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专家纵论“两化”融合趋势 关心嵌入式和工业软件技术

http://www.gkong.com 2008-12-24 08:36 来源:人民邮电报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支点”

  今年是我国经济形势迅速变化的一年,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及时调整的一年。特别是最近的十大举措,体现了中央的决心。我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十七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支撑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举措,而信息化正是新型工业化“高起点”的特征所在。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缓解农业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客观需要。现在我们很多的产业都在全世界走在了前列,我们的钢铁产量今年突破5亿吨,占世界的30%~40%,氧化铝产量占到全球的25%,水泥产量占到全球的45%。一次性能源的消耗量却占到46%,我们的GDP只占全球的5%,能源、原材料的消耗量却占到1/3甚至接近1/2。所以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够摆脱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摆脱以消耗能源、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道路。

  同时,我们迫切需要把电子信息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现在电子信息产业在全世界就产业的规模来讲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了,但是其中80%是外资实现的,关键的零部件、关键的设备我们没有掌握。所以要加快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来代替那些“两高一资”产业的过快发展。

  另外,我们要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也需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城乡差距、区域发展的差距,说到底是一个信息密度的差距,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说到底是信息的密度高,掌握了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信息,这些信息结合在一起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所以生产力成倍提高。

  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难题,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需要把握五个要点:

  第一,工业化和信息化在时序上不分先后,必须同时推进。特别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目前工业化的核心任务是加快工业化,在工业化推进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信息化,这样才能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如果走传统的工业化的路子,还去搞钢铁这样的传统产业是没有出路的,这是无效投资,没有竞争力。只有把工业化、信息化同时推进,才能使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健康、顺利地推进。

  第二,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是板块式结合,应该是水乳交融的方式。信息化有人形容说是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应该渗透到各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当中,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两化”之间也应当是完全交合状的一种关系。所以信息化不能离开工业化,不能离开产业,不能离开我们的社会生活。要转到各个行业里面去寻求信息化的发展途径和空间,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水乳交融式地共同发展。

  第三,要把生产的信息化与管理的信息化同时推进,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些年我们在生产技术的信息化上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就差一些。其实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经营、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甚至要高于在生产技术上的信息化的贡献。一个企业搞了ERP、搞了信息化的管理,一下子管理人员就能节省70%。一些企业加一个自动控制的设施,根据普遍计算的规律可以节约能源30%左右,设备的精度就能大大提高。所以要把生产过程、生产技术的信息化与管理的信息化同时推进。

  第四,经济的信息化与社会的信息化必须相互协调,不能顾此失彼。这几年通信业可以说是各个行业里面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消化吸收了国外的技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际竞争力最好的一个行业。其他的行业应当研究和借鉴通信业的成功经验,关键就在于把经济的信息化和社会的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手机用户的迅猛增加,通信条件的迅速改善,把社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和通信设备的研发制造有机结合起来,为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样的相互促进才使得我们通信业的发展能够非常成功。

  第五,要对硬件和软件都给予高度的重视,不能重“硬”轻“软”。当前尤其要注意软件的研发。在加快软件业发展上,在国务院重视下,我们前几年搞了十几套优惠政策,这几年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但是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基础软件、系统软件怎么来发展,嵌入式软件怎么能够通过建立优惠的鼓励政策,通过鼓励建立骨干企业、大型企业来加快发展,是信息化面临的重大紧迫的任务。我们要打造一批销售额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大型企业,软硬并举推进信息化的进程。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促进产品数字化向“网络化制造”升级

  党的十七大提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举措,对产业的发展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它标志着国家信息化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战略重点就是促进“两化”的融合,而“两化融合”的战略重点则在于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要数字化、智能化,更要网络化。

  由信息革命所引起的信息化,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所产生的。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规模生产、传播和利用问题。信息化无处不在,这就是信息化的生命力的所在。信息化既影响农业化也影响工业化,换句话说,信息化既和工业化融合,也和农业化融合。所以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之间不是相互排斥,也不是一先一后,互相断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工业化的内涵在不断变化。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自动化,跟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不是相互排斥的,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乃至网络化是建立在机械化、电气化、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所以没有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就不能振兴制造业,只有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才能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

  两化融合的战略目标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有三个:第一就是要对我们的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第二就是要发展信息化的新兴产业,形成经济产业和产业结构。那么什么是信息化的新兴产业呢?最重要的当然是信息技术产业。这种以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利用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信息业。第三就是掌握两化融合的核心技术,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后续发展提供技术集成。只有通过两化融合实现上述三个目标,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发展和形成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目的。

  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的工业化和信息化都离不开制造业。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谈到,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工业革命最大的成果是诞生了机器制造业。所以装备制造业实际上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全球最先进的制造业,美国不可能在信息革命中遥遥领先。2006年,在全球制造业份额当中美国还是占到25.5%,是最高的,日本占了13.9%,欧盟占26.1%,中国占12.1%。我们跟发达国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两化融合的重点在制造业,而制造业的重点则在装备制造业,要利用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

  谈到装备制造业,有必要来看看企业信息化的内涵。我们长期以来在很大层面上把企业信息化放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上,比如说推进ERP的应用等。实际上企业的信息化,一个是研究和开发的信息化,包括设计、研究能力和现场的开发等,第二就是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各种零部件和整机的生产,使其具备信息化的特征。比如说各种直接通过数字控制的机械制造设备。从流程的角度来讲,包括产品设计、制造和测试在内的整个生产流程的信息化,包括直接数字控制的机械制造设备;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主要是供销存和客户关系管理。不难看出,真正的难点在生产装备的信息化上。因为信息化的装备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相结合,综合研究、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是科研与技术创新的成果,其研发、开发和生产具有高技术、高成本、高投资、高风险特征,而且专业性很强。这往往使得拥有这些装备的企业望而却步,换句话说,它们自己是没有能力研发这些装备的。用装备的企业没有能力来研发这些装备。那么管理的信息化实际上也只能依赖于通用的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通用的软件。

  因此,目前大力发展信息化的生产装备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针对各行各业的CAD、CAPP、CAE、CRM系统,包括各种各样的数字和专用设计及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内,专业性很强,但对提高各行各业的劳动生产率却极为重要,需求量也很大。所以我们要辨识行业信息化的战略要点,确定每一个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生产环节,进而为其开发信息化的制造设备。

  我们还应该关心的技术是嵌入式软件和工业软件。能够使传统工业化意义上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产品和生产装备具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特征的核心技术就是微电子技术和工业软件技术,没有嵌入式系统和工业软件就不可能在工业化的硬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信息化的软优势,就没有“两化融合”。拿走了数控系统,数控机床就只剩下“机床”,失去了价值。因此,推进“两化融合”,嵌入式系统和工业软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嵌入式软件也好,工业软件也好,其实在本质上并不仅仅是一个软件问题。因为它融合了大量的各个产业领域的科技前沿的成果和知识,这里就包括模拟仿真,包括实现设计对象的可视化,数字共享,强化零部件间的沟通,所以工业软件的发展需要不同社科领域的融合。在我们推进“两化”融合的进程当中,不是为了“两化”融合而“两化”融合,而是要从实际出发,研究我们当前推进“两化”融合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应该是什么。第一要关注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利用系统的手段提高企业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同时要提高企业的信息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就是说把嵌入式的软件装到企业的产品当中,这样才能大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这个问题在汽车行业特别明显。我国的电力、煤炭、有色、建材、石化行业都迫切需要应用科学技术和信息化进行彻底改造。第二就是节能降耗、减污减排。我们国家的废弃物的排放水平也大大高出了其他国家的水平。第三就是发展现代物流。我们国家的物流业大概占生产性服务业的18%,是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但是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包装仓储的时间就占到全部生产时间的86%。第四就是发展生产型的服务业,在两化融合的进程当中,发展面向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已经受到了广泛重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该成为推进“两化”融合的一个战略举措。没有“两化”融合的推进就没有这种生产服务性的需求,也就不会有规模化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诞生。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没有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的话,我们国家的两化融合也不可能快速推进,这对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影响巨大,所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国务院参事、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曲维枝——“两化”融合着力点应在新型工业化

[page_break]

  中国入世后已经融入国际经济,我们也坚信机遇和风险并存。改革开放的大发展使我们赢得了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大灾大难又磨炼了我们的精神和意志,我们完全有能力战胜困难。其中,抓住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依靠信息技术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工业信息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柱,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能够产生更强的关联性和带动效益,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道路,“两化”融合的着力点就在于新型工业化的“新型”上。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推进工作,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指导思想;十六大又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地回答了当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特别是在今年年初国家又正式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两化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部分地区和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信息技术设施和服务不断提高,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信息产业的规模已接近世界首位,标准培训等基础工作也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国民经济和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已改变了很多行业的生产问题,并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当中。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完全达到工业化的水平,总体上水平还比较低,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说认识的问题、基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众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的问题,也就是说无论是从国家的层面还是地区的层面推动信息化,推进两化融合的任务仍然很艰巨。

——要继续加大对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创新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进而逐步占领信息技术的新高地和技术前沿,这既是我国实现科技创新、促进信息产业由大变强的客观需求,又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能购买到信息化吗?能买得了现代化吗?所以第一方面我认为国家还要进一步研究出台更大的产业扶持政策,支持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更多的创新,也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创造后劲。

——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技术,做工业信息化道路的抓手。要分行业提升解决方案,抓住共性的技术问题进行突破,特别是要研究企业的设计制造、供应链、销售服务、管理环节系统的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三网融合。以三网融合实现资源共享是发展下一代技术网络和多媒体应用的客观要求,它同时能够带动起一个数千亿的产业。从国际上看,泛在网络时代的到来就在眼前,有人认为就在三五年之内。所以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快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和广电运行体制的改革,为三网融合破除体制上的障碍。

——要加快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步伐。应大力发展金融、商贸、运输的发展,推进信息服务、业务流程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知识型的现代服务业等,大力发展网络内容产业,打造创作、加工知识的非物质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要促进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广泛应用。要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大力推进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提升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广泛开展文化知识的普及,这是网络的最大优势所在,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标准化支撑信息应用规模化

  童有好

  “两化”融合既是一种指导经济活动发展的理念、思想,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经济活动各层面、各环节的经济现象。无论在微观、中观还是宏观层面,无论在企业的采购、设计、生产,还是管理、销售、客服等环节。在这种背景下,推进“两化”融合,就很难抓得实,抓得准。标准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抓手。

  全过程、宽领域、多层次、一体化的“两化”融合需要标准化

  从信息化的眼光看,标准问题是涉及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提供者、需求者及行业主管部门和服务机构的共性问题。从“两化”融合的角度看,标准问题更是关系到“两化”诸要素能否“无缝”衔接、顺利融合的关键环节。

  “两化”融合发展是全过程、宽领域、多层次、一体化的。信息化不只是与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管理、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行业融合,而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融合。两化融合不仅体现在微观企业层面,还体现在中观产业层面和宏观社会层面。信息化与工业化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体化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全面融合发展,需要标准化先行,起到引领作用。

  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涉及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提供者、需求者及行业主管部门和服务机构等,由于标准化的缺位,使许多结构性矛盾凸现,信息孤岛、低水平重复开发等问题阻碍了信息化的推进。这些内在结构性矛盾与“融合”中难以调和的问题都需要在一种统筹兼顾、顶层设计的思想指导下,以标准来开路、推进。比如个性化方案众多与规模化、产业化不足的矛盾,产品提供能力较强与后续服务水平普遍偏低的矛盾,信息化项目一次投入巨大与后续投入不足的矛盾,重硬系统建设与轻软环境优化的矛盾,大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与中小企业信息化较为落后的矛盾,一般人才相对过剩与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矛盾,资源有限与重点突出不够的矛盾,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广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

  单纯的标准化问题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当标准化上升到引领“两化”融合的高度,就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各方面对此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创造良好环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推进。

  有序推进“两化”融合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两化”融合给标准化工作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需要有序推进。

——转变传统的标准化发展模式。在工业化时代,标准化是在技术发展较为缓慢的情况下开展的。一项新技术转为工业化应用,会延续较长时间。对它的标准化通常是在产品已经完成了开发设计,并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时才出台标准,用以对最终产品进行质量把关。这样的标准实际上是对定型投产的产品现状的客观描述,它是在所有的工作都已经四平八稳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个标准。其优点主要是技术依据充分、风险小、可行性和稳定性好,对于寿命周期较长、大量生产的产品具有可取之处。但是这种模式对于信息化时代那些更新换代较快、寿命周期较短的信息技术产品,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许多信息技术在其应用和产业化过程中,都要求标准化适当超前,对产业的发展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一经突破,就会很快投入生产,而且只要适销新产品一上市,很短时间内就会有更多的企业跟进。如果在产品研发阶段,不能对如接口统一、通用互换、兼容性、升级换代等问题及时地严格统一和有效控制,待到这类产品遍地开花时,再想治乱已经为时过晚,即使能得到解决也要付出较大代价。推进“两化”融合是一项新工作,会涉及大量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起导向作用的标准化是“两化”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这需要改变传统的标准化发展模式,标准化工作应先行。

——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两化”融合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跨学科、跨领域、跨产业,可能会出现与之相关的部门和机构都在分别制定相同类型标准的情况。因此,有关部门应对两化融合的标准制定工作进行明确分工,统一步调,合理调整资源配置,保证标准制定的同步与协调。

——加大对标准制定的投入。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加快两化融合领域标准化进程的保障,应多渠道、多层次扩充标准化经费来源,如争取国家、行业及地方主管部门的经费支持;标准化机构自筹、融资;争取社会资助等。

——建设标准化信息库。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标准。因此,应尽快建设一个内容全面、分类科学合理、手段先进的标准信息网站;同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适合市场需要的标准发行体系。

——积极参与国际相关标准化活动。当前,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工业化,正阔步迈向信息化,并主导着国际标准化活动。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微乎其微,很多情况我国只是一般性参与,其结果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地采纳国际标准。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在国际相关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我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并进行跟踪研究,力争将我国的要求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

——重点抓好试点、示范项目。在两化融合还需要不断探索的情况下,要集中优势资源,先行试点、示范,抓好行业的“点”和地方的“面”,做到分类指导和因地制宜。不同行业情况千差万别,推进两化融合,有效的方法是要抓好应用效果好的典型企业和优秀应用方案,在行业内宣传和鼓励,以点带面,带动全行业的深入应用。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情况不一样,也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选准能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帮助、可结合的融合方案。一些优秀的两化融合案例可以进一步上升为行业标准。

  标准化说到底是一种游戏规则,谁掌握了标准化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通常情况下,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或若干个企业,标准化影响的却是一个产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工业化时代,我国失去了左右国际标准化的机会。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给我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两化”融合领域尚有许多标准化的空白地,要发挥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优势,从战略高度重视标准化的引领作用,务实推进“两化”融合。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