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我国输配电企业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http://www.gkong.com 2009-07-02 09:28 来源:机电商报

  编者语: “中国制造”是指产品在中国生产,中国不一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比如跨国公司在中国设厂制造出的产品;而“中国创造”是指由中国发明,属于中国自主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多人都把金融危机看成企业“修炼内功”的好机会,展开一场关于“制造”和“创造”的讨论正当其时…… 

  中小企业数量多、大企业少、低附加值产品重复生产问题严重是我国输配电企业的特征。原国有研究院所因为体制原因,无力开发国际先进技术,致使我国企业规模与国际电气巨头相比普遍差距较大。在我国已占据国内外市场优势的产品和企业中,其优势主要集中于非核心零部件生产和产品组装两个环节。而无论是在产品的源头——技术开发,还是终点——品牌推广两个重要环节上,中国输配电企业基本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许多重大原创性核心技术的开发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大都是通过引进、消化后再开发。因此,中国目前还只能算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现象的出现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中国制造”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现在、今后也会有积极作用。但如果过度强调“中国制造”的繁荣兴旺,有可能掩盖了我国自主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弱点,而这可能会成为阻碍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

  近年来,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一直是中央制定的一个基本战略,这不仅将使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获得更大收益,使我国输配电制造业进入历史跨越时期,还可以实现企业市场升级、增强自主品牌,使自主品牌由少到多,由弱到强,中国的民族工业才可能通过品牌的增强而壮大。而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国际巨头的发展模式很值得借鉴。  

  以外鉴内

  输配电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全球最大市场的中国自主输配电品牌却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中国本土输配电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弱,即使在中国本土市场,竞争力也很弱,绝大多数的高端市场为GE、西门子、ABB、施耐德、日立、三菱等国际知名品牌占有。

  据了解,GE品牌价值达516亿美元,高居2007年“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第4位,并以1?683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居500强第11位,而高达208亿美元的净利润更是高居全球500强第7位;西门子是另外一家同时进入两个榜单的电气企业,她把自己定位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气工程和电子公司之一,160年来一直在用无限创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品牌价值为77.37亿美元,居2007年“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第43位,以1?073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居全球500强第28位。相对于GE和西门子来说,ABB是电气领域的专家,她把自己定位为电力和自动化技术的全球领导厂商。这家于1988年由两家百年公司合并而成的公司曾经是欧洲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之一,位居2007年“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第66位,以41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居全球500强第151位。拥有170多年历史的施耐德电气早在1891年就开始进军当时新兴的电力市场,1999年5月正式命名为施耐德电气,明确了专业致力于电气领域。今天的施耐德电气作为全球电力与控制专家,特别在低压电器领域是全球的绝对第一品牌,和西门子、ABB一起成为全球电气领域的三大巨头。在2007年全球500强中,施耐德电气以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居第426位。

  不难看出,全球的电气品牌集中度高,欧洲、美国、日本几个地区的数家大公司在支配着全球的主要输配电市场,并且保持相当的稳定度,继续向更高的集中度发展。当然还有一批全球性的专业输配电公司和一批地区性的输配电品牌也有较好的生存空间。

  巨大并拥有强劲增长潜力的我国输配电市场,吸引了全球强势输配电品牌的进入,随着他们价值的实现也为中国自主输配电品牌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条件。以长三角为代表的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实力的地区,出现了中国新兴的输配电品牌高度集中的情况。国际品牌对启蒙中的中国企业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竞争者,同时也是一个好的品牌教师。ABB、西门子、施耐德电气、GE、阿海珐等国际企业为中国输配电建立起品牌标准。中国自主输配电品牌在传统输配电领域已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但应该看到,我国自主品牌集中度还很低,更没有能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大品牌。在中国输配电品牌的成长道路上,一些老品牌衰落了,一些品牌需要真实的激活,而大多数品牌需要提升,尤其是与国际电气巨子竞争的今天。高速成长的中国输配电工业和完善的市场环境为培育杰出的自主输配电品牌提供了绝好的土壤,而中国倡导的自主创新战略为此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认为,中国的输配电品牌集中是趋势必然,最终将形成3~5家大品牌、数十家小专业品牌并存的局面。  

  产业集聚 联合研发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自主创新已成为输配电行业发展、树立自主品牌的主要推动力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产业创新、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中心环节。中国输配电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创新还没有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制约创新的深层次矛盾还未完全解决。

  而要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就要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但还不能说已经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在国内企业技术、规模、品牌普遍与国际电气巨头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我认为,进行联合研发、走产业集聚、抱团运作的道路,既适应国情又能实现创造性跨越,是实现自主创新、由“中国制造”转变到“中国创造”的良途。

  我国许多输配电制造企业都是生产兼研发,且闭门调研,所以研发力度明显不够,同时既缺少国际顶级人才和国际技术交流,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加之单个企业财力、人力和物力都不足,所以很难形成自己的优势,也很难与国际品牌抗衡。在当前的国际环境和市场残酷竞争中,单个企业势单力薄,凭一己之力,形成不了气候。唯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通过走产业集聚的路子,联合起来,整合有生力量,实施合力突围,这才是中国输配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业集聚、联合研发可以整合产业链,有效促进各企业间的配套服务,扩大产品种类,解决产品单一弊端,为产业规模发展、优化升级和开拓市场打下坚实基础;可以实施联网营销,形成营销优势,利用各自原有销售渠道,占有更大市场份额,不受知识产权壁垒的影响,扩大出口产品能力,增强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同时大量节省参展与营销费用;可以提高融资能力;可以整合资源,促成各团队企业原有资源有效最大价值利用,解决重复开发,提升效益,减少浪费;能够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平台,扩充企业营销、技术、管理各方面人才队伍;可以规避欧美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风险和国内市场风险,组团的企业技术实力、质控能力、经营管理和决策能力将得到统一提升,经营运作将进一步规范;可以通过整合机制,集中职能,降低成本,包括人员成本、管理费用、原材料与配套产品采购成本等。

  总之,以产业集聚、联合组团运作为载体,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营互惠,就可以达到发展共赢之目的,从而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目的。  

  注意因素

  但想要实现“中国创造”需要注意的因素有很多,外部环境包括地方政府的支持、领导干部的理念提升及相关政策的配套;内部因素包括企业决策层的定位、企业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经营理念、具体执行的各项因素和团队实力等。所以走产业集聚之路,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还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抛弃通常的“跟随、抄袭”战略,在经营理念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把企业的工作重心从制造产品环节转移到研发产品环节。换句话说,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里健康地生存下去,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靠技术创新,去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要说明的是,我们千万不要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简单地理解成技术问题、研发问题,或资金问题、人才问题,比这更重要的是一个企业管理理念问题、企业经营模式问题和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2、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一些企业自主创新观念还不强,习惯于依赖别人的技术,这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企业,在资金使用上不能很好地处理研发和生产经营的关系,要么不投入研发,要么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在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逐步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这样才能走上“投入—技术效果—经济效益—再投入”的良性发展轨道。

  3、要选准自主创新领域,处理好科学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开发的关系。对于企业来讲,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新产品的开发上,而不是进行纯粹基础理论研究。要根据市场导向,及时调整研发方向。

  4、要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加强企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企业中要有专门的创新组织体系,保证创新的可持续进行,而不至于因为个人或某些因素而中断。

  5、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对于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创造激情。

  6、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制约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够完善,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从“制造”到“创造”,虽只一字之差,企业需要做的却大不一样。制造的产品,只需要按照客户订单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即可,而“创造”的产品,却要直接面对市场的风险:要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要保证竞争对手在短期内不能开发出类似的产品,同时要保证在合适的时机推出。

  至于产业集聚区的运作模式,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产品销售,可采用委托销售、贴牌销售、网点代销、终端互销或统一销售等办法;在资源利用上,可实行信息共享、知识产权共享、市场共享、外协共享、网络共享、资源共享等举措;在利益分配上,可制定协议提成、贴牌提成、管理提成、股份提成、制定互惠标准,以各自企业独立核算为基础,旨在互助互惠、借力帮扶、公平负担;在经营管理上,集思广益、民主决策、和谐协商、友好合作、统一管理、共同进步。

  中国输配电企业一路走来,实属不易,面对当前的危机与风险,必须寻求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中国输配电企业的路能走多久,取决于输配电企业家的眼光、胆略、心胸、气量、见识与决策。让我们携起手来,并肩战斗,合力突围,我们相信中国输配电企业一定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我国输配电制造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六大原因

  ◆ 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长期以来,中国输配电制造企业依靠劳动力、市场资源等优势,能比较容易换取国外技术来源,自主创新动力和压力不足。具体体现在三个“满足”:一是满足于眼前的经营状况和利益,缺乏长期发展的打算。二是满足于通过资产重组、上市、合资等方式快捷地做大企业,不能真正从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来做大企业。三是满足现有的技术、产品,尚未形成有效的研发体系和系统的创新战略。  

  ◆ 企业尚未形成自主创新的引入机制

  输配电企业目前追求的是短期的产值、利润,缺乏长远创新发展的动力和压力。在企业内部也没有真正形成突出创新、注重创新、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尚未形成,对创新过程中的包容性比较差。一些企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近年来有所淡化和削弱。  

  ◆ 企业创新实力不足

  从输配电企业内部看,大多存在着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实力不足的问题。一是缺乏资金。自主创新需要长期的大量资金投入,包括科研经费、科研设施、设备投入等,但大部分输配电企业经营产品附加值比较低,难以提供大量资金用于创新活动。二是缺乏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能力,特别是一些形成规模的输配电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稳定的技术来源,企业对社会的技术成果、创意、人才、资金等资源配置能力薄弱。  

  ◆ 社会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撑机制还不完善

  近年来,全国的输配电科研机构、情报所进行了改制,部分科研机构、情报所企业化后,放弃了对行业基础技术、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情报的搜集,热衷于短、平、快的市场项目。有的自己投资办厂生产,使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没有着落,科研人员流失。  

  ◆ 产学研结合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缺乏协调,瓶颈问题尚未全面突破

  产学研结合虽然有不少成果,但开头轰轰烈烈,最后不了了之的情况也不少。主要原因是企业比较注重于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实现产业化。而大学、研究院所比较关心的是形成课题和成果论文,各自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不一样。此外,在相互所得利益的关系上也不容易处理好。  

  ◆ 国内市场对输配电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品接受度低

  输配电产业主要为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提供产品,这些企业往往热衷于高价进口国外设备,不愿买国产自主创新的设备产品。他们总感到国外的产品好,即使国产产品能达到同样的技术质量水平,他也不相信。而且,一旦进口设备出了问题,负责采购人员可以少负责任。这也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