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钢铁产业:三大模式推进两化融合

http://www.gkong.com 2009-06-19 17:10 来源:中国电子报

   编者语: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鞍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钢铁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典型经验座谈会,政府官员、相关企业负责人、业界专家就我国钢铁行业走两化融合道路进行了深入探讨。

   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培育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信息化企业,制定和完善钢铁行业信息化的标准规范体系,已成为钢铁行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我国钢铁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由去年同期赢利255亿元转为亏损7.7亿元。重点钢铁企业自去年10月起连续6个月出现亏损,今年1-4月,已亏损52亿元。在此形势下,走新型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道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广大钢铁企业的迫切需求。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鞍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钢铁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典型经验座谈会。与会专家认为,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培育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信息化企业,制定和完善钢铁行业信息化的标准规范体系,已成为钢铁行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三大模式推进深度融合

   综观我国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无论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钢铁工业发展的困难时期,还是在新世纪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快速扩张的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钢铁企业在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这些模式包括:第一,以全程自主开发为主的发展模式。宝钢、武钢等钢铁企业立足自主开发,不断探索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创新之路,使企业在满足两化融合发展深层次需求、实现全面的综合集成、适应企业需求变化、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优势。第二,以套件为主、开发为辅的外包主导型模式。首钢、邯钢、济钢、太钢等企业选用成熟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套件和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软件来构建企业信息化系统,这些软件套件吸纳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对我国钢铁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第三,开发与套件并重的混合发展型模式,鞍钢、湘钢等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充分考虑本企业的特点,又能充分利用套件在财务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积累的成熟经验。

   从当前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状况来看,广大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路径日益清晰,正向集成应用加速升级,部分企业已步入多业务系统集成应用阶段。据宝钢集团董事会秘书王力介绍,宝钢在持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随着企业信息技术在设备、生产、产销一体化、企业管理、采购、销售等环节应用的深化,业务系统的集成应用也在加速。如今该公司已逐步形成了制造过程管理、全局性跨地域、集团化管控等自下而上的多层次、多角度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企业信息化与生产过程正走向深度融合。如在产销一体化方面,我国钢铁企业紧紧抓住全球钢铁行业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的趋势,围绕建立产销一体化的生产体系,推进基础自动化、流程自动化及生产制造的信息化,提高了钢铁制造精益生产水平。据马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高海建介绍,与大规模定制生产相适应的产销一体化管理模式,已成为马钢信息化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遵循从ERP到高级计划排程(APS)和高级产线排程(ALS)系统,到MES系统,再到物流管理系统(LES)的公司信息化四级架构。基于此,马钢在纵向上初步建立了计划形成、分解、执行与调整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在横向上初步实现了炼钢、热轧和冷轧生产执行计划的一体化优化排程。

  关键在于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

   在国家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的背景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如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已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鞍山钢铁集团总经理助理林瑜认为,钢铁业的信息化主要包含生产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两方面内容,两者的一体化构成了当代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全部内容。其中,生产信息化包括生产装备的信息化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化。

   林瑜认为,工业装备是两化融合的载体,提升企业装备的数字化水平是构建新型工业化钢铁企业的基础。钢铁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与企业的管理水平及装备水平密切相关,只有当企业管理适应工业化大生产,并且装备基本实现基础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信息化。

   武汉钢铁集团总工程师傅连春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围绕业务流程再造和促进企业管理经营模式转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落实到应用领域,就是将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和流程的再造相融合。此外,两化融合和信息化本质的内涵是要促进转型,新模式的出现要求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模式要有所改变。比如在当前发展阶段,武钢的信息化支撑着企业管理、经营、发展模式的转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制定标准是工作重点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无疑要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在全国钢铁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典型经验座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以提升钢铁行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结合《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结合技术改造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继续抓好钢铁行业两化融合工作。主要包括结合技术改造,提升融合水平;推动发展水平评估,引导企业走科学的两化融合道路;培育技术支持和服务企业,提高钢铁行业信息化支撑能力;制定和完善钢铁行业信息化的标准规范体系等方面。

   从未来钢铁行业两化融合的发展方向来看,如何建设一批具备专业化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的IT企业,已成为钢铁行业提高两化融合质量、效益、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此,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吴光宇表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两化融合,是一项需要企业长期面对并付出努力的战略任务。对于从制造行业中走出来的IT企业来说,面临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广大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应与行业内的企业共同分享经验,齐心协力推进钢铁行业两化融合的进程。

   在全国钢铁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典型经验座谈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了《大型综合钢铁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李世俊表示,中国钢铁工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国际先进企业为标杆,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目的是判断和评估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发展内容、发展需求、发展水平;找准信息化与钢铁工业发展的融合点和切入点;发现、总结、提升和推广两化融合典型经验、典型方法,树立一批两化融合典型企业;挖掘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钢铁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关键问题、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技改投融资、技术创新等提供政策依据,推动钢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企业观点

  鞍山钢铁集团总经理助理林瑜:应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工业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要在企业中促进两化融合,必须要找准两化融合的定位——— 紧紧围绕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

   鞍钢的信息化建设是在鞍钢的主体生产实现了基础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划安排,为适应管理的需求而扎扎实实地做起来的。鞍钢的信息化建设是在实施管理机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覆盖产品全制程的物流、工作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等高度集成的ERP系统,规范、完善企业管理规制,构造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管理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钢铁业的信息化包含生产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两方面内容,两者的一体化构成了当代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全部内容。其中,生产的信息化包括生产装备的信息化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化。钢铁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与企业的管理水平及装备水平密切相关,只有当企业管理适应工业化大生产,并且装备基本实现基础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信息化。

   此外,抓住两化融合的关键,要从基础管理信息化入手。信息资源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结合点,企业只有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才能实现对生产和管理流程中各要素的高效利用,挖掘其新的商业价值,最大限度地挖掘信息化在生产、技术、管理、经营、战略决策等领域的潜力和优势。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成为企业实现两化融合的关键。

   马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高海建:搭建产销一体化管控衔接平台

   马钢信息化系统是马钢“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项目,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企业先进管理思想的引入,为企业管理打造了一个全面集成的管理创新平台。该系统主要由四级ERP系统与各MES、物流支撑系统(LES)、检化验系统(QS)、设备管理系统(MRO)、高级计划与排程系统(APS&ALS)等多个配套支撑系统相互集成联动而构成。

   从广度上看,该系统提供了计划、财务、成本、采购、物流、生产、销售、技术质量、设备资产等各专业化生产经营业务的集成管理模式;从深度上看,该系统利用接口与网络信息技术及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通过业务流程驱动将此架构中各系统的操作与控制有机集成起来,使各类信息可以实时准确地传递和反馈。由此,马钢信息化系统初步实现了股份公司范围内计划编制下达到控制执行一体化、产销一体化、财务与业务一体化、产品技术质量与标准成本管理一体化、质量设计与检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为了能以低成本、高效地向客户提供定制化商品,就需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互融合,对资源进行整体优化,力求实现大规模定制化(MassCustomization)的生产。大规模定制对促进我国钢铁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临日益多样化的产品品种规格需求和日益个性化的订单要求,马钢需要加快市场反应速度,实现低成本运营。为此,马钢结合ERP系统建设,引入了高级计划与产线排程系统(APS&ALS),搭建了客户需求与产品开发、技术开发及制造协同的产销一体化管控衔接的信息平台,实现了从计划、订货、生产准备、生产组织、加工制造直到产品交货的产销一体化流程控制及全产线的资源计划优化,实现了整个生产组织与销售、物流、财务、成本、技术质量等各项管理活动有机集成的、与大规模定制生产相适应的产销一体化管理模式。

[page_break]

   首钢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强伟:两化融合支撑首钢搬迁调整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首钢的搬迁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首钢正在进行国内外没有先例的大型钢铁企业的搬迁调整,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钢的搬迁调整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钢铁产业的地域布局调整,从集中在北京石景山地区向多地域转移;二是钢铁产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从长材生产为主向高档板材和精品长材转变;三是对正在建设的大型钢铁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管理;四是对传统矿产资源生产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地满足钢铁生产的需求。

   实现搬迁调整的目标,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是难以想象的。因此,首钢必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按照板材的生产管理特点,建立全新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手段;按照一业多地、多法人、多元投资主体的特点,建立高效的管控体系;通过信息平台的有效支撑,实现资源计划的集中性、各实体运作的灵活性、整体各部分的相互协调性、各实体各专业管理反应的高效性以及各级决策的科学性。

   山东钢铁济钢集团有限公司自动化部部长张元福:推进管控衔接实现系统综合集成

   近年来,济钢决策层审时度势,适时将信息化推进战略调整为信息化带动战略,提出了以全面融合、整体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大管控”思路。

   在两化融合上,济钢重点强化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与企业经营管理深度融合。以管理流程的持续改进和信息数据分析挖掘为手段,规范管理流程,全面掌控运行实绩,不断提高运营水平,实现企业高效运作,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决策支撑。二是与生产过程深度融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工艺设备的过程控制,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与过程控制系统在各领域的互联互通,提高产线管控水平和劳动效率,实现整体贯通,为提升企业整体集约化管控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化带动战略实施以来,济钢的市场信息化、检化验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化远程集中计量、能源管控中心、路企直通等一批信息化项目陆续上线运行,形成了以信息化为脉络,以产销一体化、财务业务一体化和管控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运营集成管控模式。

   在此方面,济钢有如下三个方面体会:第一,济钢在信息化战略实施之初,建立了统一领导、专业管理、责权明晰、协同推进的信息化战略管理模式。其中,决策层的高度重视是信息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根本保证。第二,管理制度的配套实施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第三,信息化建设始终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同频共振,是信息化工作的价值所在。

  太钢自动化公司副总工程师何建平:信息化促企业节能减排

   太钢近几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道路,先后实施了信息化系统、能源数据采集信息系统、能源环境监控中心等信息系统。

   太钢信息化项目是国内钢铁企业信息化实施范围广、流程复杂、同步实施项目多、技术难度大的项目。太钢信息化按五级架构搭建,实现了ERP系统、MES系统、计质量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硬件集成、网络建设、机房建设、门禁管理系统等的稳定运行,陆续进行了数据挖掘、功能优化,完成了数据仓库(BW)、设备管理(PM)、矿业公司整体ERP和计质量系统等项目。

   在太钢,节能环保和自动化、信息化已形成相互连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各种节能技术和措施中,先进的控制技术和现代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最基本的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系统的有效融合和推进下,2008年太钢实现了节约3.5万吨标煤,吨钢综合能耗、吨钢新水消耗、吨钢烟粉尘排放量、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分别降低了3.6%、20.8%、17.3%、11.1%。

   宝钢集团董事会秘书王力:将两化融合理念落到实处

   推进两化融合应牢牢掌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长远出发,将推进两化融合的重点放在促进工业发展上。宝钢在两化融合方面的体会是,要将两化融合的理念落到实处,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化应用目标。

   自建厂以来,宝钢从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建设钢铁产品生产线的同时完成了工艺设备和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实现了从各过程控制系统到公司级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实现了“集中一贯”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的高效整合。

   纵观宝钢的发展,每一个阶段的管理创新,都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同时,在持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宝钢进行了信息技术领域产业化能力的孵化和培育。

   宝钢一直坚持信息化与工程同步的理念,坚持信息化创新与企业管理创新同步并支撑管理创新的原则,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局面,为钢铁行业探索了一条从现场到市场、从制造到经营管理,逐步发展、逐步提高的两化融合新道路。

   武汉钢铁集团总工程师傅连春:两化融合助推管理创新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在于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落实到应用领域,就是将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和流程的再造相融合。

   武钢在信息系统自主开发和集成创新过程中,通过技术人员、业务管理人员和信息化专家共同研究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发展的新模式,共完成230多个业务流程的分析、设计、重组和优化,建立了全流程管控的编码体系,实现了业务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近几年,武钢集团业务不断拓展,信息化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公司信息化管理始终坚持信息化业务驱动的原则,让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共同探讨信息化应用与业务的有效融合。只有加大业务与IT的融合,根据业务经营模式和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管理体制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推动业务的发展,推动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制造方法的创新、企业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将两化融合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两化融合和信息化本质的内涵是要促进转型,新模式的出现要求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模式也要随之改变。在当前发展阶段,武钢信息化支撑着企业管理、经营、发展模式的转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