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扩大内需的经济学分析

http://www.gkong.com 2008-12-30 17:24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 相比投资,启动消费更加艰难。要想增加消费,就得增加家庭的真实收入,这无疑是个难题 ]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保增长”放在明年工作首位,同时也阐明了“保增长”的具体途径:那就是要通过扩大内需的方式“保增长”,通过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增长”。“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因而成为一套相互促进的政策组合,旨在打通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各个关节点。

  那么,其中的关节点是什么?简言之,就是相关政策如何有效引导经济由外需型向内需型转变。日本经济的积弱不振告诉我们,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让我们看看,经济学理论能告诉我们什么。

  政府增加投资时,应该避免挤出效应的高企。尽管中国不寻常的投资-GDP高占比令人担忧,但在经济急速下滑时期,政府主导的投资还是防止硬着陆的不可替代的抓手。世行估计,中国经济明年将增长7.5%,其中逾半数来自公共支出。政府增加投资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与经济增长的其他引擎相比,投资具有易启动、见效快的特点,且通常具有显著的带动效应(即投资乘数),因而成为凯恩斯主义一贯倚重的标志性政策。

  然而,挤出效应是政府增加投资的主要顾虑。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导致私人部门支出的减少,进而刺激政策效力将大打折扣。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支配资金的增加会在多大程度上导致私人可用资金的减少,二是政府投资增加会在多大程度上导致私人信贷成本的提高。

  考虑一下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基建资金的情形。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意味着需要从市场上借钱,所发行的国债实际上要同企业债券和其他金融工具从市场争夺资金,一些来自私人部门的借贷者就会因政府发债而被“挤出”金融市场。同时,国债供给增加后,其价格会下降,因而利率将被抬升,这会增加私人部门借钱的成本,一些谨慎的借贷者也会被迫放弃投资。极端情况下,政府增加开支会导致私人支出的同幅度下降,因而对经济增长没有帮助。在经济紧缩期,市场上的闲置资金较多,利率通常也较低,挤出效应通常较小,但仍然不会为零。

  如果政府投资不能带动私人部门参与,刺激效果将很不理想。这可能已成为市场的现实担忧。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首席财务官季度调查显示,在中国受访者中,仅有8%的人认为政府的财政刺激方案将会提振经济,而有73%的受访者表示,该方案不过提供了缓冲作用。

  这告诉我们,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需要努力降低其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首先,这要求在经济紧缩期,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降低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是因为市场上可供借贷的资金增多了,同时利率也会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比如,政府发行国债后,市场利率有上升压力,央行为了保持目标利率稳定,会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国债,将利率维持在低水平,央行这样做的结果是,增加了货币供应,也增加了私人部门的资金来源。因而,尽管现在不少人认为,货币政策很快可能因接近零利率而掉进流动性陷阱,但上述分析表明,此时的货币政策还是为财政政策提供了必要支持。

  其次,要降低挤出效应,还需要在更大程度上放开政府主导的投资领域的门槛,鼓励私人部门参与其中。这样才不会因为政府支出的增加而限制了私人部门的活动空间。另外,在利率进入下降通道时,开展利率市场化会更容易加快推行,而利率市场化也会增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市场效率。

  相比投资,启动消费更加艰难。要想增加消费,就得增加家庭的真实收入,这无疑是个难题。

  凯恩斯主义倾向于认为,消费多少取决于家庭当期收入的高低,也就是说,如果政府能一次性提高家庭收入,那么消费也就会出现跳跃性增加。如果是这样的话,刺激消费看上去也并不是那么难。然而,消费其实相对稳定,难以刺激。经济学家发现,与当期收入相比,持久性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更重要因素。也就说,理性的家庭都有平滑其长期甚至一生中消费水平的倾向。这意味着,成功的刺激消费的政策,应该能够提升城乡居民的持久性收入。如果仅仅是一次性的收入增加,老百姓会想着分在各个时期消费,因而对当期的消费启动帮助不大。

  当前,建议发行消费券的议论越来越多。从现代消费理论来审视,发行消费券可能不是一个启动消费的好办法。最近,美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发行过消费券。

  消费券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但这不是我们启动消费的捷径。启动消费,需要政府出台持久的利好,如实行结构性减税,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

  看起来,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没有捷径可走,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时间。

  (傅勇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