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工信部组建述评

http://www.gkong.com 2008-08-29 16:34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工信部组建述评之一: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中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深刻把握我国工业化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将要长期面对的艰巨而繁重的战略任务,也是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部肩负的重任。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工业化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征。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与出口拉动,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但中国工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明显。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工业化,经济结构调整在不断深化,制造业正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服务业正在从传统的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型。全球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在不断巩固和强化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加快转移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全球战略资源日益短缺,进入了高资源价格时代,走发达国家廉价资源支撑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已不现实。全球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与制造环节的融合日益深化,呈现出设计信息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新的生产方式广泛普及,重塑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
  我国的工业化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要求,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战略机遇,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重要结论,是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的现实选择,是全面总结国内外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经验教训做出的重大决策。
  二、深刻领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实质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人力资源丰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并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总结五年来的实践,进一步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从而又丰富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加快两化融合;二是工业化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走绿色工业化之路;三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四是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协调发展,走高质量工业化之路;五是工业化和全球化协调发展,走国际化市场之路;六是工业化和服务业协调发展,走繁荣现代服务业之路。这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将要面临并需要认真协调解决的重大战略和政策问题。
  三、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也是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体制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创新思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实现我国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要求和根本途径。我国工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认真抓好工业自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推动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同时要探索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要为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的支撑和手段。特别是要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深度开发生产、流通和其他经济运行领域的信息资源,大幅提高信息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二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发展模式。我们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放到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上,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要通过完善产业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开发和推广,探索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工业模式,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三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业是全球科技竞争的主要战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内容。今后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这也是解决我国整体制造业和国民经济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围绕高新技术、重大装备、环境资源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突破技术瓶颈制约,开发并掌握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组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大飞机,高档数控机床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找准切入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信息化具有覆盖面广、渗透性强、带动效应明显的优势,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当前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加快研发设计、生产流程、经营管理、市场流通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中央提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国家决定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方向,也为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体制保障。
  五是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深化电信体制改革,推动“三网融合”,加快电信业务向信息服务业的全面转型。要抓住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机遇,实现软件和服务外包的跨越式发展。要抓住下一代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加快普及的机遇,通过推进技术和业务的融合,加快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工业化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极具挑战性的探索与实践,道路艰辛而复杂,任务艰巨而紧迫,需要全行业迎难而上,勇于探索,开拓创新,脚踏实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信部组建述评之二:统一思想 履行职责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从十五个方面明确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的主要职责,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三定”方案的印发是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对于加强工业的整体规划、行业指导和统筹协调,实现工业、通信业、信息化和国防工业现代化的快速跃升,促进工业由大到强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务院赋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十五项主要职责,体现了华建敏同志在《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对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的六大方面主要职责定位。为正确理解把握国务院赋予的主要职责,工业和信息化全系统要加强学习、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落实。
   一是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通过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走回头路。
   二是工业行业日常运行监测。加强日常运行监测,及时掌握、定期发布工业运行状况、市场状况,从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面,分析行业运行情况,把握重点行业动态。协调解决行业运行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三是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的组织协调和推动落实。组织拟订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推动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突破技术瓶颈制约,开发并掌握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管理通信业。统筹规划公用通信网、互联网、专用通信网,依法监督管理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电信业务资费政策和标准并监督实施,负责通信资源的分配管理及国际协调,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保障重要通信。进一步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把电信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结合起来,主动融入各部门、各领域和各行业之中,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继续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竞争格局,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
   五是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统筹推进国家信息化工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并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
   指导协调电子政务发展,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和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和要求加大推进力度,促进我国信息化广泛深入地发展。
   六是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承担通信网络安全及相关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负责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大事件。建立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完善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国务院赋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十五个方面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工业和信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三定”方案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起点,必将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肩负新使命履行新职责,我们需要加强对国务院赋予的主要职责的理解和学习,统一思想认识,把贯彻国务院“三定”规定作为重要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需要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履行职责与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密结合起来;需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紧紧围绕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大局,谋划发展大计,深入思考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需要理顺关系,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形成工作合力;需要深入基层,通过实践,不断提高指导行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需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加尽心尽力工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履行好职责,不负重托,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工信部述评之三:探索大部门体制 创新机构设置
   大部门体制有利于整合职能,形成精简高效的政府组织结构。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这是新形势下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在《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把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大部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如何建成大部门体制,如何转变职能和创新机构设置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原有工业管理体制存在职能分散和弱化,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改造结合不够等弊端,不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整合现有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制,有利于加强改善工业行业管理,有利于促进两化融合,为加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重要的体制保障。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机构整合力度大、范围广,困难多,面临探索性和挑战性。从“三定”规定可以看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机构设置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一些突破,形成一些亮点。
  一是体现了融合。“三定”规定中对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司局设置首先体现了行业的融合。这次机构改革,涉及了发改委,原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国信办等多个部门,改革中对原先分属几个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整合,综合设置机构,融合为现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政策法规、产业政策、规划、科技等综合司局的职能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涉及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等诸多方面,体现了管理职能上的融合。工业管理司局的设置是此次“三定”规定的一大亮点。整合了各大门类,跨行业设置的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和消费品工业三个大行业管理司局,打破了过去按传统行业概念设置机构的惯例,体现了加强宏观管理,加强统筹协调的思想。这有利于加快职能转变,确保企业的主体地位;也实现了工业行业的相对集中管理。其次,“三定”规定中特别强调了推进两化融合的职责。贯彻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关于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的主体精神。在公布的“三定”规定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主要职责和司局的职责描述中都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重要职责。
  二是体现了结合。首先体现在军民结合。过去,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管理体制都相对独立于民用工业。这次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从体制上把国防科技工业纳入了国家工业化整体进程来统筹发展。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接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内设机构中也体现了统筹推进军民结合的组织架构。“三定”规定,设立军民结合推进司,负责提出军民结合发展规划、拟订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等,为推进军民结合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这充分体现了国家把军民结合作为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国防科技工业服务于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必须把军民结合贯彻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改革的始终。新设立的军民结合推进司必将加快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其次,机构设置还体现出与环保、节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结合。增设的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等司局,突出体现了对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关注,有利于促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也反映出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机构设置上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呼应。
  三是体现了协调配合。从“三定”规定还看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机构设置中注重协调配合,努力做到机构设置和职责配置相一致,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减少职责交叉重叠,发挥行政效能。司局设置既分工明确,又协调配合。24个内设司局分为综合司局和专业司局两大类。综合司局的设置体现了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的定位,主要负责归口综合协调,推进职能融合。专业司局的设置体现了贴近行业、贴近管理一线的特色,加强完善了行业管理。目前,在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和综合司局的设置和职责配置,将有助于发挥专业和综合司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也体现了大部门制的特色。
  四是体现了强化服务功能。在“三定”规定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体现了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精神,强调权责一致、服务管理并重。公布的 “三定”中没有规定任何行政许可事项,为下一步清理行政许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打下基础。工业管理领域,在整合、加强和完善行业管理的基础上,统筹生产制造、市场流通各环节,促进形成“大工业”、“大市场”,强调不走回头路,不干预企业,努力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通信业领域,着力解决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更多的事项交给市场、交给企业。信息化推进领域,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突破点和切入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重点,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五是体现了对今后发展重点的关注。新设立的软件服务业司及其他相关司局,体现了对新兴重点发展领域的关注。信息安全是国务院赋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重要职责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立了信息安全协调司、通信保障局等专业司局,加强了相关管理职能,也体现了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信息化推进司还把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重要职责。
  当然,大部门体制特色和优势的发挥,有赖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涉及的管理范围很广泛。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管理架构,探索建立相对集中的行业管理体系,是组建工作的难点所在,也是充分发挥大部门体制优势的重点所在。此次公布的“三定”规定,体现了各方的共识,也体现了思路、机构等方面的创新,为建立大部门体制做了积极探索。我们相信,机构的组建设置只是探索建立大部门体制的第一步,今后全系统还需要在管理方式、工作渠道上不断扩展,强化统筹,加强协调,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
工信部组建述评之四: 完善工业管理体制
   作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工业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在不同工业行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关系到政府行政效率和领导力,与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息息相关。
  迄今为止,我国工业归口管理部门在20年间经历了多次调整,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但是与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现行工业行业管理体制仍然比较分散和缺乏效率,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第一是管理分散,在决策机制上缺乏支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高效体系。国家工业归口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研究拟订工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但是,现行工业行业管理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仍然是按行业归口管理,不同领域的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不同部门。这种政出多门、比较分散的工业管理体制,很容易引发相关部门政策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执行上的相互掣肘,势必形成“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局面,导致决策机制因为先天不足而存在致命的缺陷。特别是这种按行业归口管理的工业管理体制,还表现在不同领域的工业运行调节职能,也分散在多个不同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好的发展战略、有好的产业政策,也很难贯彻落实。
  第二是管理弱化,在控制机制上缺乏支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权威指导部门。国家工业归口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拟订工业行业规划,组织实施有关重大科技专项。但是,现行工业行业管理体制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管理职能的交叉重叠,并且自成体系,既容易形成行业壁垒,也容易形成地方壁垒,甚至形成所谓的“博弈”局面,以致于用经济增长指标来考核干部的“政绩制度”,与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明显冲突,导致控制机制因为制度缺陷而出现失控的现象。特别是在规划立项上,盲目投资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屡见不鲜,牺牲生态环境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屡禁不绝,对国外技术的重复引进司空见惯,一些跨行业和跨地区的工业发展重大专项经常被搁置。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向虽然明确了,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却难免多走了弯路,多交了学费。
  第三是管理缺位,在协调机制上缺乏支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合力支撑体系。国家工业归口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协调解决工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例如组织领导和协调振兴装备制造业,协调相关政策;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但是,在我国工业向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的过程中,许多管理缺位现象严重,该管的无人管,工业管理职能实施不够。在工业总体发展思路、推动结构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及出台配套政策方面,综合管理缺位的弊病逐渐暴露出来,影响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是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不够,在融合机制上缺乏支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经。现代工业行业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关联,融合趋势进一步增强。无论是传统工业的调整改造,还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无论是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还是加快建立自主创新体系,都需要通过协调来超越行业限制,打破行业壁垒,加强产业融合与产业配套,以高新技术产业与信息产业为主导,统筹、协调、推进,完成战略性的产业升级,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但是,现行工业行业管理体制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产品应用,往往涉及到几个管理部门,在统筹协调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肠梗阻”的现象,导致协调机制失灵,阻碍了目标的顺利实现,使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出现脱节,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性、战略性产业领域,难以尽快摆脱核心技术依赖和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因此还需从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的方式和途径。
  显而易见,这种按行业归口管理的现行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因为管理分散、管理弱化、管理缺位、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不够等弊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有资料显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加快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统一的工业归口管理部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必须对现行的工业管理体制和部门进行整合,建立并完善与新型工业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统一的政府工业管理体制。
  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为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工业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标志着统一的国家工业管理部门登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舞台,标志着统一的国家工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标志着传统工业管理体制在发展战略、政策统筹、规划立项和协调合作上的障碍,已经不复存在,一个“大部门”、“大工业”和“大市场”的格局正在形成。这种统一的综合性工业管理体制,有利于适应我国现阶段工业经济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实现工业、通信业、信息化和国防工业现代化的快速跃升;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page_break]
工信部组建述评之五:找准两化融合切入点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全球经济科技发生深刻变革和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时刻,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两化”融合,深刻阐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关系,科学回答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这与党的十六大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等重要论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当前,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找准推进“两化”的切入点,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得又好又快。
  第一,必须深刻认识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也对信息化发展提出应用需求;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加速,同时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从工作全局出发,发挥信息化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在传统产业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通过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通过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形成健康向上和谐的网络环境。通过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信息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通过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二,推进“两化”融合,必须赋予工业发展以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也是推进“两化”融合的主战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高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工业大而不强,管理体制分散弱化,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不高,能源、资源消耗过多等问题日益突出。信息化的发展,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推进“两化”融合,有利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有利于提高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实现与世界工业化发展进程接轨。从这个意义上看,推进“两化”融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把工业化放在信息化背景下加以考察,避免简单地走西方发达国家靠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的传统工业化路子,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第三,推进“两化”融合,必须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从长远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推进“两化”融合的切入点放在促进工业发展上,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工业研发设计方面。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机械、电子、冶金、化工等领域加快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技术,适应未来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低成本、短周期、生产柔性、环境友好工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二是工业生产过程方面。重点在电力、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石化、机械、纺织等行业中推广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工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生产控制技术,实现设计、制造、测试全流程的信息化。特别是要重视机床、锅炉、电动机、发电设备、内燃机等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建设,在这些装备中融入信息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积极倡导绿色生产,采用先进工艺和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对能源、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加强产品回收利用,把工业各行业发展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
  三是企业和行业管理方面。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层次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等信息系统,强化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等环节以及人员、资金、物资、信息、客户资源的管理,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化,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四是产品流通方面。加快工业行业与物流业的对接,在工业企业推广供应链管理,实现精益生产和精益物流,实现工业行业与物流业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注意发挥大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物流信息化,把上、下游企业及社会物流连接起来,加速供应链企业群体的发展,建立工业现代流通体系。
  五是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推动信息技术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合,繁衍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长”做“宽”工业经济。在工业领域,加快发展电力电子、汽车电子、机床电子、船舶电子、航空电子等新型工业应用产品,加快工业从生产型制造向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服务型制造转变。服务业领域,推进信息技术与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管理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结合,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重视扶持软件产业、互联网产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顺应现代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
  六是培育新一代产业大军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善工业行业人才结构,营造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人才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工业行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加快各类科研领军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培养,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后相关劳动力的再培训和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行业有序转移,既带动就业,又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推进“两化”融合,任重道远。工业和信息化部承载着党和国家的重托,承载着社会的殷殷企盼,扮演着大部制改革先行者的角色,肩负着推进“两化”融合的重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扬帆起航,必将不辱使命,带领全行业,推出“两化”融合的新举措,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开创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新局面。

工信部组建述评之六: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国务院赋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项重要职责。不折不扣地履行好这一职责,以改革创新精神努力开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事业新局面,是国家对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重托,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
  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必须深刻理解其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从宏观层面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就是指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资源共享,寓强大国防实力于雄厚国民经济之中,同时发挥国防建设的“溢出效应”,促进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从中观层面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就是在国家工业体系和布局中,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国防需要,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和军民结合产业,确保国防工业体系完整,确保武器装备研制生产需要,做到军民良性互动、科学协调发展。
  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是指国防工业企事业单位发挥技术优势,具备开发民品、占领市场的能力。民用企事业单位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通畅公平地通过竞争融入到国防建设当中。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原则,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目标相统一的战略选择,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是国防工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必须以宽广的视野准确判断其所处的进程。纵观当今世界,大力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以美国、英国、法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坚持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军民技术紧密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特征愈加明显,不但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的国防实力,而且抢占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保持了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我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思想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由于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限制,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在艰难探索中迂回向前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事业取得长足进展,小核心、大协作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初步形成;军民技术和能力相互转化的局面日趋显现;国防工业实现了由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结合型结构的转变;国防工业的管理实现了由条块分割向统一管理的转变;国防工业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为事业不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应清醒认识到,我国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事业仍处于不发达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产业发展不足、管理体制制约、政策法规不健全、竞争环境不够公平、资源共享程度偏低等制度性和结构性矛盾,尚未全面形成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不断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事业。
  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必须充分发挥体制保障优势和统筹协调优势。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全国工业行业的管理职能,并将国防科技工业纳入其管理。这一重大的体制改革,标志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正式成为我国工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必将对我国国防工业发展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事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同时,可充分考虑国防工业和武器装备研制的发展需要,做到同部署、齐推进、共发展,有利于提高武器装备研制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有利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国防科技工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最为集中的领域。通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国国防科技领域已经拥有一大批科研精英和大量创新成果。在新体制下,这些成果必将迅速向民用工业转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水平快速跃升。
  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工业和信息化部李毅中部长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与武器装备建设规律相适应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加强战略谋划,建立国家层面的军民结合促进政策和协调机制,实现军工与民用工业的规划衔接、供需对接和资源共享。积极探索军民结合的市场化途径,让民口单位更多了解国防采购需求,合法公平地参与军品科研生产配套,注重军工先进技术的转嫁和辐射,带动民用工业的技术进步”。针对国防工业的管理,他指出要充分发挥新组建的国家国防科工局的作用。这一重要讲话,站在工业行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政策规划、体制机制、发展途径等方面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作出清晰阐述,提出明确要求,对新形势下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在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研究拟定促进军民结合的政策法规和发展战略,从体制机制入手,通过规划引导和市场需求牵引,促进军民产业的融合,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化发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优势,使我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开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事业的新局面,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工信部组建述评之七: 大力推进信息化
   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国务院赋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项重要职责。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涉及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刚刚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如何担当起推进信息化的重任?李毅中部长在2008年7月2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推进信息化,要找准定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这表明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信息化的策略、重点和方式。
  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
  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写入大会报告,到十六大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再到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长期以来,我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愈加紧密,信息化工作的思路日益清晰。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其应用日益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推动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正迈向新的历史高度。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市场范围,推动了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促进了资源配置的全面优化和充分利用,而且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普及应用,信息化正在构造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新平台,正在对全球范围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意识形态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必将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政府职能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重大变革。信息化也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发达国家凭借在互联网、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加紧强化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试图抓住信息化的机遇,避免走进信息“边缘化”的危地,把加快推进信息化作为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信息化成为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新动力。信息化已经从一场技术革命引发为一场产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与工业化相比,信息化是一次更大跨度的历史转型。从长期来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日渐密切,信息化不仅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巩固工业化成果,而且可以提升工业化水平,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信息化是破解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难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经济领域,通过推进传统产业与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先进适用技术相结合,提高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物资流通等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物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产业技术整体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如我国目前火电平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2.5%,如果通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能使每度电的供电煤耗下降10克,一年则可节约2000万吨标准煤。在行政管理领域,通过推行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有利于提高各级行政机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在社会领域,通过推进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改善民生的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加强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监测,可以加强对经济运行中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信息监测与分析,从而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抓住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信息化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的面很广,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也切忌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切实发挥信息化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抓紧组织制定实施信息化相关战略、政策、规划和标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国家信息化工作,提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措施。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组织实施国家“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做好信息化重大项目布局。加快制定实施电子标签、下一代互联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化等相关标准。
  二是重点推进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研究制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目标、重点行业和政策措施,加强产业分类指导,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持。以工业为重点,提高工业各行业生产技术水平和装备信息化水平,提高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水平,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重视在农业、服务业中推广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是重视指导协调电子政务建设。提出进一步促进电子政务发展的思路,搞好建设规划布局。围绕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推动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统筹协调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管理,促进网络的应用。继续推进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探索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途径和方法。
  四是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继续推进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对基础信息网络、重点行业重要信息系统和政府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和安全检查。健全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协调机制。统筹重要信息系统的灾备系统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服务管理。
  五是夯实信息技术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通信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产品和通信网络支持。加强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新型平板显示、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掌控能力。加快电信行业创新和转型,延伸通信产业链,优化电信业务结构。制定和实施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六是加强重大问题的协调。认真研究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的政策措施,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等的协调。
  信息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相信,工业和信息化部一定能够找准信息化工作的定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工信部组建述评之八
:推动通信业持续发展
   在日前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三定”规定中,管理和指导通信业发展是主要职责之一,并设置了通信发展司、电信管理局、无线电管理局和通信保障局等专业司局负责通信业监管和发展。这说明,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把通信业监管和发展放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同时也在更广的视野上为通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信业坚持“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通信业从曾经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瓶颈一跃而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从1985年开始,通信业发展开始超越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连续创造了20%、30%甚至40%以上的年增幅,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56亿,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01亿,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14亿,均居世界第一位。CN域名注册量以1218.8万个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家顶级域名。与此同时,电信资费整体水平明显下降,服务质量显著改善,电信技术应用和业务种类不断推新,电信服务渗透于经济生产、社会管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但改善了群众生活,使广大老百姓共享电信发展成果,而且以其特有的网络效应带动了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通信业已经成为推进信息化的骨干力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对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工业现代化的快速跃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通信业的发展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方面,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通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将作为应用主体的工业与作为服务支撑的通信业整合在一个大部门之下,通信业的服务目标将更加清晰,服务定位更加明确,协调机制更为顺畅,工作流程更加便捷,通信业直接为“两化”融合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也更加迫切。
  但是也要看到,我国通信业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电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面临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城市与农村、当前与长远、竞争与监管等方面存在不够协调的矛盾,也面临业务转型等问题,同时,“两化”融合对通信业的服务支撑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站在新的起点上,要进一步把电信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结合起来,主动融入各部门、各领域和各行业之中,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一是适应电信业发展趋势,把握电信技术、业务发展脉络,适时引导电信业发展。继续大力推进电信业创新与转型,从提供语音服务为主向数据多媒体及各类综合信息服务拓展,以推进TD-SCDMA及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为契机,丰富电信业务,推动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推动增值业务市场健康发展。
  二是推进电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完善市场竞争格局,加强电信市场监管。深入探讨电信市场竞争和发展规律,研究实施推动电信行业有效监管的政策,发挥市场竞争活力,加强市场有效监管,努力营造电信行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和电信市场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竞争环境。
  三是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社会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挖掘现有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企业资源共享,协调开放紧缺资源,促进全社会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推进“三网”融合,抓住网络转型的机遇,构建覆盖广泛、安全可靠、支撑宽带多媒体以及融合业务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基础网络特别是宽带接入网络的覆盖率,城镇地区基本实现宽带接入,同时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强国际通信设施建设,提高国际通信能力等。
  四是切实提高电信服务质量和水平,保护消费者利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快发展,从深层次上解决影响电信服务质量水平提高和服务创新的问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的理念,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抓好行风建设,完善电信服务长效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社会关注的服务热点和难点问题。继续推动落实“村村通电话”工程,努力提高互联网的接入能力,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的目标。
  五是进一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抓好应急通信工作。继续坚持“两手抓”,在采取措施促进互联网发展的同时,加大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力度。继续做好社会应急联动与综合服务系统的通信支撑工作,建立和完善应急通信保障机制,提高突发事件中通信保障的快速反应能力等。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紧张组建的同时,通信业发展中的相关重要问题已经摆上了部领导的议事日程,与“三定”
  规定同步推进。一是大力推进TD-SCDMA的发展。TD-SCDMA作为我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其发展和应用不仅关系到我国对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承诺能否实现,还标志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伊始,就立即将TD-SCDMA推进工作纳入工作重点,相关电信运营企业、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产业联盟等各方力量坚定决心,加大力度,打破常规,通力协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计划安排落实各项任务,全力以赴推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的规模试商用,确保初战必胜。
  二是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通信服务问题。维护消费者权益是通信服务的永恒话题。几个月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拳整治垃圾短信、彻查响一声“吸费”电话、组织开展公用电话收费检查等措施接连出台,进一步表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将继续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通信行业管理工作的行为坐标。正如李毅中部长在一份“用户申诉统计分析简报”上所作的批示:“以用户利益为本”,这将是电信服务监管工作永远坚守的思想指南。
[page_break]

  三是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保障。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进一步凸现出国家应急管理的重要地位。作为国家应急管理的基本保障机制,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保障工作至关重要,工业和信息化部责无旁贷,肩负重任。当前,做好奥运通信畅通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电信运营商正全力以赴做好相关工作,确保圆满完成任务。建立了奥运通信保障和服务的组织、领导和指挥体系,制定和完善了各项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制定了专门的奥运通信服务质量规范和业务受理流程,积极引进和开发奥运特色业务,努力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等。中国通信业将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平安奥运赋予更多内涵。
  四是贯彻落实电信体制改革要求,促进形成更为合理、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指导电信体制改革过程中,始终将电信行业改革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竞争架构,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重要尺度。目前,作为电信改革重要内容的电信重组工作已经进入紧张的实施阶段,在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的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研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以保证电信体制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在制度设计上,为通信业直接参与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赋予了通信业在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历史使命。我们要积极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抓住国家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机遇,抓住下一代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加快普及的机遇,通过推进技术和业务的融合,加快转型,加快发展,加快创新服务,使通信业为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工信部组建述评之九
: 转变职能 创新管理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后在转变职能,创新管理上的思路是十分明确的,可以概括为“三大一加强”,即“大部制”、“大工业”、“大市场”和“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发挥大部门体制效能,“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
  所谓“大部制”,是针对传统的按行业归口交叉重叠、“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而言的,就是由中央政府组建统一的工业管理部门,建立并完善与新型工业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统一的政府工业管理体制。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后发挥大部门体制效能,在转变职能,创新管理上至少有两个亮点。
  一个亮点是,发挥大部门体制效能,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现代工业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是产业之间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尤为典型的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可以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种趋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融为一体。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无疑是实施大部制的优势所在。这种优势是把“两化”融合“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原则,不再是“两张皮”,或者“牛蹄子两半子”,甚至“九龙治水”。
  另一个亮点是,有“大部委”,就相应引申出“大司局”;有“大司局”,也就相应引申出“大处室”。这种大部门体制,可以充分发挥综合司局和专业司局各自优势,形成分工协作的良性机制。以工业专业司局的设置为例,在5个工业管理专业司局中,将相关行业划分为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和消费品工业三大类组建三个司,没有按行业设置,既体现了职能转变,也在创新管理上做到了“三个有利于”:
  一是组建原材料工业司,有利于加快包括水、电、煤炭、天然气、石油、成品油、矿产等重要资源、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步伐;二是组建装备工业司,有利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协调重大专项的实施和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三是组建消费品工业司,有利于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形成“大工业”格局,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有机结合
  从转变职能,创新管理的角度,来理解“大工业”,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党的十七大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提,这在我们党内还是第一次,而把“五化”中的“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放在一个部门里来统筹管理,这在我国工业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这件事情的本身,就已经确立了“大工业”的管理格局,此为第一个层次;然而,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是不够的,形成“大工业”管理格局的另一个层次是,要正确处理和“五化”中另外“三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关系。换句话说,所谓“大工业”,就是既要服务于工业的全面发展,也要服务于整个社会的繁荣进步。
  以工业化为例,作为第二产业,现代工业在与一产(现代农业)和三产(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有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1300万农民进城。未来的20年,中国将有超过4亿多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国已有1亿多农民工的事实表明,在一些工业领域里,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而现代工业的进一步延伸,无疑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而言,现代工业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战场,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总而言之,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离不开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协调发展;走绿色工业化之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离不开工业化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走面向全球市场的工业化之路,离不开工业化和国际化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离不开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发生在工业部门和经济领域,也发生在社会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生活领域。所以,不能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看窄了,看小了。这是因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是发展工业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而是生产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全面剧烈转变的过程。因此,必须用“大工业”这样的理念来拓展视野,创新管理。
  与“大工业”的格局相对应的,是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的有机结合。一是加强部省协调合作,各地的经委(经贸委)等政府机构,是工业行业管理的重要部门,也是工业部履行工业行业管理职责主要的依靠力量,应做到部省互动,相互通气,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行业协会具有技术和人才的优势,是政府联系企业、社会的桥梁和纽带,要形成“政府k协会k企业”各尽其职、良性互动的工业管理体制和机制。
  确立“大市场”体系,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所谓“大市场”,从转变职能,创新管理的角度,就是要有全球视野,既要看到国内市场是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又要看到这“两个市场”的互动性、关联性、依赖性和融合性,从而转变过去由政府主导工业经济增长的模式,确立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企业创造的模式。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尚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现阶段,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已主要不是工业生产规模和产品产量方面的差距,而是工业经济结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组织方式上的差距。为了尽快地缩短这种差距,工业行业管理不仅着眼于生产制造环节,更要着眼于市场,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处理好在“政府———市场———企业”和“政府———社团组织———企业”这两条工作链上各自职能的界定,以创新管理。
  一是要做到“四个分开”和“两个退出”,即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从各种形式的市场参与者角色中退出,从替代市场的各种功能中退出。也就是说,政府部门要在“市场参与者”与“市场监督者”之间找准自己的定位,将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到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把配置资源的功能交给市场,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政府的市场监控职能,理顺工作渠道和流程,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落空。
  二是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要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政府部门不插手微观经济领域,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过去那种习惯于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将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的服务上来。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切实转变职能从根本要求在努力做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要重点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快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科学民主决策。采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行业发展的管理和指导。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决策服务水平。
  二是创新管理手段,加强对行业发展的积极引导。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手段、方式和方法,增强宏观分析能力,进一步加强宏观研究和指导,建立工业和通信业日常监测,及时通报相关信息,把握重点行业动态,保障行业平稳运行等。
  三是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公共服务的能力。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就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按照国家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特别是加强调查研究,摸清我国相关工业行业的状况、优势和问题,特别是分析掌握影响我国工业发展的症结,不断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步伐。
  总而言之,转变职能,创新管理,必须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发挥“大部制”的效能,形成“大工业”的格局,确立“大市场”的体系,绝不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工业管理方式的回归,绝不是走老路,而是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完善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划、指导、监督、协调和服务职能。

工信部组建述评之十: 加快融合 转变作风
   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组建到位,各项工作已开始运转。要完成好国务院赋予的重要职责,要充分发挥机构的效能,必须加快推新机构融合,加强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切实转变作风,增强履职能力。
  加快融合,首要任务是推动人员融合。古语云,人心齐,泰山移。工业和信息化部是由几个方面组合成的新的单位,人员来自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经历、不同特点,也各有长短。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就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取长补短,融合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促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大局之中,增强团结,共同完成使命。
  加快人员融合一是从改革人事制度入手,以人为本,相信人、尊重人、发展人、团结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素质和潜力,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在人尽其才的基础上树立共同理念和共同价值观,打造融洽的工作团队。二是要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建立畅通沟通与交流的渠道,促进人员队伍融合。三是从财务、后勤等保障条件的融合上为人员融合提供基础。
  后勤保障是新部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人员融合的基础。为此,新部成立了财务司,加强财务、资金管理和审计,把过去分散的财务管理实现了统一管理;同时把过去的几个后勤服务机构合并成统一的机关事务管理局,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调整办公用房,促进融合,提高效率。这些举措有利于机关效能建设,也有利于加快人员融合。
  其次要促进思想融合。要充分认识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三定”规定上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做到局部服从全局,个人服从组织;要增强团结意识,悉心维护团结,自觉加强团结,努力建设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集体。从长远来看,思想融合实际上就是不同单位文化的重新组合与融合。融合以后,能够创造出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能够增强团结协作,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工作局面。
  再其次要推动工作和业务融合。实行大部门体制,有利于实现职能有机统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同时面临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发展目标,需要加速推进“两化”融合,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职责所在,也是新部的工作重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要牢记肩负的责任。加快人员融合、思想融合,最终都要落脚到促进工作融合上。
  促进工作融合,不能画地为牢,各自为战,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围绕共同的事业目标,实现联合作战、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大部门体制的优势。一是要充分发挥司局之间的工作融合,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局在职责设置和人才结构上要着力改善,在思维方式、工作渠道上要注重扩展,强化统筹,加强协调。同时要注意密切行业间的联系合作,扩展融合、结合的渠道。二是要加强部和其他部门,部机关和地方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之间的联系沟通。各行业协会、各地方主管部门是做好工业和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和依托。推动工作融合,还要充分加强各方面的沟通交流,协调发展,互相配合,形成行业管理和发展的合力。把工作融合到落实加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之中,落实到做好国务院赋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职责之上。
  如果说加快融合是把“三定”规定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那么转变作风就是落实“三定”规定的具体要求。工作作风的转变对于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体现机关精神风貌,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要发扬完不成任务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夙兴夜寐、夜以继日的精神。大部制的大,一定意义上意味着责任的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和服务面广,业务繁多,在责任加大的同时,人员编制偏紧。“责任大、人员少”的实际情况与“大职能、宽领域”的事务管理高要求形成鲜明反差,需要我们保持忘我的工作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要加强学习,不自我满足;转变作风,不浮在表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要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不怕疲劳、不断进取的精神。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到位,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未来的征途中还面临很多新的困难和挑战。目前,我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中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任重道远。这就需要我们在攻坚克难上狠下功夫,不怕辛苦,不畏艰难,采取措施,努力打开工作局面;在改革创新上狠下功夫,在深入调研、把握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在抓好落实上狠下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事业推向前进,使各项工作真正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的检验。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我部的重要职责,是实施大部制的优势所在。但是,大部制并不意味着权力的增大,相反对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大部制,就要提高办事效率,就要有大服务意识。服务就意味着奉献,没有奉献精神就搞不好服务。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就需要我们不断发扬奉献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行业服务上。
  面对新使命新要求,我们还有很多不适应之处。这需要我们求真务实、顽强拼搏,要在紧张工作的同时,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缺什么补什么,加强学习,做到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团队。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总结提炼实践中的鲜活经验,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中,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