静波指出。

  避免重蹈日本“失去的十年”

  “现在中国的股价下跌了近一半。这不可怕。你能想象股价跌到1/5以下,房价跌到1/3以下吗?”古林恒雄尖锐地指出,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经济一路陷入低谷,延续了10多年。

  面对困难,有一些企业不断改进自身,力争早日走出困境。而有的企业不惜做假账掩盖内部的漏洞,最后日本被淘汰的企业很多。

  古林恒雄原来所在的日本钟纺株式会社创立于1887年,在日本享有盛名,但就是因为“做假账”,2004年接受日本政府产业再生机构的接管,结束了它长达117年的历史。还有不少银行、证券公司、实业单位也因各种问题被社会淘汰。

  “这样的事情我想一定要实事求是,我非常喜欢邓小平先生说的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市场非常重要的一点。希望吸取日本失去的十年的教训,但是现在中国和美国很多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是否在重蹈日本的覆辙呢?”

  古林恒雄表示,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办事的公司最终能将危机转为发展的契机。而固执己见、无视改革、文过饰非、明知故犯的公司最终被淘汰。

  因此,正视现实、实事求是,并能诚实、认真、脚踏实地进行改革开放的公司,才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企业应当不断改革,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变化。企业应该实事求是,不追求表面的虚饰,正视事实,勇于改正错误。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向社会开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接受社会的监督。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强调,在中国目前面临能源、劳动力、土地、污染等约束的情况下,企业和社会转型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日本的很多企业,比我们走得早一步,他们成功转型的经验都是值得我们中国去学习的。

  日资企业中的欧美管理基因

  但是,日本模式也并非完美无缺。其实日本企业也在博采众长,不断调整自身的改革发展路径。

  徐静波介绍,日本社会讲究论资排辈。大家维持现状,四平八稳。从这个角度讲,日本缺少改革的土壤,也不愿接受改革带来的阵痛。

  学习欧美是日本企业企图变革的一个主要路径。古林恒雄说,过去日本主要是想学欧美的管理模式,但是那种模式不一定适合日本。

  欧美式大刀阔斧的方式和日本层次分明的保守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对冲的。

  不过,目前不少成功的日本企业都在采用欧美的管理方式,逐渐地改造自己比较层次分明的方式。

  比如丰田,作为全球化最成功的企业之一,丰田甚至常常被认为是美国公司,其很多的决策是在美国作出的。再如,地道的日本企业索尼选择了一位爱尔兰总裁,其变革力度之深,前所未有。

  徐静波说,哪种情况好,并没有一个定论,但日本现在面临的是,必须要改革出一条适合本国管理的模式。

  现在有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能力主义在日本能不能很好地发展,或者说融入日本企业文化的一种血液当中,创造出一种适合日本发展的企业管理或者是员工管理的模式,这还需要一个过程。

  黎遥指出,日本在用自己的经验和学欧美经验上的成功和失败完全可以为中国企业所借鉴。中国企业的改革,在思路上也常常在两条道路之间左右。“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融合出来一个中国的方式。”

  至于全球化的问题,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沙麟指出,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

  “一个成功地创造出快速发展奇迹的国度,是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紧密相关的。”

  徐静波进一步表示,亚洲一体化、全球一体化是一个很必然的趋势。

  对于日本来说,之所以能够维持一年2%左右的GDP的增长率,完全依靠跨国公司海外的业务发展。日中两国之间可以协调好的话,亚洲变成一个完整的市场,是完全可能的。

  不过黎遥告诫说:“在经济全球化的时候,我们常常把文化也全球化。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模式。”

  他举例说,日本在全面学习欧洲的时候,保留了大量的自己的文化。超过300年历史的档案、超过500年历史的书信,这些平常人的资料,在日本很容易找到。

  “在中国的经济全球化方面,要向日本去学习保护文化方面非常重要的东西。” 黎遥说。

  本报摄影记者/任玉明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