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危机链条上的国家与人

http://www.gkong.com 2009-05-13 17:17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危机链条上的国家与人

  不喝星巴克,不穿阿玛尼,是否就可安度金融风暴?答案是不可能。危机乘着全球化浪潮迎面而来,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天下没有一桌盛宴,比财富泡沫更让埋单者刻骨铭心。

  几个月来,虽然各国频繁出台大手笔的刺激计划,但金融危机毫无缓和迹象,经济反而在衰退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金融界丑闻层出不穷,企业巨头纷纷告亏,实体经济形势恶化,人们生活质量降低,接连不断的坏消息似乎预示着一场更猛烈的“风暴”即将形成。

  如果你要寻找一个证据说明全球都在陷入这场混乱,只需看看各国的网站及报纸的头版新闻:那些报道一再提及危机、低迷、亏损、严峻等字眼,或是频繁地给“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人群提出一些“过冬”建议。

  尽管人们对目前的状况是否能被定性为“金融危机第二波”仍存争议,但相关的讨论却在日益升温。我们面临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平的还是弯的?第二波冲击真的来了吗?黎明之前的黑暗还会持续多久?我们依靠什么度过这危机时刻?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活理念和工作模式?

  在世界上不同的角落,有些金融危机的肇事者已失魂落魄,但还有一些依然挥霍着人们已经不多的信任;对于一些发达国家的财富人群而言,往日的繁华,仿佛一场梦幻;人们和往日一样为生计奔波,为未来焦灼,一些曾经视而不见的东西也重新为我们所珍视……在春寒料峭的早春时节,有一样东西如此美好,那就是——希望。

  华尔街上的“漂亮尸体”

  苏乔

  华尔街变得像电影《人鬼情未了》中一样,到处都是认为自己还活着的死人。

  电影《人鬼情未了》中,哈利•乔•奥斯蒙特扮演的小孩拥有特殊能力,可以看见死人灵魂。他被眼见的一切吓坏了,死去的人走在街上,工作,上学,玩耍,探望病人,无视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今天,当收看CNBC,阅读报纸,走过曼哈顿,数着投行总部外停泊的加长轿车时,我有着同样的感觉。像约翰•塞恩一样,还有许多人准备继续装作还活着,呼吸着,华尔街玩家,无视于他们已经成为一具衣着漂亮的尸体的事实。

  ——丹尼尔•格罗斯

  雷曼富尔德:转移财产,变卖名画

  提到这场金融风暴,就会提到2008年的9月15日,那天,雷曼破产了。

  20天后,雷曼董事长兼CEO富尔德首次公开亮相,“我对我做出的决策和我采取的行动负全部责任,但是从当时的情况看,这些决策是慎重和恰当的,”10月6日中午,富尔德用他一如既往的强硬语气辩解说。当时,他端坐国会山瑞本大楼听证室的正中央,独自抗击着众议院政府监督委员会十余名议员的攻击。

  “在我被葬身黄土之前,我会一直追问:为什么我们是唯一不被拯救的?”富尔德用强烈的口气向议员们表明,这个问题始终让他耿耿于怀。

  曾经带领雷曼兄弟历经多次经济和金融危机的“角斗士”富尔德这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家久负盛名的投行寿终正寝。从实习生到掌舵人,富尔德为雷曼工作了40年却无法拿到近3500万美元的退休金。

  雷曼兄弟破产后,高管纷纷变卖资产。雷曼前董事会主席乔伊•加利格里已经以3200万美元卖掉了在纽约的房子,佛蒙特州的房子则在挂牌出售中。据传,他把上班乘坐的直升机也卖了。富尔德到是没有变卖房产,他的办法是把财产从左手转移到右手。2004年3月,富尔德和妻子凯蒂在佛蒙特州以1375万美元购入一栋房产。当地房产评估办公室记录显示,富尔德在去年11月10日,把业权转让给凯蒂,当时它估值为1332万美元,凯蒂只付出了涉及交易的相关税项——约100美元便获得大宅的业权。

  而这栋大宅只是富尔德夫妇多处房产中的一处,在房地产价格低迷时,他们在多个城市购置房产。2007年,他们花了3500万美元在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买下一幢豪宅,带有一个相当大的收藏品陈列室和一个室内球馆。此外,他们在佛蒙特州、太阳谷、爱达荷州都有奢华房产。目前,富尔德的其他房产还没有拍卖的信息。富尔德眼下正忙着另一桩生意——和凯蒂一起拍卖珍藏的稀有名画。

  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后第4天,凯蒂•富尔德就委托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16幅战后名画,其中包括现代抽象表现派大师阿西尔•高尔基1946年的经典之作《研究痛苦Ⅰ》。

  事实上,凯蒂•富尔德以及她的丈夫一直是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理事会成员,两人早就是赫赫有名的收藏家。凯蒂虽然竭力否认拍卖画作与雷曼兄弟的破产有瓜葛。但时间如此巧合却不能不令人浮想联翩。艺术行家估算,凯蒂•富尔德出售的16幅画作的总估价在2000万美元左右。

  作为雷曼兄弟CEO,富尔德在2007年赚足了腰包。他的年薪约为3440万美元,他还在过去两年半时间内卖掉了价值2.47亿美元的股票。在雷曼倒台前一周,他手上只剩下不到50万美元的股票。而就在雷曼股价下跌近25%时,他曾经鼓励雷曼员工继续持有。

  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美国国会为了找出金融危机的根源举行了听证会。听证会的委员会主席维克斯曼指出,要想恢复美国经济的健康,必须采取两个步骤:首先,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其次,必须对金融市场进行真正的改革。听证会就雷曼兄弟公司高层的薪酬历史、管理行为和金融策略等问题,对富尔德展开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质询。

  一份2000年到2007年间富尔德的薪酬统计图表显示,8年来富尔德在雷曼兄弟通过薪水、股票分红、奖金等方式,总计获得了4.848亿美元的收入。维克斯曼首先对富尔德的高薪发难。“这差不多是5亿美元!富尔德先生,您的银行正走向倒闭,我们国家的经济在危机之中,而您却拿到了这么多钱,这让老百姓如何接受呢?我只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这公平吗?”而富尔德的辩解显得很苍白。

  宣布破产后的次日,富尔德在致公司员工的内部信函中写道:“过去几日,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大家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对此我感到很难过。”此外,他还说自己每天晚上都被一个问题折磨:如果作出不同决定,是否可以避免雷曼兄弟垮掉,这将是伴随我余生的苦恼。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残酷。那幅拍卖中的《研究痛苦Ⅰ》是否正是富尔德夫妇的心情写照?

  美林约翰•塞恩:被美国银行逐出

  1月22日,美国银行老板刘易斯与被收购的美林公司的CEO塞恩在曼哈顿国际金融中心33楼塞恩的办公室“摊牌”。虽然未知两人谈话内容,但话不投机半句多,双方仅交谈了15分钟,上午11点30分塞恩发现大势已去,同意请辞。

  从辞职声明中斩钉截铁的“辞职决定实时生效”来看,刘易斯显然早有把塞恩“逐出家门”之意。塞恩也非毫无准备,一名知情人士说﹕“若塞恩当时不辞职,刘易斯肯定不会离开(其办公室)的。”

  而塞恩的这间“办公室”实在不同寻常,据香港《明报》报道,在被炒的同一天,塞恩被揭出就在去年美林困难重重之际,仍斥资近122万美元装修自己的豪华办公室,单是购买一个小垃圾桶,便花了上千美元。他花了80万美元聘请加州著名室内设计师史密斯——后者的最新工作是为奥巴马装修白宫(收费仅10万美元)。业界人士批评,塞恩有丰厚报酬,若他真想享受,大可自己掏钱,“在美林水深火热之际,用公司的钱作奢华装修,无疑是发出错误信息”。

  下面是一张塞恩豪华办公室的部分用品清单(单位:美元):

  波斯地毯(8.7万)、貂皮客椅(8.7万)、19世纪书橱(6.8万)、6张古董椅(3.7万)、有脚五斗柜(3.5万)、玻里尼西亚手制沙发(2.8万)、埃及丝绸门窗帘(2.8万)、乔治四世椅子(1.8万)、宴会厅吊灯(1.3万)、罗马式遮阳窗帘(1.1万)、40码织锦墙板(5000)、墙上烛台(2700)、羊皮纸垃圾桶(1400)。

  塞恩被无情逐出美国银行,因为他违背了华尔街上的一系列潜规则:比如,永远不要有一间比你的老板还要豪华的办公室;也不要给你的老板一个震惊——塞恩给刘易斯的震惊是,今年1月1日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而就在1月初的时候它宣布第四季度亏损153.1亿美元。对此,塞恩的说法和美国银行的表述截然不同。美国银行表示,塞恩一直没有将美林不断扩大的亏损告知美国银行。无论如何,美林的继续亏损对美国银行造成了威胁,因此1月初它又得到了20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资金,以及美联储关于最高达1180亿美元其他资产的保证承诺。

  而此时,塞恩仍然像个宇宙大帝一样,坐喷气机去科罗拉多的韦尔渡了几个星期假,在那里展示他的滑雪才能,并准备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以及奖励高管们数十亿美元的奖金。发放年终奖的决定是2008年12月29日做出的,金额高达30至40亿美元,时间比往常至少提早了一个月,而此时距离美国银行完成对美林的收购只有三天时间。如果不是迫于公众的愤怒,塞恩一度还想索要1000万美元的个人奖金,奖励自己把美林卖了个好价钱。

  的确,就在2008年9月,塞恩还被视为“英雄”。当时,塞恩在雷曼兄弟公司走向破产的同一个周末火速将美林证券以70%的溢价出售给美国银行,使美林避免了重蹈雷曼覆辙的命运。

  如今,53岁的塞恩离开了豪华办公室,加入了3.5万名被裁掉的前美林员工队伍,刘易斯则要独自处理美林留下的“烂摊子”。股东正质疑他为何没有在收购完成前弄清美林的问题。

  瓦格纳的汽车与花旗的飞机

  2008年12月3日,通用汽车的掌门人瓦格纳驾驶着一辆雪佛兰混合动力车行驶在前往华盛顿的路上。他无心欣赏路旁的风景,因为两周前国会议员的尖利讽刺让他至今难忘。

  在国会关于给予汽车企业救助的讨论会上,他和福特、克莱斯勒的CEO一起沉默着面对议员们的质问。一位议员高声问道:“你们中间谁是乘坐民航客机来这里的?”没有人回答。这位议员接着发问:“你们中间哪一位准备坐民航班机返回底特律?”还是没有人回答。愤怒的议员对书记员喊道:“记下来,没有人。”

  如今面对危机,瓦格纳不得不放下身段。年薪1440万美元的他主动降薪,加入“年薪1美元CEO”行列。他还驾车前往底特律,极尽能事游说各方。在这份“谦卑”背后,瓦格纳向政府抛出的两份“昂贵”计划:要么政府承诺追加数十亿美元援助资金,要么申请破产保护,由政府承担高达470亿美元的退休医疗金“包袱”。

  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的第二天恰好是汽车巨头通用(GM)的“百岁生日”。2008年9月16日,当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在通用汽车总部底特律文艺复兴中心启动其全球庆典仪式的时候,这家拥有近30万名员工、在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汽车制造业务、年产汽车900万辆、年销售额1900亿美元的美国第三大企业正陷入亏损的泥潭。

  据报道,通用汽车在过去的18个月里亏损了575亿美元,仅去年第二季度就损失了155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总销量比2007年下降16.3%。毫无疑问,百年庆典上的瓦格纳,一边与员工们齐声同唱生日歌,一边还在思考着解困之法。

  瓦格纳已经开上了汽车,但是就在底特律巨头坐着私人飞机要救济的丑闻惹起众怒之后,1月26日,已由全美最大的私有金融机构转变成一个依赖于纳税人资金的蹒跚巨头的花旗集团,准备敲定一项购买一架5000万美元飞机的交易。

  就在10天前,花旗首席执行官维克拉姆•潘迪特和他的全明星董事会宣布了花旗的重组计划。花旗的董事个个都是受人推崇的大人物。这里面有美国铝业、陶氏化学和施乐公司的现任董事长,有时代华纳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雪佛龙公司的前董事长,有美国第70任财长,还有洛克菲勒基金会及福特基金会的前任及现任总裁。

  这样的超级董事会你能信任吗,拿着纳税人的450亿美元注资,买5000万的飞机?

  房利美、房地美:黯然离场的马德和塞伦

  谈到发轫于次贷危机的这场全球经济衰退,就不得不提及美国的两大抵押贷款商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房贷公司共持有或担保抵押贷款额占全美住房贷款的将近一半,2007年以来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让两房蒙受巨额损失。

  今年50岁的丹尼尔•马德2000年加入房利美,出任首席运营官。2004年底,由于前任富兰克林•雷恩斯因会计丑闻而辞职,马德接手总裁和首席执行官职位。2006年以来,美房市明显降温,加之其他银行和对冲基金业务竞争,房利美利润增长明显放缓。眼看奖金泡汤的马德盯上高度风险的贷款新产品和次级贷款市场。

  房地美CEO理查德•塞伦也不甘落后。两房一起出手,仅2006年上半年就吃进次级贷款市场创纪录的2728亿美元中的25%份额。两房高管明知市场风险越来越大,仍然为了提高个人收益而激进扩张业务,如今却让广大纳税人来为自己的巨额赌注买单。

  现阶段,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已经辞退了马德和塞伦。两房的高管以及董事会成员纷纷离职。但高管高薪仍然是美国民众的众矢之的。据统计,“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首席执行官2007年收入总计约3000万美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公司同期因次贷危机遭受的损失数以十亿美元计。

  2007年,马德的总收入达到1160万美元。而塞伦的包括年薪、股票以及奖金等在内的总收入竟达到1830万美元,同比增长24%。此外,房地美还为塞伦提供其他形式的“补偿”措施,包括为其配备专车及司机、一套住宅安保系统、为其妻子报销旅行开支等。更让人惊奇的是,公司还为塞伦报销10万美元律师费,而塞伦将其用来雇用律师与公司谈判薪酬问题。对此,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指责道:“我们创造了最糟糕的公费资本主义。个人获得利益,而公众遭受损失。”

  用诗歌拯救硅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6日17:03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记者/谢黎

  在经济危机浪潮一波波袭来的时候,人们找寻着诺亚方舟,或许诗歌可以抚慰那些苦闷的心灵?

  诗人招聘令

  作为对抗金融危机的一个举措,美国“硅谷艺术委员会”不久前做出一个非常决定:招聘一名桂冠诗人。他们在“招聘令”中称:“灾难中,人们应该提高诗歌意识,以理解欢乐的意义。”为了增强诱惑力,“招聘令”甚至写道:“一旦获选,诗人将获得两年荣誉身份。而在今天这种情况下,它比大部分职业都要安全。”当地媒体也认为,在硅谷这个高科技比俳句著名的地方,提升诗歌的地位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委员会对这名桂冠诗人所设的门槛并不低,除了必须已出版诗歌作品外,还须在圣克拉拉县(硅谷所在地)居住5年以上。一旦获选,诗人将可领取4000美元的津贴,并承担相应的职责,如开展项目推广诗歌等。截至目前,桂冠诗人还在招聘中。

  艺术委员会的执行董事布鲁斯•戴维斯称自己清楚地意识到会有人怀疑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花钱在诗歌上有没有实际意义。“人们问我‘你怎么会在这种时候做这样的事情’,我说为什么不能。现在正是要颂扬生命和创造力的时候。”事实上,戴维斯把艺术视为人们在艰难时期寻求安慰的路径,他相信诗歌的力量能丰富人们的体验。

  而诗歌真的能给硅谷带来快乐吗?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形而上的言辞可以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就如刚刚远去的奥巴马就职演说曾给美国人带来的希望。

  硅谷生活压力重重

  即便诗歌的力量多少可以得到体现,但人们还是可以预见,硅谷有史以来的第一位“桂冠诗人”将面临怎样的压力:

  一篇题为《挣扎在硅谷》的新闻报道指出,如果要在圣克拉拉生存自给自足,年薪标准应为5.1万美元左右。诗人4000美元的微薄津贴,无疑要让他在追求艺术的同时,想办法为自己解决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近几个月来,英特尔、微软、谷歌、亚马逊、思科等巨头纷纷加入裁员行列。更糟的是,这似乎仅仅是个开始。白领们不得不开始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并且时刻担心下一个被裁的是自己。不仅如此,以往少有的“Salary Freeze(薪金冻结)”现象也构成了硅谷人生活的一部分。

  美国《侨报》的文章称,以往硅谷的精英碰面都习惯用“你在哪儿高就”的问候语,无不气宇轩昂;现在见面时,则大多小心翼翼地试探道:“公司状况还好吧?”

  事实上,大家的感觉都不太好。据美国《明报》报道,在硅谷边缘的美国圣马迪奥市中心,有一间由三代华人经营的“胜利”洗衣店。店铺屹立过百年,经过多次经济衰退及萧条,并度过了两次世界大战。而这一次,经济萧条对洗衣店的打击很大,经营直接受到硅谷裁员潮的影响。由于附近硅谷许多公司倒闭,洗衣店承办的商业洗衣服务也减少了。如今胜利洗衣店安排员工每个星期四额外休息一天以节省薪酬开支,这种安排几十年来还是第一次。此外,洗衣店还通过要求员工额外休假、减少送货及依靠熟客支持等方法度过难关。店主余植庭称,希望今次经济衰退可以安然度过,把家族生意继续承传下去。

  恐慌取代了创业家精神

  在硅谷,通常情况下最优秀的年轻公司都会得到市场的嘉奖,只有那些不切实际的公司才会被淘汰。但是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正如罗格斯大学教授理查德•玛所说的“即使是最适应市场的(公司)也无法生存下去”。

  《华尔街日报》网站日前撰文称,经济的急速下滑给硅谷创业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很多企业由于无法维持生计,纷纷选择关门大吉或贱价出售,这不仅导致投资者亏本,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创新。

  Fuzz Artists Inc是一家从事在线音乐业务的创业公司,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安田不久前关闭了公司网站,原因是无法吸引到足够的流量来建立可行的商业模式。此外,安田还计划将公司员工总数从12人削减至4人。安田手中还有一部分从投资者那里融得的资金,他准备用这部分钱跟剩余员工一同维持Blip.fm(这一平台帮助用户分享与音乐有关的短信)。36岁的安田说:“这太残忍了。如果不是市场出了问题,我本应融得更多的资金并进行更多的尝试。”

  日前更有波士顿的投资者在造访硅谷后,用“诡异”这个词来形容他的感受:“我们波士顿人习惯以怀疑、悲观的眼光看待世局,因此来到充满阳光科技人的硅谷,总会有呼吸到新鲜空气的感觉。但现在,惊慌似乎取代了创业家精神。”

  3月1日,北京的空气里有了些春的暖意,在一间香味氤氲的咖啡馆里,《环球》杂志记者见到了储凌川。这个斯文而有礼的女子显然状态不错,一见面,几乎没有经过多少寒暄就开始说起了她的故事。

  “我离开了房利美”

  口述:储凌川采写:《环球》杂志记者/谢黎

  2008年底,我离开了房利美,回到了中国。虽然我依旧很喜欢我的工作,但我意识到,我该离开了。我不能跟着公司这艘船一起沉下去,要早做打算。一旦市场真正不可逆转地下行,就没有什么公司会招人了,而且街上会呼啦啦地都是被裁掉的人。我想是考虑回国的时候了。

  早在2008年4月,我在分析市场时,就有种很不好的感觉。果然,很快地,公司开始缩减福利,把员工的养老计划整个取消了。

  房利美的工作人员分为两类,一种是正式雇员,享受公司的福利及保险,另一种是合同工,根据项目的需要而签一些人,什么时候项目结束,他们就离开。到2008年的时候,公司开始不再聘用任何合同工,像我这样的正式雇员不得不一个人做原来六七个人的工作,加班的时候也开始变多,我无法很好地照顾我的家庭,很多同事也一样。环境变得恶劣起来,大家都人心惶惶。虽然我是公司核心部门的人员,并没有被裁员的风险,但却觉得一点前途都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方向感。

  很多人都一厢情愿地觉得熬过一年就会好的,或者是奥巴马当选后会好的,但我却不太看好。美国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并不是高喊“change”这个词就可以改变的。

  从繁荣到泡沫破裂

  我在房利美工作了近5年,职业是高级分析师,分析固定收益资产的价值和投资组合。

  房利美是个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公司,资产规模庞大,有8000多亿美元,负债则是7000多亿美元。在美国,它是个相当好的企业,员工的工作强度适当,并且拥有高水平的福利待遇。进了这家公司的人,多半都打算一直在那工作到退休,有很稳定的心态。我当时也是如此,为能进这家公司而感到自豪。

  从2004年美国房地产开始繁荣到2008年泡沫完全破裂,我在这家公司里,经历了整个过程。

  “9•11”以后美国一直持续实行低利率的政策刺激经济,借贷变得非常容易,而那几年大家都觉得美国的房价比较低,这两个因素叠加产生了一个副作用:实体经济没有刺激上来,房地产市场却被抬起来了。

  各个金融机构把许多按揭债务集成在一起打包,在基本产品之上创造出很多一层套一层的产品,再把它们卖给投资人。每个公司都会做金融模型,但再好的模型也不可能把现实的情况都考虑进去。做模型的人往往是一些数学和物理博士,并不太懂金融。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金融机构开始做一些高风险、复杂化的产品,甚至是信誉不太好的产品。

  当时的美国资本市场上充斥着这些产品,大家的资金都买了这些产品,让它的价格变得很高,而现在,谁手中还持有这些产品,就只能看着它的价值变成原来的20%~30%,甚至是一文不值。

  那些复杂的金融产品的最底层是买房者签署的贷款合同,而当出现付不起房贷的情况时,根本没有人能搞清里面的法律关系。于是出现了很搞笑的例子:在美国,有一个买房的人还不起贷款了,银行要收回他的房子,这个买房者就雇了很好的律师去打官司,说银行没权利收回他的房子,银行只是做了一个服务者,把他的贷款卖给了投资者,只有最终拥有他房产的投资者才能起诉他。法官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能起诉买房者的人,最后不了了之。

  从布什上台苗头就出现了

  许多人对房利美、房地美与华尔街投行的关系并不清楚,把它们划在同一类,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可以说,他们之间斗得很厉害。

  房利美只有3%的资金是自有资金,97%都是通过发行它的债券而获得的,其中有不到1/3是来自亚洲的投资者,还有2/3强是来自其国内的投资者。它的债券信用评级很高,仅弱于美国国债。他们用融来的钱到市场上买一些长期的房贷。一开始,房利美并不做次级债,而是做信用评级良好的、固定利率的房贷。

  房利美是大萧条后由美国政府创立的,它做房贷业务已经做了70多年了。这并不是高风险的行业,受政府很多的管制。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想增加一下竞争以便消费者受益,因此创建了房地美。

  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一出来的时候,就有点苗头,觉得不太利于“两房”的发展。共和党的布什执政后,“两房”在国会和议会中的话语能力就弱了。从那时起,公司说“我们是最好的”这样的声音也变少了。

  “9•11”后的美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房地产市场日渐繁荣,所有的美国投行都想在这块饼上分一块,希望美国政府把“两房”限制住。因为“两房”之前在房贷领域几乎是寡头垄断的,有这“两房”在的话,投行们不可能占到很大的市场份额。而每个公司都会有专门做政府关系的人,以便得到一些对自己比较有利的政策。于是,华尔街支持的布什政府就说“两房”太大了,要限制资产规模。

  而在那之前,就有监管部门说房利美的账目不规范,要重做。而这个工作一做就是好几年,这期间,公司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业务开展。后来证明了这是因祸得福,因为账上买的具有高风险性的产品不多。等到2007年,我们的账目做完重回市场的时候,发现份额已经被华尔街的对手们挤得剩不了多少了。于是,公司开始买一些高风险的产品,而这部分资产后来给公司带了挺大的损失。

  在华尔街的投行们把产品越做越复杂,越做越高风险的情况下,房利美为什么必须得跟进?因为它是一个上市公司,大家都在做这个,虽然风险很大,但收益也大,如果你不做,就没有业绩、没有份额,无法跟股东交代。在市场一哄而上的时候,一个公司只能跟着走。倒的时候,也只能大家一起倒。

  草木皆兵的市场

  2007年底爆发次贷危机后,公司开始走下坡路。最初,我们有种“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心态,并不觉得很紧张。次贷危及整个房地产市场是有个过程的。从发现买房者还不起贷款,再经过一些程序,到最后收回房子,其间有几个月的时间,而还不起贷款的现象也是陆陆续续发生的,因此过了近半年,情况才开始逐渐变坏。

  到了2008年3月份,贝尔斯登濒临破产时,金融行业就草木皆兵了。房利美公司内部流言漫天飞,包括“被国有化”也是当时传闻中的一种,没有人知道这一年能不能平稳过渡。但是后来随着美国政府协助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后,投资者信心又恢复了一些,大家觉得不管怎么样,政府会托底的。

  2008年5月,监管机构要求资本充足率不足的房利美补充资本金,房利美快速执行了。但到了6月份,公司还是发现资不抵债,情势越来越紧张。到7月份的时候,开始有人做空房利美的股票,在媒体上公开说“两房”不行了,结果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房利美的股票开始大跌。当时股价的波动非常吓人,我们部门的头儿——一个在华尔街打拼过多年的人也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美国政府也开始担心了,就出面发了一个禁令不让买空,但期限仅是一个月。于是在8月,公司的股价平稳了一阵。

  事实上,唱空房利美的人一方面拼命在买房利美的债券,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公司的窘境,他们的目的是想让美国政府把房利美收为国有。这个目的最后达到了,9月份房利美被收归国有,公司的债券变成了政府信誉的债券,价值一下就上去了。

  那以后,我回到中国找到了新的工作。最近我的同事告诉我,第二波的冲击开始了。相比别的公司,房利美的状况算好的,被政府接管后,裁员基本在10%左右。不仅如此,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影响到美国的实体经济。我的一个朋友在一家很有名的电信公司工作,他们公司的行动还算是快的,从危机一开始就意识到以后很可能得不到新的贷款去偿还快要到期的债务。因此他们消减开支,并开始大规模裁员,一个2000人的金融支持部门说没有就没有了,而这样的部门是一个接一个地走。公司在办公室只提供一种茶,只提供最简单的咖啡,所有原来在外面举行的会议都改成电话会议,这样精打细算终于还上了到期的债务,维持了公司的正常运营。很多公司都是这样的情况。

  英国人的危机心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6日17:03  《环球》杂志

  员韫(伦敦)

  传统的英国家庭往往是从阅读早餐桌上的报纸开始新的一天的。然而由于目前经济的惨淡,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舒心的早餐了——每天翻开报纸,映入眼帘的不是某个产业巨头开始裁员减薪,就是某家老牌企业宣布倒闭的新闻,或是投资失败、房价缩水、英镑汇率下跌等一连串坏消息。

  白领、警察都失业

  去年夏天刚刚从英国排名前三的经济管理硕士(MBA)课程毕业的L小姐告诉记者:“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形势要差很多。”很多金融类企业经历了资产减值和裁员风波,所以留给应聘人的机会就更少了。

  L小姐所在专业往年的应届就业率在90%以上,然而今年毕业即失业的人并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下,就业者只有表现出积极性和灵活度,才能有所回报。L小姐说:“许多同学考虑放弃英国、美国,转往新兴市场国家寻找工作,或者回到自己的祖国。亚洲的新加坡、中国香港非常国际化,薪水一般也是国际通行标准,所以都是很好的选择。还有人考虑去澳洲、印度或者中国内地。”L小姐也会常和同学们聊到未来的经济前景,大家对于前景都不乐观,有人认为2010年经济形势可能好转,但是全球范围来看,变数还很多。

  自信贷危机以来,金融、管理类从业人员就首当其冲成为经济低迷的第一轮牺牲品,一些高档写字楼里曾经的白领、金领,不得已成为“失业救济金”的领取者。而对于许多正踌躇满志准备加入就业大军的高校毕业生来说,今年的年景显然也让人有“生不逢时”之感。

  如今,不仅是在金融领域,裁员失业风潮已经刮到了各行各业,汽车、百货、媒体、电子、航空等无一幸免。2月中旬出炉的英国2008年第四季度失业数据显示,英国失业人口已经达到197万人,是工党1997年执政以来的最高水平。而英国《金融时报》更援引经济学家观点指出,在英国经济复原之前,失业总人口将突破300万人。

  失业率飙升可能诱发英国社会矛盾激化,有观察家担心,新失业人群会走上街头加入示威抗议的队伍,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4月,G20峰会将在伦敦召开,紧接着又会迎来北约组织成立60周年,在这些引人注目的场合,不满情绪随时可能促发示威甚至骚乱。更糟糕的是,由于经济不景气,英国警察系统也开始裁员行动,在人心涣散的时刻,警力空虚可能使混乱局面雪上加霜。

  还是不能存钱

  华人F先生在英工作3年有余,在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旗下Natwest银行略有存款过万镑,储放在免税个人储蓄账户下。利率在去年下调前曾接近6%的水平,而如今只有0.5%。“通货膨胀还不止这个数呢,这不是眼见着钱贬值吗,”F先生感叹说,“都说次贷危机以后,西方人开始检讨以前的过度消费习惯了,可是这样的利息水平,真难让人决定把钱留在银行里。”

  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在3月5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1%下调至0.5%,这已经是央行连续第六个月做出降息决定,也创下央行1694年成立以来的历史最低纪录。消息传来,英国家庭各自重新打起算盘,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

  利率下调,把钱存在银行里的储户首当其冲受到损失。由于央行基准利率下调,那些“决不把蛋砸在手里”的银行自然也相应下调商业存储利率,想靠利息“保值”的储户真是有苦说不出。另一边,也有人为利息下调而感到些许安慰。对于那些以浮动利率从银行借贷房款的普通家庭来说,近半年的利率下降将使他们的月还款额减少数百镑,这对于感受到经济危机压力的家庭来说,显然是一笔不小的补偿。

  不过,英格兰银行连续半年一再降息的举动也表明,利率下调并没有挽回市场颓势,如今基准利率接近零水平,也预示着央行靠降息救市的行动空间所剩无几。英国财政大臣达林日前就公开表示,英央行本月可能开启“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注入资金。由于“量化宽松”等同于扩大市场中货币绝对流通量,因此又被俗称为“印钞票”。虽然银行界及专业人士对于“量化宽松”政策各有解读,但是对于普通英国人来说,最关注的还是此举究竟将重振经济,还是会导致通货膨胀重演。毕竟,在英国经济停滞甚至收缩的情形下,再迎来通胀局面,将会引致不可想象的经济灾难。

  楼市:买涨不买跌

  有购房打算却又犹豫不决的W先生夫妇,代表了英国购房者的普遍心态。W先生对记者说:“像买股票一样,买家都是买涨不买跌。万一买了房子,价格却仍然跌下去怎么办呢,我们可不想做负资产者。”而会计专业的W太太则有另一番担心:“现在利率低,买下房子还贷不觉得压力大,可是利率不会一致维持这么低的水平,以后要是利率升上去了,我们不会也成‘次贷人群’了吧?”

  根据英国最大的房屋贷款银行——苏格兰哈利法克斯银行近日公布的英国房屋价格报告,英国平均房价在过去一年里下跌了17.8%,英国《每日邮报》的文章评论说,现在买房将会比过去6年里的任何时候都要划算,并且认为现在是那些初次购房者一圆梦想的大好时机。

  但正是因为有像W先生夫妇这样的诸多顾虑,英国房屋中介普遍表示,虽然看房问房的人不少,可是成交得却不多,买家和卖家的价格预期有差异,双方都在等待市场走势向自己这方倾斜。即便英格兰银行多次大幅降息,英国住房贷款借贷量仍然屡创历史新低;贷款供应不足又造成房屋市场的持续低迷。

  英国房市的低迷状态暂时还难以看到回暖迹象,而大萧条时期一则广为人知的黑色幽默,如今被改写成了英国房市的写照——

  银行的人来到小约翰的家,将他们的房子收回,小约翰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不能继续住在家里了?”

  妈妈回答:“因为爸爸失业了,没有钱还贷款了。”

  “那爸爸为什么会失业?”

  “因为爸爸上班的房屋中介积压太多空房子,卖不出去了。”

  罗马尼亚人:幸存的就是胜利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6日17:03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驻布加勒斯特记者/林惠芬

  源于美国的金融风暴刮到欧洲大陆,刮倒了成千上万的罗马尼亚人。不知多少人的平静生活被猛然打乱,不知多少人的致富梦戛然而止……不过,随着危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越是艰难的时刻,越要坚强,必须度过难关,幸存的就是胜利者。

  “危机让我们家的日子天上地下”

  对于家住罗马尼亚东部巴克乌的罗迪卡来说,危机临头应该是去年10月:去西班牙打工的丈夫和弟弟回国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到了12月,情况愈发糟糕,全家从此告别了小康日子。

  35岁的罗迪卡有一个可爱的小儿子。丈夫瓦利在去西班牙之前曾开了一家小建筑公司。罗迪卡生完孩子后就没再工作,虽然不算大款,但丈夫的收入足以让她定期去做美容、选购时尚服饰,儿子也是要啥有啥,穿着吃喝比周围其他孩子明显优越。

  金融危机使罗迪卡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瓦利回国后想重新启动公司业务,不料银行从10月份起停止放贷,国内的建筑业也是萧条一片。“去年最后两个月,我们一直靠积蓄打发日子。”

  眼看着丈夫找不到活儿,罗迪卡为了补贴家用,也不停地出去找工作,但没有成功。没有银子进账,就只能节省开支了。去年每个月200多欧元的支出对他们来说不足挂齿,但现在这笔开支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罗迪卡不好意思地说:“我已经两个月没交水电气费了。有什么办法呢?手头的钱必须先填饱肚子。”

  她说,以前购物从来不看价钱,喜欢的东西毫不犹豫,每个礼拜至少在超市花掉近120欧元。而现在这些钱是全家一个月的开支。除了基本的食品外,罗迪卡砍掉了所有非必需开支:咖啡、饮料、巧克力,衣服鞋子更不在家庭开支之列。“吃的主要以面包、土豆和包菜为主,因为这些东西还算便宜”。现在,她买菜都到农贸市场,连儿子喝的牛奶都到奶农家里去买了。全家人想尽一切办法节约开支,整整两个月,一家子没下过饭馆、没去过超市。

  尽管日子过得很拮据,罗迪卡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金融危机让我们家的日子从天上到地下,但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这两天瓦利忙着谈一笔生意,成交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成功,公司未来几个月就有活干了。”

  “辛苦一辈子,突然间变得一无所有”

  37岁的拉卢卡曾是罗马尼亚首都一家地产中介公司的业务骨干,在那里供职多年。去年10月份的一天,老板把她叫到办公室,垂头丧气地对她说,“公司业务完蛋了,得关门了”。拉卢卡离开公司时还坚信,她很快就会回来上班的。

  其实早在去年8月,拉卢卡就明显感到客户越来越少。一些公司那时就刮起了裁员风。罗马尼亚从去年下半年起房地产市场进入衰退,而金融危机爆发后则愈演愈烈。据报道,布加勒斯特房价下降30%,地价下降了30%-50%。

  从前,天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现在,突然赋闲在家,无所事事,拉卢卡感到很不适应,“突然失去一份曾经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没有人会无动于衷,心里总是空荡荡的。失业对于我这样一个家有高中生的单身母亲来说就更难了。”

  毕业于经济专业的拉卢卡没有料到会落得今天这样窘迫的境地。尽管满脑子的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理论,然而,在真真切切的危机面前,拉卢卡束手无策。在美好的期待迟迟没有出现后,拉卢卡1月份不得不去失业登记处登记,“前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噩梦会很快会过去,我会很快找到新的工作。然而,眼下找一份工作谈何容易。”

  坐吃山空,等待领取救济金过日子不符合拉卢卡的性格。过几天她要去参加一个再就业培训,为自己早点找到工作做多种准备。拉卢卡说,越是艰难的时刻,越要坚强:必须度过难关,幸存者就是胜利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要知道有人比我还要困难”。

  不过,拉卢卡的老板做不到那么坚强。拉卢卡前两天去医院探望老板,“我看他快坚持不住了,情绪十分低落”。由于没有生意,欠了一屁股债,老板不得不把汽车、设备等租赁的财产统统退还,最糟糕的是当初为了借贷,他把房子都抵押出去了,“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突然间变成一无所有”。

  “该出手时就出手”

  去年8月份后,特讷塞斯库经营的房地产公司没有做成一笔交易,连公司房租也没挣出来。为此,他不得不关闭经营了4年多的公司,最近还割肉卖掉了布加勒斯特近郊一栋小别墅。去年夏天,有人愿意出17万欧元收购这栋建筑面积135平米附带800平米院子的别墅,而现在他9万就把它出手了,连成本都不够。“心疼是心疼,但该出手时就得出手,否则价格会跌得更低,”特讷塞斯库无可奈何地说。

  其实,特讷塞斯库也是不经意间进入地产业的。2004年,原本是工程师的他只是想在布加勒斯特近郊买一块地盖房子。然而,地主坚持他必须把整块地一起买下。由于价格非常合适,这块上万平米的土地生意就这样成交了。自己盖一所房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地,特讷塞斯库便把这块地又分割成数块,转售给别人。不经意间,他的第一桶金就这样轻轻松松挖到了。后来,从他手里买地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托他找地的人也很多。于是,他的房地产公司第二年就诞生了。“不过,公司开业时我就发誓,如果哪天沦落到必须从自己家里取钱的时候,我就关门歇业”。

  2007年是公司生意最兴旺的一年,还加了一个合伙人,交易量比上一年翻番,不过纯利润并不高,因为买了4辆汽车,又买了一大块地,而此时的地价比2004年翻了好几番。

  特讷塞斯库说,从去年3月份开始,生意越来越少,到8月份就没有生意了。他的合伙人还想试一试运气,但没有成功。现在,特讷塞斯库还剩有一栋别墅和几块地。不过,他正在寻找买家准备出手。如果成交,除了把一部分钱存银行外,他想尝试其他生意。

  不管怎样,特讷塞斯库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他并不为自己经历这场危机感到沮丧:“因为我还活着,而且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场金融危机让他刻骨铭心,更让他懂得:做生意必须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必须在价格看涨时卖出,哪怕还有继续上涨的空间;不能把资金都吊死在一棵树上。

  特讷塞斯库说,根据他的判断,像2007年那样的旺市至少需要几年才能再现,房地产业只有在银行下调贷款利率后才可能复苏。他说,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但人们贪婪的毛病还会复发。“危机结束后,人们很快就会好了伤疤忘了疼,会为了房子不惜一切代价。不过,人们应该知道的是,当房地产市场再次火爆时,也就是危机潜伏的开始。”

  俄罗斯人危机中的幸福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6日17:03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驻莫斯科记者/何毅

  27岁的安娜是典型的俄罗斯美女,一头金色卷发衬托出白皙精致的脸庞,婀娜高挑的她完全看不出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作为一名全职家庭主妇,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是安娜生活中的“首要任务”,而自从金融危机以来,这项任务开始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

  “现在什么都涨价,”安娜站在超市货架旁向记者抱怨,“东西品种也少了些,平时给孩子买的生态奶可能是因为价格贵、保质期短,小区附近的食品店都不进货了,总得开车去大超市才能买到。”65卢布一棵生菜、60卢布一斤西红柿、30卢布一根黄瓜(1美元约合35.5卢布)……面对昂贵的新鲜蔬菜,安娜显然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忍痛”买了些,然后无奈地转头对记者说道:“何,我真怀念在北京留学时随便吃水果蔬菜的痛快日子!”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油价下挫的影响,俄罗斯卢布汇率从去年底开始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贬值了近35%,而食品等基本生活消费品的价格却涨了三分之一,水、电和物业管理费这些家庭日常费用也相应提价,像安娜这样的俄罗斯普通百姓近来明显感到自己的钱袋子紧了不少。然而,与199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俄、卢布骤贬70%、银行倒闭了差不多一半的情况相比,大部分的俄罗斯老百姓目前还没有感受到这次金融危机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太大冲击。

  经济不景气提升家庭观念

  安娜指着自己的丈夫萨沙笑着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对我们家反倒有些积极作用呢!”她表示,像大部分俄罗斯年轻人一样,萨沙在花钱方面一向很大方,尤其看到喜欢的衣服从来不考虑价钱,“他总说赚钱是为了享受当下,以前他就是个月光族,现在金融危机了,他可算认识到钱的重要性了,现在都知道记账了呢”!

  安娜说,俄罗斯男人有些大男子主义,以前萨沙下班后总会约上几个朋友去酒吧喝酒聊天到深夜,而现在不但能按时回家,看到自己带孩子很辛苦,还自觉帮忙做些家务。上个月萨沙主动提出要建立一个家庭基金,每个月存一笔定额,以备日后有紧急开支。

  安娜3年前从莫斯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嫁给了萨沙,小两口在父母的帮助下,在莫斯科市贷款买了一套70平米的小公寓。由于萨沙在外企的工作薪酬颇丰,两年前他们的儿子瓦尼亚诞生后,安娜就辞职在家照顾孩子。“像我这样按部就班结婚生子的俄罗斯年轻人现在越来越少了,大概我是受了东方婚姻观的影响吧。”

  尽管传统的俄罗斯人家庭观念很浓,但近年来俄罗斯人口一直呈现缩减趋势,离婚率高居不下,“剩男剩女”成了流行趋势,以至于俄罗斯的社会学家2008年提出要设立“婚姻美满和家庭幸福日”,以倡导家庭价值观、减少离婚和家庭暴力。然而,全俄民意研究中心日前对1600人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达90%的俄罗斯人认为,家庭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正是经济的不景气使他们意识到无论是体面的工作、昂贵的轿车还是时尚的衣着都不是真正的幸福,只有在家庭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危机中的幸福

  “我们本来计划今年再生一个孩子,这样我可以集中30岁之前的时间教育孩子,之后就可以重新开始工作而不必受到太多干扰。不过金融危机一来,我们的计划可能要暂缓了。”安娜表示,俄罗斯女性一般在孩子小的时候会留在家中做全职主妇,但考虑到这次金融危机会持续一段时间,她准备试着找找工作或者在家里做些翻译的活儿,为丈夫分担一些养家的重任。“但我们一定会再生孩子的,”萨沙在一旁认真地说,“何,你知道的,‘semija’(俄语的家庭)在俄语里的意思就是7个我,一个完美的家庭应该由一对父母和5个孩子组成,而这7个人就应该如同一个人一样团结一致。”

  安娜颇有感触地说:“我的一些朋友也遇到了裁员的问题,他们大部分是金融、法律和公关等行业的,不过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对于找份新工作都很自信,家人对他们失去工作也没有什么怨言,而是更多的包容。”安娜说,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房贷和孩子的压力让他们在经济上一度周转不开,一些条件好的亲戚主动给予了帮助,她的婆婆也时常来帮忙带孩子,让他们省下了雇保姆的费用,原本疏于走动的亲朋好友因为金融危机而加强了联络。“这感觉真不错!”萨沙开心地附和道。

  独立调查机构列瓦达民调中心的负责人古柯夫表示,目前仅有10%~15%的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

  全俄舆论研究中心交际研究部主任卡缅丘克称,金融危机来了,但俄罗斯人却开始珍惜家庭了。因为大家认识到,除了前程和美好的生活,还有家庭这个静静的港湾。

       静静的运河

  《环球》杂志驻内罗毕记者/宋盈

  《环球》杂志驻巴拿马城记者/党琦 王沛

  站在分别连接印度洋和大西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上,俯瞰到的不仅是穿越这两条人工建造的奇迹通道的船只,还可以眺望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些信号。

  “东方的伟大航道”危机四伏

  在亚非大陆之间,穿越埃及的国土,一条运河连接了地中海与红海,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扼守欧亚非三大州的交通要冲,这就是被称为“世界航道十字路口”的苏伊士运河。

  运河西岸,是郁郁葱葱、车辆奔驰的运河三城,生机盎然;东岸则是崎岖荒凉的西奈半岛,人烟稀少。苏伊士运河宛如一条绿色的带子,给沙漠带来生气,运河上穿梭的货轮也给这里带来了财富。然而,当金融海啸来临的时候,运河上的船只在减少,这条“东方的伟大航道”如今危机四伏。

  欧洲船运业巨头马士基航运集团旗下子公司——比利时集装箱班轮公司对今年的前景很不乐观。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艾伦•约内斯用“形势严峻”来概括目前的船运状况。他分析说,航运企业在这场风暴中绝难独善其身,印度等传统市场的消费者都在捂紧自己的荷包。

  “客户总在推迟购买时间。只要他们坚持这么做,我们就不得不少运货物。”约内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认为尽管目前油价低迷对缓解海运颓势有所帮助,但对扭转全局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今年上半年,很可能出现海运运力过剩,会有更多的船只闲置在港口内。在未来12个月内,集装箱运输将出现锐减的情况。

  事实上,去年短短6个月时间,伦敦波罗的海交易所公布的波罗的海海运干散货指数,就飞速下降了94%。这项被业内人士看重的经济指标,专门用于衡量各类原材料商品的海运运费。在去年5月,该指数曾达到1985年确立以来的最高点11793点,可在12月初,就跌破700点,成为自1986年以来的最低点。

  如今,海运商们开始积极行动应对生意淡季。由于各航线运费差距较大,他们往往通过更改线路来规避风险、保证收益。

  另外,由于亚丁湾越演越烈的海盗之风使船只保险费大幅飙升(去年保险费的增幅在12%到15%之间,而每艘经过亚丁湾的船只需支付的特殊风险保险费从500美元飞涨到20000美元),在安全和财务的双重压力下,许多船运公司最终选择了改变航线。

  苏伊士运河,这条平均宽度为135米的运河,每年承担着全球大约7.5%的海运贸易量,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但近一段时间,许多船运公司宁可多航行数千到上万公里,绕道非洲大陆南端好望角,也不愿途径此地。挪威船运公司Odfjell SE甚至下令让本公司90多艘船只绕行南非,尽管这意味着航程将增加两周之多。

  素有黄金通道之称的苏伊士运河在船家的眼中失去魅力,这让依仗运河增加收入的埃及伤透了脑筋。据报道,去年全年,埃及靠这一项就收入了约50亿美元。运河已成为埃及自旅游业和侨汇以外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

  去年11月下旬,埃及同包括索马里、沙特、也门在内的5个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召开会议,讨论红海海域的海盗问题,希望能建立地区性海军力量,推动在打击海盗方面的国际合作。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也很可能使索马里海盗加紧攻势。在船只改变航线的情况下,索马里海盗的猎物减少、财源匮乏,在这种大背景下,他们近日又有发动新攻击的趋势。据非洲媒体报道,海盗在2月第二个星期内对附近商船连续发动了6次未遂袭击,其中4次是在24小时之内发起的。

  身处金融风暴和海盗威胁夹缝中的国际海运业路在何方?船运财务管理人员约内斯的看法是:前途未卜。“我们不知道现在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但毫无疑问的是,今年大家将面临困难的局面。希望消费者能够早日恢复信心,这样我们才又可以在海上运货。”

  巴拿马运河:尚无风雨也无晴

  站在巴拿马运河望花船闸参观中心4层俯瞰,一艘巨型集装箱轮正在4辆牵引车拉动下,缓缓通过狭窄的水闸,船身两侧几乎贴着闸墙。不远处,一艘巨型油轮已驶入另一条船闸的闸门。而船闸之外,还有两艘大船在等候通过。

  “你看,眼皮底下这就4艘大船,那边百年大桥下面还有3艘正在过来。我每天从早上9点上班到下午5点,天天看着各个国家的船只过船闸,不觉得船比从前少。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巴拿马运河管理局预计今年运河货物通过量将减少5%,但是,过运河船只的总量很大,这5%我们平时感觉不出来,”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望花船闸参观中心导游胡安•贝里奥双手撑着护栏,转过头对《环球》杂志记者说。

  在望花船闸参观中心,各国游客仍像往常一般络绎不绝。每当大船经过,人们便像潮水一般拥到护栏边看个究竟。巴拿马运河,承担着全世界5%的贸易货运。目前运河正在扩建,其总投资预计达52.5亿美元,是现今拉丁美洲最大的基础建设工程。

  巴拿马运河管理局领导委员会主席、巴拿马运河事务部部长达尼•库斯涅基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巴拿马运河尚未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仅仅是感觉到货物通过量略微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对整体来说不构成影响,而且运河收入也没有减少。

  运河管理局局长阿尔韦托•阿莱曼•苏维塔则对《环球》杂志记者说,世界金融危机是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其对巴拿马运河的影响需要很长一段时期才会显现,但不管怎样,巴拿马运河对世界海运的重要性不会改变。世界贸易需求疲软可能影响运河货物通过量,但现在看来这影响很小,尚不足忧。

  也许如阿莱曼所说,金融危机对巴拿马运河的影响存在一段滞后期。但实际上,对世界贸易需求下降最为敏感的,是世界各地的船运公司。由于全球贸易需求减退,货源减少,船运公司由之前的运力不足变为运力过剩,并导致世界范围内8%的船舶停航。而这些船运公司,正是巴拿马运河的用户。

  中国是巴拿马运河的第二大用户。其中,中远集团是巴拿马运河最为看重的中国船运公司。

  “船运公司受金融危机影响首当其冲。我们中远巴拿马公司原来每个月有差不多7000至8000标准箱的货物从远东运到巴拿马,但现在,我们每个月到达巴拿马的货物不超过1000标准箱,”中远巴拿马海运公司总经理张福存直言相告。

  “在货源不足的情况下,为节省燃油等成本,很多船运公司将一部分船停下来,只留下另一部分船继续跑。这样,到达巴拿马运河的船舶减少,运河收入也相应减少。”张福存说。在他看来,最明显的变化是,以前通过巴拿马运河必须提早很长时间预订,才能免去排队之苦,如今快抵达运河时再预订,也能顺利通过,可见船只过运河的需求不似从前那般旺盛。

  去年7月,由于贸易需求大,中远新开通一条从远东经墨西哥至巴拿马的新航线。但现在受金融危机影响,货源大幅减少,这条新航线已经暂时停运。

  看来,金融危机的影响从各家船运公司蔓延至巴拿马运河,所需时间并不长。山雨欲来,巴拿马运河通过量这张晴雨表,预计短期内将难以“放晴”。

  但是,对于已经运营了95年的巴拿马运河来说,金融危机导致的运河通过量减少虽然不是好消息,却也不失为一个喘息的机会。

  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新船闸建设工程经理豪尔赫•德拉瓜尔迪亚对《环球》杂志记者说,与苏伊士运河这样的海平面运河不同,巴拿马运河是一条船闸升降式运河,通航能力本已到极限,对数量如此众多的通行船舶正应付不来。而金融危机,正好在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完工之前,给了运河一个缓冲期。

  迪拜:天堂的梦幻与真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6日17:03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驻阿布扎比记者/李志平

  迪拜曾是世界奢华之都,是一个梦幻般的地方。这里有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级超豪华帆船酒店,有“棕榈岛”、“世界岛”等人造岛屿和其上的无数豪华绮丽的建筑。迪拜政府雄心勃勃,要把迪拜打造成中东地区的世界级观光和金融中心。

  迪拜的繁荣主要得益于石油美元。虽然迪拜本身的石油资源并不丰富,直接来自石油的收入也仅占其GDP的很小一部分(2007年迪拜GDP中只有5.1%来自石油),但是海湾地区充足的石油美元,被迪拜完全开放的市场所吸引,在这里聚集,迪拜开始飞速发展起来。一批举世闻名的建筑出现在这里。海上的人工岛屿、具有七星级水准的帆船酒店、沙漠中的滑雪场、世界第一高楼等等这些标志性的建筑相继出现在这个30多年前还仅仅是个小渔港的地方。

  随着金融、贸易、房地产、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许多外国人涌入迪拜,好莱坞的电影明星、体育界的球星抛巨资到迪拜购置房产,一时间,迪拜引来了无数亿万富翁,谱写了无数财富神话。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来到这里,寻找他们的“迪拜梦”。有报道说,迪拜90%的人口是外国人。

  34岁的法国女士索菲亚就是这90%中的一份子。她去年来到迪拜,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她的收入可观,再加上当时迪拜的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索菲亚贷款30万美元在迪拜买了一套房子。她相信迪拜经济会继续高速发展,这套房子会给她带来不小的收益。

  事实上,跟索菲亚有同样想法的人不是少数。由于迪拜允许外国资本投资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业日趋繁荣,房产价格上涨很快,仅2008年第一季度,迪拜的房屋和公寓价格就上涨了43%,其中还包括不少尚未建成的期房。在过去10年内,投资房地产在这里如同一场全民运动。由于银行有大量的资金,流动性充足,要获得抵押贷款非常容易。加上房价上涨飞快,炒房者在购房后几周,甚至几天内就可获得丰厚利润,每个人都想参加这场游戏。

  然而,“迪拜梦”也不是没有极限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全世界的资金骤然紧张。严重依赖外资的迪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迪拜金融市场DFM指数2008年以72.4%的跌幅在法新社列出的全球前20个最“熊”的市场中位居第三。

  很多在迪拜投资的公司开始裁员,其中外籍雇员首当其冲。索菲亚也失业了。她现在非常担心自己的命运。由于没有收入来供房,她要担心的不只是房子可能被收走,“我听说如果还不起贷款,还可能要坐牢。”

  那些与索菲亚一样贷款买车买房的外国人也有同样的担心。很多人为了逃避可能的惩罚,甚至逃离了迪拜。据当地媒体报道说,在迪拜国际机场的停车场里,至少停了3000辆被抛弃的汽车。他们的主人都因为怕还不起债坐牢而逃离迪拜回国了。

  迪拜昔日车水马龙的景象早已不见了,海边的别墅、繁华区的公寓人走楼空,迪拜移民局门前排起了长队。移民局的官员透露,平均每天有1500人注销长期居住证。

  迪拜正在建设的一些大型项目也由于资金不到位而搁置。由迪拜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艾马阿尔房地产公司承建的世界最高摩天楼“迪拜塔”因融资困难不得不宣布停工一年。投资者们担心这座计划建造1000米以上的世界第一高楼将很有可能成为“烂尾楼”。

  除此之外,迪拜超过7000亿美元的庞大在建项目也同样摇摇欲坠。迪拜马克图姆机场负责人日前宣布,原计划于2009年中旬交付使用的迪拜马克图姆新机场一期工程启用时间将推迟一年,预计到2010年中旬才能启用。机场工程执行主席波尔•戈里菲斯解释说,推迟启用新机场的主要原因是机场方面还没有获得阿联酋民航总局的运营许可证。但是据业内人士透露,机场的后期工程所需资金不能按期到位、目前迪拜老机场吞吐能力完全可以应对旅客和货物往来是新机场不能按时投入使用的根本原因。

  3月1日,迪拜工商会会长哈姆杜•布•阿米姆在一次会议上承认,在这场世界金融危机中,迪拜的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和出口产业遭受打击巨大,消费需求、投资、旅游人数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失业人数增加。另外教育、医疗服务、饮食业也受到不同程度冲击。迪拜的外债目前已经高达1202亿美元,占阿联酋全国外债的57%,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迪拜的负面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更加明显。

  不过,如果要说迪拜将从此陷入衰落可能也不太准确,因为迪拜的后面还有支持,那就是阿联酋最大的酋长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1万亿美元主权基金的阿布扎比以及阿布扎比主导的阿联酋中央政府。作为与迪拜同根同源的兄弟,阿布扎比绝不会对迪拜的灾难坐视不理。

  事实上,阿联酋中央政府和迪拜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度过危机。不久前,迪拜政府宣布计划发行200亿美元的长期主权债券,帮助迪拜各大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危机,同时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些长期债券中首批100亿美元的债券全部由阿联酋央行认购。消息发布之后,迪拜股市股指在第二天上涨近8个百分点,并在随后几天保持小幅涨幅。

  另外,目前迪拜的房产开发建设纷纷转到公路、地铁、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上,以尽可能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和规避风险。

  金融危机席卷迪拜之后,大批外来人员离开迪拜返回家乡,但也仍然有一部分外籍人士留了下来,并对迪拜的未来持乐观态度。

  一位日本松下公司工作人员谈到现状时说,一切都很好,只是物价有一些变化。他说,迪拜目前处于经济萧条期,但这个阶段会过去的,也许1到2个月,或者一个季度,然后一切都会重新好起来,因为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一切问题都会很快被解决。

  索菲亚目前也还不打算离开,她希望能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继续她的“迪拜梦”。

  “分享工作”,日本姬岛又成典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6日17:03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驻东京记者/叶佳

  从日本南部九州岛北端的国东半岛伊美港出发,乘坐渡轮,20分钟即可到达姬岛。这个面积仅6.7平方公里的离岛,是濑户内海国家公园的一部分,主要产业为沿海渔业和日本囊对虾养殖业。岛上人口2500人,其中34%为65岁以上老年人。

  这样一个面积狭小、人烟稀少的离岛,最近1个多月来却频频见诸日本各大报端。原因无他,在经济萧条、就业恶化、“分享工作”成为社会热点的当下,推行“分享工作”制40余年的姬岛,成为一个新典型。

  13个人中就有1个公务员

  在姬岛的一片公有林中,3位男子驾轻就熟地操着电锯砍断了一棵饱受虫害的10多米高的松树。你肯定以为这是3名熟练的伐木工人。然而,他们却分别来自村役所的企划振兴课、出纳室和教育委员会,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村里的公务员。

  在姬岛,全村共有188名公职人员,每13个人里面就有一位公务员,这个比例是日本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小政府小财政的大潮中,姬岛村却选择逆流而上,秉持“政府能做的就交给政府做”的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岛上的就业机会。

  在上世纪的经济高增长时期,姬岛的年轻劳动力纷纷离开家乡,外出讨生活。1955年这个小岛上还有4200人,到了1970年人口就减少到了3400人,如果人口继续减少,姬岛很快就将荒无人烟。

  经济增长期的公共建设需求大,村役所人手紧缺,但苦于没有财源,只能以较低工资尽可能多地雇佣人手。后来,随着经济增速趋缓,基础设施建设也告一段落,村役所的人员需求逐渐开始下降。为了不让人口继续外流,村役所决定,在控制工资收入的前提下,继续维持当时的雇佣水平,“分享工作”就这样持续了40余年。

  几十年来,姬岛村的公职人员收入水平一直很低,如果以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为100来计算,这个小岛的公务员收入只有70.6,排在全国倒数第二。

  尽管工资低,村里的公职人员却并没有怨言。因为面临存亡的危机,大家都自觉地建立起了“工作分享”这个概念,愿意与更多的人分享有限的工作机会。

  劳资双方的“互利共赢”

  人口老龄化是日本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姬岛上也有34%的人口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护理看护逐渐成为一个新兴行当。

  建于1991年的“姬寿苑”是村营的高龄者生活福利中心,一共住着100多位老年人,这里一共雇用了25位护理人员,其中8人是兼职看护。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工资都是专职护理人员的三分之二。也正因为如此,这个福利设施所雇用的员工要比同等规模的设施多出一到两成。

  一位护理师说,6年前由于经济不景气,她丈夫的收入迟迟不见增加,而那时正好孩子也进了幼儿园,她就趁这个机会来出来工作。当时,为了帮助村民家庭增收,村役所大力提倡雇佣家庭主妇,这个福利中心积极响应,开始通过“分享工作”招收非正式护理人员。

  “姬寿苑”正式护理师的工资水平与村公务员相当,一个正式护理师的工作分给两个兼职看护后,工资也减半。随着入住这里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工作量有所增加,这些兼职护理师开始3个人干2个人的活,因此工资也增加到了正式工的三分之二 。

  “姬寿苑”也是一个劳资双方互利共赢的成功案例。对于“姬寿苑”来说,因为老龄化不断发展,有入住需求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急需护理和看护人才。然而,外来人口很少来到这个离岛寻找工作。恰好在这个时候,日本经济不景气,一家之主的男主人收入减少,家庭主妇也需要出去工作。因此,在护理这一行业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完全一致。

  为了留住人才,这个福利中心还鼓励兼职看护人员考护理师和护理经理的资格,合格后即聘为正式工。现在,通过“分享工作”机制而录用的8个人中,已有4人转为正式工,其余4人也正在准备相关考试。

  那位护理师说,一开始只是当作打短工来应征工作,并没有其他念想。但是随着业务越来越熟练,工资待遇也逐渐得到改善,责任感越来越强,她希望能把这份工作坚持下去。

  在“分享工作”机制下,这个小小的离岛得以维持村民的就业,同时有效地提高了人才素质,减少了人口流失。

  “分享工作”的推广和难题

  每逢经济出现萧条,就业形势开始恶化,“分享工作”就会浮出水面,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在这一次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大潮中,日本经济也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创。因需求低迷而实施减产的企业,尤其是大型制造业企业,开始逐渐引进“分享工作”机制,因为要想维持就业,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东芝总裁西田厚聪宣称要“维持正式员工的雇用”,因此在裁减4500名非正式员工的同时,工厂的运转也从两班制改成了三班制。当然,这样做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一旦市场需求回升,工作量也会随之恢复,为此必须储备足够的人才。

  丰田、日产、马自达、富士通等这些代表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业巨头也纷纷以不同形式、不同力度开始推行“分享工作”。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在紧急经济对策中也安排了相当可观的数目用于稳定和增加就业,其中不乏鼓励“分享工作”的内容。为了支持企业在停工期间继续维持雇用,政府发给企业“雇用调整助成金”。统计显示,今年1月共有1.26万家企业申领该补助,惠及近88万职工,这两个数字分别达到了去年12月的7倍和6倍。随着经济萧条继续弥漫,企业在维持就业方面需要政府更强有力的支持。

  对于日本而言,在推广“分享工作”的过程中要问的是,在这个长期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并且长时间的加班已成为习惯的劳动市场,作为应急机制的“分享工作”能够持续多久,能否以此为契机成为一项制度。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