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智能电网规划预热关联产业

http://www.gkong.com 2009-06-09 11:42 来源:中国电力网

   国家电网公司日前公布了其智能电网建设目标,有传言称更详细的智能电网规划即将出台,庞大的智能电网投资将不低于1万亿元人民币。智能电网概念和巨额投资计划预热了互感器等电气设备相关产业。但专家提醒,对待智能电网应采取理性态度。

  各地竞相启动智能电网项目

   对于智能电网规划7月份将出台的消息近日来在业界沸沸扬扬。6月3日,国家电网公司的相关人士向《中国能源报》记者透露,目前国家电网内部还未下达正式文件。规划何时出台仍具有不确定性。但确定的是,国家电网正在积极展开智能电网方面的研究。据记者了解,包括华中电网、华东电网、华北电网等均已着手智能电网的前期研究工作。一些地方电网甚至几年前就开始了智能电网研究。

   华中电网公司相关负责人日前对外透露,该公司正积极聚集人才和力量,加快推进智能电网科技攻关,以逐步适应我国电网引入特高压输电模式后的需要。按照该负责人的说法,我国电网引入特高压输电后,需要进行安全分析的电网规模扩大,控制中心需要专门技术进行安全和经济目标的协调。为满足实时应用,如水火之间的协调、梯级电站之间的协调、风电和快速响应电源之间的协调等,就需要智能电网的技术集群来支撑。

   华东电网公司早在2007年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智能电网的可行性研究,并规划了相关战略。华东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帅军庆认为,决未来电网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特大电网的安全稳定问题、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能力提升问题等。对于智能电网的探索,正是对上述问题的积极应对。

   华北电网公司随着“华北电网智能电网建设规划”的公布,也于日前全面启动了智能电网建设。华北电网相关负责人透露,华北电网智能电网建设重点涉及节能减排、特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等方面。而之前进行的信息化建设、智能调度建设、管理提升等基础工作已经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了铺垫。

   投资规模保守估计逾万亿元

   东北证券分析师陈鹏认为,从国家电网初步规划分析,其建设智能电网的投资将集中属于投向配电侧用电管理软件系统和体系构建的增量投资。穿过狭义的智能电网概念,应该更深层次看到这个市场衍生的市场机遇与投资容量。陈鹏分析认为,智能电网规划将短期内有效刺激智能电表、数字化变电站、系统集成与计量系统等子行业,但真正受益于产业地位夯实的却是在发展过程中受争议不断的新能源产业。

   按照国家电网公布的我国智能电网三个阶段发展目标,中科院院士卢强预计,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个阶段总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不过,按照华融证券的分析,投资规模将更加庞大。第一阶段,全数字化变电站大面积试点,数字化开关、互感器等元器件的试用,用电管理系统开发,分布式电源接入方案等。这一阶段仅特高压电网投资就达到830亿元左右。第二阶段,高级调度系统全面推广,原有系统更新、升级。全数字化变电站全面建设开始。柔性输电控制系统示范工程启动。在用户终端应用方面,智能电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深入到居民小区,双向互动在大城市部分推广。配电自动化管理、分布式电源接入开始试点。这一阶段预计总投资约2万亿元。第三阶段,全数字变电站全面普及,柔性输电技术全面应用,智能电表进一步推广。

  智能配电网基本建成,分布式能源、储能装置在主要城市得到广泛应用。这一阶段预计投资达到1.7万亿元。

   民生证券分析认为,智能电网将对集成电路技术、软件技术、新型元器件技术、电子材料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存储技术、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显示技术、测量仪器技术、电子专用设备制造技术、导航和遥感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推动我国在这些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应理性对待智能电网发展

   近来,与智能电网相关的信息铺天盖地。许多行业也欲搭车智能电网技术,标榜自身行业的成长性。专家提醒,对待智能电网应理性。据了解,我国数字化电网建设涵盖了发电、调度、输变电、配电和用户各个环节,包括:信息化平台、调度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柔性交流输电,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微机继电保护、配网自动化系统、用电管理采集系统等。实际上,目前我国数字化电网建设可以算是智能电网的雏形。正如国家电网公司有关负责人所说,智能电网只是使传统电网和现有电网不断智能化的过程。

   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组织智能电网联盟执行总监、智能电网专家陈文龙接受照他的说法,智能电网技术在国内输电方面做得不错,只有部分环节需要改良。但在配电方面还相对落后。他告诉记者,每个国家发展智能电网,都应该选取适合自身的应用模式。

   “智能电网作为电网发展的趋势,我国有必要关注其进展,并对最新技术展开研究,但不宜盲目跟进。”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员王仲鸿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王仲鸿提醒说,对一项新技术的推广要采取特别审慎的态度。更不能炒作概念,借助新技术之名,立项目,要资金。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