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装备制造振兴规划将提升“中国造”核心竞争力

http://www.gkong.com 2009-02-09 11:23 来源:中国机械资料网

  编者语: “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将有力推动我国装备自主化,提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副总裁、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总裁郑建华说。

  国务院常务会议4日审议并原则通过的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被业界视为重大利好,它将刺激有“工作母机”之称的装备制造业加快自主创新,摆脱进口依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三大亮点”提振行业信心

  振兴规划强调了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要求依托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重点工程,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主化。

  国信证券机械行业资深分析师余爱斌表示,国家对于装备制造业的重视由来已久,本次规划是对2006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的强调和补充,并在此基础上呈现三大亮点:

  首先是强调依托重点工程来推进装备国产化。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对这一条可谓是期待已久,目前随着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推进,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开工,给重大技术设备需求带来了较大增量。

  其次是对基础零部件的重视明显增强。国金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董亚光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都是“强整机、弱部件”格局,如工程机械在整机方面国内企业已做到了世界领先,但在关键的零部件如发动机、液压件方面,还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如果国家能对某些重点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予以立项支持,相信促进作用会很明显”。

  第三是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重组。余爱斌表示,目前国外的装备巨头如GE、西门子都具备总承包、集成和研发制造等综合服务能力,但国内大多数装备企业还以制造加工甚至简单组装为主,整体竞争力不强。如果政府通过行政协调来推进行业联合重组,对龙头企业通过外延式收购来做大做强是极为有利的。

  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既立足于当前解困,更着眼于产业长远发展,提振了行业信心,也得到资本市场积极响应。2月5日,沪深两市机械板块涨势明显,尽管下午大盘震荡回落,汇通能源、北人股份等仍强势涨停,西北轴承涨幅超过5%。

  推动装备自主化摆脱进口依赖

  专家指出,装备自主化是这一规划最大的亮点。机械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堪称维系国计民生的“工作母机”,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制造业发达程度,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上唯一集盾构机研发、设计、制造和施工的复合型企业,其地铁盾构机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价格约为进口盾构机的2/3。公司董事长陈彬表示,到目前为止,除上海隧道股份能打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外,国内生产的盾构机均为美国罗宾斯、德国海瑞克、日本三菱等外商配套或合作制造。而合资企业生产盾构机的关键零部件都是进口的,不仅对国内上下游产业拉动力极小,而且,这些工程项目常因外方供货不及时、技术及服务“卡脖子”而受制于人,甚至不得不听任外方漫天要价。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一半以上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绝大部分市场被进口产品挤占,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每年的外贸逆差高达数百亿美元。

  陈彬认为,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企业是重大利好,中国重大装备制造行业有望在未来数年内打造出几个大集团,在关键领域实现国产化,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

  “振兴规划对我们是重大利好,预计公司的自航全旋转起重船、节能环保型场桥等产品会明显受益。”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管彤贤说。

  打破国产装备市场化瓶颈期待细则出台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副总裁郑建华说:“目前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难题,最主要的还不是科技攻关,而是市场培育。规划最令人鼓舞的一条,就在于提出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

  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近年来在电站设备自主创新领域攻坚克难,在核电常规岛等发电设备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初步具备应用基础,且价格大大低于国外同行。但国内用户仍然倾向于选择西门子等跨国公司产品,不愿意“吃螃蟹”的原因,除了对国产装备的偏见和不认可、不愿承担风险,国家缺少税收优惠、加速折旧等政策扶持,也是重要原因。

  专家表示,规划鼓励重点工程使用自主产品的重要性在于,一些国内企业已具备了生产和制造大型装备的能力,但还没有参与的机会,而很多项目主管方因看重国际巨头的实力,倾向选择国际产品。

  “从这点上来说,规划中提出的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国金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董亚光说,“虽然国产重大技术设备在某些领域和国外同行比还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并不是致命的。实施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起码为国产设备进入重大工程提供了参与机会,如此一来它们才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断进步,进入良性循环。”

  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总工程师袁建华表示,上海电气近年来在60万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核电汽轮机低压焊接转子等项目开发上投入了巨额资金,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最担心的就是有技术、无市场,规划提出对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企业给予风险补偿,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我们期待相关细则的出台。”

  经济聚焦:装备业 迎来三利好

  国务院常务会原则通过纺织业和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

  2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细则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

  “如果说2006年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吹响了全面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号角,那么,本次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可以说是我国装备业发展的又一助推器,它既立足于当前的解困,更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规划已经明确了方向性和政策性的调整方案,其中的‘三大亮点’给寒风中的装备业吹来暖风。”蔡惟慈说。

  依托重点工程

  推进重大装备自主化

  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指出,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这是规划中的最大亮点。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装备自主化不仅关系装备制造业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我国在发电设备、重型设备等领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低档数控机床、中低档大型工程机械等也已接近国际水平,但大型石化通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高档大型工程机械等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蔡惟慈说。

[page_break]

  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装备自主化的具体措施,如依托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变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重点工程,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主化;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等。

  近几年,虽然我国在推进装备自主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实力还比较弱,尤其在高精尖技术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在国内许多大型项目的设备招投标中,国产设备往往因得不到信任而无法中标。

  如果国产首台(套)设备总是得不到信任,那国内设备制造商就得不到实践的机会,也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为此,此次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

  剑指“短板”

  提高基础配套水平

  关键的基础零部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短板”。“本次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另一大亮点,就是明确提出要提高基础配套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蔡惟慈说。

  振兴规划对基础零部件从之前“发展主机带动零部件行业发展”转变为“坚持整机发展与基础配套水平提升相结合”,基础零部件首次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业内企业认为,做好基础零部件对推进装备自主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国虽然能生产许多大型设备,却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关键零部件的问题,一些重要轴承、液压元器件、高压容器等长期依赖进口,使企业很大一块利润流失。

  蔡惟慈建议,在国外零部件进口方面,对国内已经能够生产的零部件进口取消免税,对国内暂不能生产但主机有需求的仍进口免税。研发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对基础零部件技术研究给予减息贷款等经费支持或优惠政策,或由有关部门出面联合高校等科研力量,重点突破中高端液压元器件、轴承、发动机等研制难题;同时,政策引导、扶持,通过资产重组或并购组建数家大型基础零部件企业集团。

  调整结构

  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调整’是振兴的基础,也是振兴的保证。本次规划的第三个亮点就是既立足于当前的解困,更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它要求在促进结构调整中提升整个装备业的竞争力。”蔡惟慈说。

  据介绍,尽管我国装备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但产业积累的矛盾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也充分暴露,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企业集团大而不强等。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其中重大技术装备是最能体现一国装备制造业水准的部分。机械装备制造业对我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至关重要。

  “我国的装备制造企业总体来说,仍然是大而不强,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现在的经济形势也是装备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好时机。希望装备制造业尽快成长起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企业。”蔡惟慈说。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