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站在国家需求的最前沿

http://www.gkong.com 2009-06-09 17:12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记者:从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建设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实验室最大的变化在什么地方?

  王建华:国家重点实验室制度是我国在1984年开始实施的,就是希望在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指导下建立各个科学研究领域的“国家队”,代表国家在该领域里的最高研究水平。

  实验室从1991年正式开始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后正式对外开放。建设之初,主要有几个支撑学科,一个是“电气绝缘学科”,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建立的学科,有50余年的历史,另外就是具有很强实力的电器学科和高电压技术学科。

  实验室建设以来,经历了两次国家评估,这期间随着国家电力行业的发展经历了起伏。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电力行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国家西电东送和特高压输电工程重大战略的实施,使这个实验室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国家队的重要作用。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觉得实验室最大的变化就是研究方向从窄变宽,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交叉,从传统技术向新技术发展。国家重点学科“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是实验室的基本支撑单位,此外还覆盖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近年来,在实验室的平台上又进行大量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现在还涉及了物理、化学、材料、电子、信息、测控技术等学科。研究队伍也集中了一批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在内的众多来自不同学科的杰出专家。

  记者:目前实验室的哪些研究是处于“引领”作用的呢?

  王建华:近年来,我们实验室针对国家能源电力建设的重大需求、国际学术前沿和国防科技发展需要,围绕本学科领域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在电气工程的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及成果转化方面始终走在前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气绝缘研究方面的理论基础研究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对“电介质物理”基础理论问题和特殊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实验室始终不断探索的课题,如电压敏陶瓷材料缺陷结构及器件绝缘技术的研究成果就处于当前国际领先水平。该领域中世界范围内的大型国际会议在实验室开过两次,由我们担任主席,并作大会报告。

  开关电器电弧物理过程是个非常短暂和复杂的瞬态过程,是个科研难题。实验室最早在国内从事该方面研究的,从一开始的学习跟踪,到创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国际上独树一帜。

  在一些重大应用项目的研究上,我们也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引领了学科技术发展方向。如“智能化电器”的研究前后历时15年,从最早概念的提出,到理论体系的建立再到技术应用,并且开发了一大批工业产品,形成了系统的和原创性研究成果。国家对重点实验室的评估意见认为该项成果“引领了国际上智能电器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

  在特高压电力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中,提出了特高压电力设备试验方法,拟定了一批重大电力装备国家试验和验收标准。以实验室为主制订的1000kV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关键设备技术规范15项,已经用于我国第一条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之中。制定的±800kV直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设备技术规范11项,已经用于国际上第一条±800kV直流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建设之中。这些研究成果将解决我国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发展中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瓶颈问题,提升我国电力设备关键绝缘部件的制造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在我国西北电网750kV输电工程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关键技术研究中,制定了我国第一条750kV输电线路主要电力设备的技术规范标准和现场验收方法,目前这个成果已在世界上第一条高海拔750kV输变电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

  记者:在2007年,科技部组织的评估中,专家给予了实验室高度评价。这些年实验室是如何不断提升科研队伍活力的?

  王建华:在2003年的国家评估中,实验室的成绩并不理想。所以在2003年到2007年这个评估期,我们实施了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打破了过去实验室以课题组形式来进行科学研究的松散结构,构建了新的管理框架,实行“开放政策”,通过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选拔,加大引进学术大师和优秀拔尖人才的力度。

  实验室成立了研究部和公共技术服务部,聘请了国内著名的4位院士担任4个研究部主任;新一届学术委员会,负责实验室学术工作,积极参与重大项目的策划和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成立了由支撑学科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实验室重大事项的安排和决策;还成立了由资深老教授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对实验室重大事项提供咨询和建议;另外,实验室聘任了专职行政副主任,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得实验室的管理既规范又有条理。

  其次就是注重策划组织重大项目及总结科技成果,组织大型的学术交流活动。实验室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凝练创新团队,即鼓励自然凝聚,又适时采取任务管理方式汇聚队伍,逐步在实验室的平台上形成了若干跨学科研究小组和以项目争取和承担为纽带的攻关小组。

  这5年来,实验室承担了100多项国家任务,累积到款近亿元,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所形成新增利税已超过10亿元;取得了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主办了5次国际会议,87场学术报告会,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知名专家学者到实验室访问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实验室一批年轻的同志经过锻炼,进入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行列,成为实验室的骨干力量、学术带头人,这就是实验室科研活力的源泉。

  记者:今后实验室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是什么?

  王建华:现在我国的电力工业和电气技术的发展非常活跃,装机容量可能会在一两年之内成为世界第一。目前,我们考虑的是在国家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把工作做得更深入。

  我们要把竞争目标定在全球范围内,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高水平研究基地、学术交流的中心和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培养基地。吸引全世界优秀的资源和人才,面向世界承担重大研究任务。

  下一阶段实验室的人才培养工作也要更多地实现国际化。我们的研究生会同国外重要的研究机构联合来培养,教师要加强互动。我们将开展更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站在国家需求的最前沿

  记者:从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建设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实验室最大的变化在什么地方?

  王建华:国家重点实验室制度是我国在1984年开始实施的,就是希望在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指导下建立各个科学研究领域的“国家队”,代表国家在该领域里的最高研究水平。

  实验室从1991年正式开始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后正式对外开放。建设之初,主要有几个支撑学科,一个是“电气绝缘学科”,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建立的学科,有50余年的历史,另外就是具有很强实力的电器学科和高电压技术学科。

  实验室建设以来,经历了两次国家评估,这期间随着国家电力行业的发展经历了起伏。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电力行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国家西电东送和特高压输电工程重大战略的实施,使这个实验室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国家队的重要作用。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觉得实验室最大的变化就是研究方向从窄变宽,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交叉,从传统技术向新技术发展。国家重点学科“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是实验室的基本支撑单位,此外还覆盖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近年来,在实验室的平台上又进行大量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现在还涉及了物理、化学、材料、电子、信息、测控技术等学科。研究队伍也集中了一批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在内的众多来自不同学科的杰出专家。

  记者:目前实验室的哪些研究是处于“引领”作用的呢?

  王建华:近年来,我们实验室针对国家能源电力建设的重大需求、国际学术前沿和国防科技发展需要,围绕本学科领域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在电气工程的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及成果转化方面始终走在前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气绝缘研究方面的理论基础研究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对“电介质物理”基础理论问题和特殊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实验室始终不断探索的课题,如电压敏陶瓷材料缺陷结构及器件绝缘技术的研究成果就处于当前国际领先水平。该领域中世界范围内的大型国际会议在实验室开过两次,由我们担任主席,并作大会报告。

  开关电器电弧物理过程是个非常短暂和复杂的瞬态过程,是个科研难题。实验室最早在国内从事该方面研究的,从一开始的学习跟踪,到创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国际上独树一帜。

  在一些重大应用项目的研究上,我们也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引领了学科技术发展方向。如“智能化电器”的研究前后历时15年,从最早概念的提出,到理论体系的建立再到技术应用,并且开发了一大批工业产品,形成了系统的和原创性研究成果。国家对重点实验室的评估意见认为该项成果“引领了国际上智能电器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

  在特高压电力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中,提出了特高压电力设备试验方法,拟定了一批重大电力装备国家试验和验收标准。以实验室为主制订的1000kV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关键设备技术规范15项,已经用于我国第一条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之中。制定的±800kV直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设备技术规范11项,已经用于国际上第一条±800kV直流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建设之中。这些研究成果将解决我国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发展中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瓶颈问题,提升我国电力设备关键绝缘部件的制造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在我国西北电网750kV输电工程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关键技术研究中,制定了我国第一条750kV输电线路主要电力设备的技术规范标准和现场验收方法,目前这个成果已在世界上第一条高海拔750kV输变电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

  记者:在2007年,科技部组织的评估中,专家给予了实验室高度评价。这些年实验室是如何不断提升科研队伍活力的?

  王建华:在2003年的国家评估中,实验室的成绩并不理想。所以在2003年到2007年这个评估期,我们实施了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打破了过去实验室以课题组形式来进行科学研究的松散结构,构建了新的管理框架,实行“开放政策”,通过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选拔,加大引进学术大师和优秀拔尖人才的力度。

  实验室成立了研究部和公共技术服务部,聘请了国内著名的4位院士担任4个研究部主任;新一届学术委员会,负责实验室学术工作,积极参与重大项目的策划和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成立了由支撑学科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实验室重大事项的安排和决策;还成立了由资深老教授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对实验室重大事项提供咨询和建议;另外,实验室聘任了专职行政副主任,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得实验室的管理既规范又有条理。

  其次就是注重策划组织重大项目及总结科技成果,组织大型的学术交流活动。实验室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凝练创新团队,即鼓励自然凝聚,又适时采取任务管理方式汇聚队伍,逐步在实验室的平台上形成了若干跨学科研究小组和以项目争取和承担为纽带的攻关小组。

  这5年来,实验室承担了100多项国家任务,累积到款近亿元,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所形成新增利税已超过10亿元;取得了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主办了5次国际会议,87场学术报告会,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知名专家学者到实验室访问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实验室一批年轻的同志经过锻炼,进入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行列,成为实验室的骨干力量、学术带头人,这就是实验室科研活力的源泉。

  记者:今后实验室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是什么?

  王建华:现在我国的电力工业和电气技术的发展非常活跃,装机容量可能会在一两年之内成为世界第一。目前,我们考虑的是在国家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把工作做得更深入。

  我们要把竞争目标定在全球范围内,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高水平研究基地、学术交流的中心和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培养基地。吸引全世界优秀的资源和人才,面向世界承担重大研究任务。

  下一阶段实验室的人才培养工作也要更多地实现国际化。我们的研究生会同国外重要的研究机构联合来培养,教师要加强互动。我们将开展更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