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中国光纤光缆业的30年

http://www.gkong.com 2008-12-01 10:46 来源: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通信业已建成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公用电信网,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方式的网络体系。1978年全国电话交换机仅406万门,2007年已达50750万门,2007年,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固话通信网(3.65亿户),最大移动通信网(5.47亿户),第二大互联网(网民总数2.1亿)。三大网扩展如此惊人,关键是我们在30年中建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光缆传输网。到2007年底,我国基础运营商建成光缆总长度达573.7万公里,所用光纤约12600万公里,加上广电、电力、石油及其他专用线路,全国光缆总长度约718.7万公里,使用光纤约15500万公里。

   光纤通信的起步

   1960年美国的梅曼发明了第一个红宝石激光器,以后又出现了氦氖激光器、CO2激光器。

   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室温下连续振荡的GaAlAs半导体激光器。与气体激光器相比,半导体激光器体积小、耗电少,又能直接用电流调制,使用方便,为光纤通信找到了合适的光源。但是,初期的半导体激光器寿命只有几个小时。1976年日本NTT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又研制出InGaAsP长波长激光器。1977年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了室温下寿命为100万小时的GaAlAs激光器,为光纤通信的商用化奠定了基础。

   1966年,在英国工作的中国人高锟与英国人霍克曼共同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传输介质。他们认为,电可以沿着导电的金属线远距离传输,光也可以沿着导光的玻璃纤维传输,由此产生了低损耗的光导纤维(简称光纤)的概念。当时玻璃纤维的传输损耗为1000dB/km,用于医学技术的短距离直接图像传输。他们认为玻璃纤维的损耗是可以减小的,如果能降到20dB/km以下,就可用于通信。

   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研制成功了损耗小于20dB/km(633nm)的石英单模光纤。该光纤直径只有人的头发丝那么细,且柔软可绕。1972年康宁又把光纤的损耗降到7dB/km。1973年贝尔实验室发明的MCVD法制造光纤,使光纤的损耗又降到2.5dB/km。

   1976年美国首先在亚特兰大成功地进行了44.736Mb/s传输10km的光纤通信系统现场试验,使光纤通信向实用化迈出了第一步。

   1977年美国在芝加哥两个电话局之间开通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多模光纤商用光纤通信系统(距离7km,波长850nm,速率44.736Mb/s)。之后日本、德国、英国也先后建起了光缆线路。1979年单模光纤通信系统也进入了现场试验。

   光纤的发展历程

   光纤通信商用化以来,由于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光纤品种和特性及应用经历了下述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制造技术也相应变化发展。

   多模光纤(第一窗口、第二窗口)

   1972-1981年是多模光纤研发和应用期。最早使用的波长是850nm,称为第一窗口。最初使用阶跃型多模光纤,然后开发了A1a类梯度多模光纤(50/125),衰减3.0-3.5dB/km,带宽200-800MHz·km,数值孔径0.20±0.02或0.23±0.02;随后又开发使用A1b类梯度多模光纤(62.5/125),衰减3.0-3.5dB/km,带宽100-800MHz·km,数值孔径0.275±0.015。这两种光纤与850nm附近波长LED(发光二极管)相配合,形成光通信系统。LED光谱宽度40nm,注入光功率5或20μW,最大比特速度5或60Mb/s。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发了第二窗口(1300nm)。A1a类光纤衰减0.8-1.5dB/km,带宽200-1200MHz·km;A1b类光纤衰减0.8-1.5dB/km,带宽200-1000MHz·km。与它们相配合使用的是高辐射LED,其光谱宽度120nm,注入光功率20μW,最大比特率100Mb/s。

   G.652、G.653、G.654单模光纤(第二、三窗口)

   1982-1992年是G.652和G.653、G.654单模光纤研发并开始大规模应用期,打开了光纤的第二窗口(1310nm)和第三窗口(1550nm)。1973-1977年世界各大光纤制造商开发了各种先进的预制棒生产工艺。康宁开发出OVD技术;日本的NTT、住友、古河、藤仓等联合开发出VAD技术;朗讯改善了MCVD技术;荷兰菲力浦开发了PCVD技术。1982年由美国开始,日、德等国家紧跟,全球开始大量建设G.652单模光纤长途工程。单模光纤市场需求大增,刺激了大规模生产。

   康宁的OVD进一步提高了沉积速率,VAD、MCVD、PCVD都外加套管来作为增大预制棒的措施。各厂商都遵循两步法混合工艺加大预制棒。90年代法国阿尔卡特研制了APVD技术(MCVD+等离子喷涂工艺)。制造技术的重大进步,为常规单模光纤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1984年开始用第三窗口(1550nm)。1984年CCITT发布G.651和G.652标准。到1985年,G.652光纤1310nm损耗已达0.35dB/km,1550nm损耗已达0.21dB/km。

   1985年日本、美国研发的G.653色散位移光纤商用化,其特点是把零色散点从第二窗口移到第三窗口,1550nm波长损耗最低,色散最小,1988年CCITT发布G.653标准,大量用于日本的通信干线。90年代初,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开始商用化促使密集波分复用(DWDM)提上议事日程。但G.653光纤在1550nm波长处的零色散造成DWDM系统波道间的非线性干扰十分严重,并没有在全球推广。1995年我国建设京九光缆工程,24芯纤中用了六根G.653光纤,但未开通,此后我国也未用G.653光纤。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一种截止波长移位的光纤G.654,它在1550nm处不但损耗低,而且微弯损耗小,适合使用光放大器的长途干线系统和海底光缆系统,CCITT1988年发布G.654标准。

   光纤通信窗口全打开,光纤特性大进展

   1993-2006期间光纤通信窗口扩展到四五窗口及S波段。

   1.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第三、第四窗口)

[page_break]

   为抑制密集波分复用系统中的四波混频和交叉相位调制,减小光通道间的非线性干扰,非零色散位移光纤在1993年问世了。朗讯最早推出真波光纤,康宁随后推出了大有效面积LEAF光纤。这些光纤最初工作在第三窗口,即C波段(1530-1565nm),1995年后扩展到第四窗口,即L波段(1565-1625nm)。1996年ITU-T制定了G.655标准。1998后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光纤特性逐渐提高,标准也不断趋向完善。

   2.低水峰单模光纤G.652C(第五窗口)

   朗讯1998年推出了全波光纤即低水峰光纤,使1383nm的水峰几乎不存在(衰减<0.31dB/km),打开了光纤的第五窗口,即E波段(1360-1460nm)。中国在1999年开始用全波光纤做光缆,亨通生产的光缆用于九江电信。2000年ITU-T制定了G.652C标准。2001年康宁开发了低水峰光纤。2002年G.652C光纤在全球推广。从此单模光纤从1260nm至1625nm波长范围内,具有优异的衰减性能。2002年5月ITU-T对于单模光纤通信系统光波段划分为O、E、S、C、L、U。多模光纤850nm称为第一窗口,单模光纤O带为第二窗口,C带称第三窗口,L带为第四窗口,E带为第五窗口。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的通信波段汇总见表1。

   光纤的传输损耗和波长关系如表2所示:

   单模光纤从O→L波带传输信号,U带传送维护信号。

   3.PMD导致单模光纤新品种产生

   90年代末,光通信速率提高到10Gb/s,在DWDM系统中光纤的偏振模色散PMD将限止光纤的传输距离。2000年ITU-T把G.652光纤分成G.652A、G.652B、G.652C,把G.655光纤分成G.655A和G.655B。其中G.652A和G.655A不作PMD要求;G.652B、G.652C和G.655B等光纤的PMD系数链路设计最大值PMDQ为0.5PS/KM1/2。由于G.652光纤的标准规范,产品特性比较一致,而G.655光纤种类多且变化快,运营商多用G.652光纤。

   2003年ITU-T又颁布了G.652的新标准,把G.652分为G.652A、G.652B、G.652C、G.652D。G.652A和G.652C的PMDQ最大值为0.5PS/KM1/2,用于2.5G单通道SDH系统和10G以太网(40km)系统。G.652B和G.652D的PMDQ最大值为0.2PS/KM1/2,用于10G单通道和多通道SDH系统和40G(局内应用)系统。

   4.G.656光纤问世,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扩展到S波段

   日本住友、藤仓、法国阿尔卡特等努力把非零色散位移光纤的波段扩展到S波段(1460-1530nm)。2004年ITU-T发布了G.656标准,在S、C、L波段(1460-1625nm)都可用DWDM,而且色散控制在2.0-14PS/(nm·km)范围内,且色散为正值。

   5.G.657光纤问世

   2006年末,ITU-T制定新标准G.657光纤,它是一种接入网用弯曲不敏感单模光纤,最小弯曲半径可为15mm;G.657B类光纤最小弯曲半径可为7.5mm。这表明光纤通信界不仅关注长途干线网、城域网,对接入网也高度重视,FTTX提上日程。

   6.万兆以太网用激光器优化多模光纤A1a.2

   传统多模光纤传输速率只有10-100Mbit/s。1998年IEEE推出千兆以太网标准,2002年又推出万兆以太网标准。2004年11月IEC发布了A1类多模光纤特性IEC60793-2-10标准,把A1类渐变型多模光纤细分为A1a.1、A1a.2、A1b、A1d。其中A1a.2类光纤是激光器优化多模光纤,其几何尺寸、数值孔径与原A1a光纤相同,为了适用于万兆以太网传输其折射率指数优化在850nm波长,它用激光器作光源,在850nm波长传输速率可达10Gb/s,传输距离300m。ISO/IEC11801中又提出了OM1、OM2、OM3。OM3对应于A1a.2。对应关系和主要技术特性见表3。

   中国光纤光缆的发展历程

   启动阶段(1978-1982)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把光纤通信列为优先发展的几大新技术之一。是年,邮电部、上海市、电子部先后成立光纤通信会战领导小组。

   随后,上海硅酸盐所GeO2-P2O5-SiO2系梯度型多模光纤研制成功;上海科大、上海石英玻璃厂研制出单模光纤;武汉邮科院研制出多模光纤。上海、北京、天津、武汉先后建成市内电话中继光缆试验段。

   实用化与产业化(1983-1987)

   1983年武汉市话中继光缆系统(13.5km、0.85μm、多模3.5dB/km、8Mb/s)正式投入电话网使用,标志着中国光纤通信走向实用化阶段,1985年该系统扩容到34Mb/s。邮电部又在广州、石家庄、哈尔滨建成市话中继光缆工程,华南、华中、华北、东北四大区的实用化成功,表明我国光纤、光缆系统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商用化。国内也建成了一些短距离光缆工程。

   1987年国家光纤光缆工业性实验项目通过国家级验收,标志着光纤、光缆的科技成果已开始形成生产力。上海石英玻璃厂、上海新沪玻璃厂和西古也开始生产光纤。

   干线大建设与产业跟进阶段(1988-1998)

   1.长途干线架空光缆示范工程

   1988-1990年,汉荆(250km,多模34Mb/s)、杨高(75km,单模34Mb/s)、合芜(单模140Mb/s)等工程相继完成。单模光纤光缆开始应用。

   2.邮电部“八纵八横”光缆干线工程

   1988-1991全引进建设宁汉架空干线工程(973km)。

   1988-1990建设全国第一条全国产化直埋长途光缆干线兰武工程(286km,140Mb/s)。随后京津济宁(1444km)、宁沪(565Mb/s)、沪杭福穗(2488km)、京汉广架空(3046km)、京九、郑西、呼北、南昆、京呼银兰、西兰乌霍等工程相继建成。直到1998年建成兰西拉工程(2740km),八纵八横全部建成。

[page_break]

   这些工程最初多使用进口光缆,随后国产光缆逐渐替代进口,到后期则全部使用国产,而光纤绝大部分依靠进口。

   京汉广架空干线是世界上最长的架空光缆,兰西拉则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其前期使用单模光纤1310nm窗口,1995年京九光缆单模光纤开始用1550nm窗口。

   3.光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光缆起步于1978年,初成于1987年,成熟于90年代。前期主要生产厂商侯马、西古、武邮、长飞、成都、华新的技术水平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逐步替代进口光缆。后期厂商长飞、侯马、成都、西门子、武邮、北京朗讯、西古、华新的水平已达世界先进水平。骨架式光缆、松套层绞式光缆,用于架空直埋的各种结构及护层的光缆均可生产,光系统通信速率从140Mb/s到565Mb/s、622Mb/s,最后到2.5Gb/s。期间,亨通、永鼎、中天、汇源、通光、富通等公司诞生,全国新建了250多家光缆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4.光纤势弱,死而复生

   从1979开始的市话中继光缆试验段到1983-1987的市话中继实用工程,再到1988-1990的长途干线架空光缆工程,一直用国产光纤。1985-1991年,全国引进了34套MCVD光纤预制棒生产线和17台拉丝机,由于力量分散,消化吸收能力差,没形成规模生产力,最后这些生产线全部停产。

   1988-1998年八纵八横的建设全部采用进口光纤。1998年,长飞和上海朗讯两家合资公司生产光纤都达到了100万公里,技术水平也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光纤事业又有了转机。

   开始成为世界制造大国(1999-2007)

   1.光缆网络继续大建设

   八纵八横通信干线光缆工程建成后,我国通信光缆工程传速速率从2.5Gb/s提升到10Gb/s,开始采用波分复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又建高速传输新环路。如中国电信2001年开始建设大8字工程:京汉广、京津济宁、沪杭福穗、京沈长哈、京承阜白齐哈、郑西、宁汉。这些工程大多采用96或64芯G.655B光纤光缆,用30×10G波分复用系统。

   2006年由长飞、亨通、中天、通光、法尔胜五家研制成功的气送微缆建成“仪长原油管道通信工程”。该工程是目前世界上采用气送微缆技术线路最长、施工难度最大、通信线路最优的工程,开启了中国通信干线史上又一新篇章。

   2006年烽火科技在沪杭间建成了80×40Gb/sDWDM系统光缆工程。该系统用G.652D光纤,C、L波段分组放大各用40波分复用,40Gb/sSDH(STM-256),并采用精确色散管理技术和动态PMD补偿技术。

   2008年9月30日,中国电信、网通、联通与台湾中华电信、韩国电信、美国Verizon等六家电信公司合建的横跨太平洋高速直达光缆TPE(TransPacificEx-press),已建成投产。速率1.28-5.12Tb/s,可同时供1920万人通话或传输16万路高清电视,光缆全长2.6万公里。

   2.光纤形势喜人

   1999年,长飞、上海朗讯两家生产光纤都超过150万公里,产品技术水平大为提高,G.652光纤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南京华新藤仓和深圳特发的光纤产量也超过20万公里。国内使用光纤总数580万公里,其中国产280万公里。

   2005年,长飞已形成用PCVD+套管工艺制造G.651、G.652、G.655等光纤的大规模生产能力。法尔胜的MCVD+OVD,富通的VAD+OVD都已形成年产100万公里的能力。

   2006年,光纤生产上,长飞达950万公里,亨通与富通300万公里,烽火、中天、上海光纤、南京华新藤仓四家250万公里以上,特发、法尔胜、中住三家100万公里以上。全国光纤生产2700万公里以上,出口425万公里,进口250万公里。

   2006年全国进口预制棒约659吨(主要从日本,其次美国、法国);长飞、富通、法尔胜、烽火约产预制棒155吨。

   2007年全国产光纤约4200万公里,进口预制棒995吨,国产预制棒290吨。近年来富通VAD法制芯棒在技术和装置上有所突破,2008年10月又与日本住友合作,预制棒制造方面前景乐观。

   我国已成世界光缆制造大国

   目前我国已拥有长飞、亨通、烽火、中天、汇源、永鼎、通光、富通等几大光缆企业及特发、成康、北康、凯乐、通鼎、侯马、华新、港龙、双塔、富春江、西古、华伦、华达、宏安、南方、法尔胜、天虹等一大批骨干企业。2006年9月长飞、亨通、通光、烽火、中天、永鼎、富通、通鼎等八家为中国通信光缆名牌产品生产企业。

   2006年,光缆产销:长飞460万芯公里、亨通408万芯公里、烽火280万芯公里、中天200万以上、通光、永鼎、奥星都达150万芯公里之上,成康、富通、汇源、特发都达100万芯公里以上。国内市场光缆总量达2000万芯公里,出口光缆470万芯公里,总产销2470万芯公里以上。

   2007年全国光缆总产量在3600万芯公里以上,主要企业的主要产品指标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种类规格基本齐全(海底越洋光缆尚有差距)。(吴重阳)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