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江浙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调查

http://www.gkong.com 2009-07-08 16:57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最近几天,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乔旭“忙坏了”,作为主管产学研的副校长,他每天要接待“数不过来的”前来“要项目”的企业。就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南京市工商联组织30多位企业家到南京工业大学,而乔旭带着几十位教授与他们详细商谈技术合作事宜。同样忙碌的还有浙江大学的胡树根教授,他被多家企业点名求教,争相邀请他担任企业的科技辅导员……

  这是自3月26日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提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号召后各地的一个缩影———在极短的时间里,科研人员,企业,科技管理工作者行动起来。

  4月3日,江苏省召开了全省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动员大会,就在同一时间,浙江的“科技帮扶促调”行动也有条不紊地展开。“大家积极性非常高,因为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乔旭说。

  在与科技人员合作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尝到了甜头,分水制笔便是其中的一个。作为浙江省桐庐县一个普通的山区小镇,分水是一个制笔的王国。这里每年能产65亿支笔,当地人开玩笑说,分水让世界人均拥有一支笔。

  早在8年前,分水制笔业就面临核心技术缺乏、附加值低的问题。在笔产品“金字塔”中,与用于中高级商务的中性笔和水性笔相比较,分水制笔企业生产最多的油性圆珠笔始终处于最低层。

  2001年,浙江大学—桐庐分水制笔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应运而生;2003年,还是与浙江大学合作,分水成立了桐庐笔用油墨研发中心;而后成立“桐庐县分水制笔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这些中心为平台,分水制笔企业与浙江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围绕制笔业关键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

  有了浙江大学的科研力量作后盾,分水制笔业节节攀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产值从2001年的4亿多元上升到现在的33亿。分水镇副镇长余红坚说:“现在我们还有了无尘液态粉笔、用玉米秸秆制笔等多种新技术,这些新技术正为分水镇渡过经济危机发挥了作用。”

  在众多帮助分水镇实现技术升级的专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学动力机械与车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胡树根教授,他是浙江省科技厅派往分水镇的科技辅导员,也是科技帮扶调行动中的科技小分队领导者,在分水制笔史上数次重大的技术攻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余红坚说:“分水太需要胡教授这样的人才,当政府派遣科技辅导员时,我们的企业一致要求一定要胡教授担任。”

  对于胡树根来说,从高等学府浙江大学走向一个制笔的小镇并不如别人想象的那么艰难,他说这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条途径。他拿着最新研制的各种笔向记者展示,言语中充满骄傲。他说,怎么提升65亿支笔的品牌价值,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而现在,我觉得自己任务更重了,因为我在做的不是完成具体项目,而是对数百家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技术帮扶。

  就在接受采访的前几天,胡树根前往宁海给企业讲技术,结果几十个人的会议室来了140多个人,根本坐不下,“那一刻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企业有多么需要我们”,他说。当然,胡树根走向企业给他带来的不只是“成就感”,来自企业需求的研究线索让他的科研工作更接近实践,更上一层楼,从而各种奖励、项目接踵而来,发明专利与学术论文齐头并进。

  调研中,江苏、浙江有众多如分水制笔一样依靠科研人员的帮助走向成功的企业,也有数不清的如胡树根一样服务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科研人员。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新天地合作,12名正副教授、63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走出校园,把课堂和校舍搬到企业,新天地生产的生物有机肥料销路广泛,产值迅速过亿,双方共建的研究机构最终成为国内行业技术研发中心。金陵药业和中国药科大学合作,28名课题负责人深入企业,最终完成合作项目24项,联合培养硕士8名、博士3名,发表国外高质量论文10篇,国内高质量论文15篇,申请8项专利……正如乔旭总结的那样,“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从个人到平台,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新方式

  江浙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调查之二

  产学研合作进行到今天,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该如何进行?在江浙调研中,每个企业和科研单位都表示,这是他们现在常探讨的问题。江苏省科技厅厅长朱克江说,现在是一个破题的阶段,它不应该停留在单个企业与科技人员的对接,而应该上升为组织行为,实现团队合作。

  在我国产学研发展的历史中,江浙地区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种名为“星期日工程师”的现象发迹于此,科技人员利用周末时间,以兼职方式帮助企业的形式得到全国许多地方的仿效。当时,江苏省几乎每一个乡镇企业都有自己特聘的“星期日工程师”,最多时超过两万人。朱克江说:“这种在当时悄悄进行的活动实际是产学研合作的早期阶段,它是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初级方式,有力促进了江苏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时光流转近30年,今年3月26日,科技部联合七部委动员“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国务委员刘延东发表讲话号召科技人员下企业。科技人员与企业的结合,从30年前颇有些隐蔽的行为,成为整个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号召。“现在国家动员科技人员下企业十分及时,产学研发展到今天,应该从个人行为转向组织行为,从部分院所、科技人员转向所有科技人员,从项目的合作向成果转化、人才转化、平台搭建等全方面的合作”,朱克江说。

  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便是一个大型的服务平台。这个坐落在江苏宜兴的水处理中心被业内人士成为“水医院”,许多中小企业通过它解决自身遇到的技术难题。这里有大大小小14个平台,每个核心企业每年只需提供一定的运行经费就可以享用平台的各项资源,优先购用共享科技成果。

  江苏鼎泽环境工程公司与中心的合作已有3年,从2006年开始的合作伴随着这个公司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并在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后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总经理丁祖军回忆说,“当时双方联合日夜攻关,3个月内就研发出第一台蓝藻减容干化一体化设备,并于2007年8月29日在太湖边运行,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都优于美、日等国的同类产品。当年10月,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鉴定会确定我们的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只是中心服务的120多家企业中的一个。从单个企业与校优势学科团队、个人的“点对点”合作到多个企业与多个方向学科团队的“线面”合作的工作模式,实现了科研团队与企业群互利合作的成套运行机制,受到了众多企业的认可。中心负责人、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任洪强说:“企业的技术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而且十分迫切。大中型骨干环保企业对高新技术的投入和需求一直是想触及而无能力的状态,小型企业则处于加工销售的重复经营活动中,企业科技产能升级十分迫切。”

  在浙江,这种平台和团队服务的模式以行业性的研究中心和科技小分队的方式得到体现。仅杭州一地就已经建立25个工业功能区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这些中心涵盖造纸、蜂产品、纺织、卫浴、机械等不同领域,建设在相关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广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与此同时,由6—8名专家组成一个小分队,分赴不同企业,系统帮助企业渡过当前难关。浙江大学的博士生陈达如是浙江省富阳市电子机械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一员,他说,我对光电领域十分了解,但是对其他领域的问题却知之不多,所以我和我的同学老师们组成一个团队共同服务企业,这个团队有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更全面地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本报北京4月24日电)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