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计算机智能能否超越人类智慧

关于是否应建立人工智能即将成为世纪性的重大政治问题

http://www.gkong.com 2009-07-13 15:35 来源:财富时报

  暑期又至,《终结者》的回归再次掀起了一波科幻电影的震撼浪潮。《终结者:救世主》讲述的是邪恶的人工智能,一个被称作“天网”的军事研发项目,它不仅获得了自我意识而且判定人类是“刺激体”——也许有些像脚气——需要立即斩草除根。

  科幻小说中常出现以下情节:数十亿台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联网后自发形成了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计算机系统。这一设想可以回溯到亚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拨往“弗兰克斯坦”的F键》(Dial F for Frankenstein)一文。这篇极富预见性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61年,作者预言:联系越发紧密的电话网络将像新生儿一样自发行动,控制金融、交通和军事系统,引发全球性大骚乱。

  现在,人工智能,这块曾经只属于科幻小说作家和古怪的计算机天才的自留地已经回归了主流,不仅获得了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大批硅谷公司——如Google的严重关注,同时成为新兴企业的宠儿,设计范围包罗万象,从新一代搜索引擎到可以听懂人类语言或可以自由移动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再次流行使得公众注意的焦点又回到了一个老问题上——这项技术的前路在何方?或者,乌鸦嘴一些,计算机智能会否超越人类智慧,速度有多快?

  书呆子的狂想

  超智能计算机的概念——“比人类更聪明”的机器——计算机学家和科幻小说作家弗农·文格在1993年发表的论文中称之为“奇点”(注:物理上指大爆炸原点)。他认为技术发展的加速度已经足以让“变化与人口增长速率相提并论”。这条理论一直以来都敲打着硅谷各公司的心弦。

  人工智能已应用于自动化产业,一些计算机控制的机器还取代了人类的工作。但是,“奇点论者”眼中的人工智能不仅应具有自我意识和超人类智能,还应该拥有设计比现代人类反应更迅速的高级计算机和机器人的能力。他们认为,这种观念的转变将为各领域技术发展带来巨大的加速度。

  这并不是仅属于科幻小说作家的梦想;一代电脑黑客、计算机工程师和程序员对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共同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提出的“指数级技术变革”的理念深信不疑。

  1965年,摩尔博士首次提出,每一代新技术都可以让硅片上的晶体管数目重复翻倍增长,计算机处理能力也必将加速发展。自此之后,“摩尔定律”——非物理定律,而是对产业发展速率的描述——成功将互联网时代的计算机行业人格化,下一个“大人物”总会在拐角处不期而遇。

  人工智能的先驱,雷蒙德·科兹威尔(Raymond Kurzweil)在2005年出版的《奇点迫近:当人类超越生物学限度》(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一书中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个理念。他试图延伸“摩尔定律”的内涵,让它不仅适用于计算机处理能力,而且可以同步精确地预测后人类进化时刻的到来,他认为此景会出现于2045年。

  在科兹威尔博士的预言中,快速提升的计算机处理能力与电子人技术相辅相成,最终机器智能不仅将超越人类智能,还将掌控技术发明的进程,产生无法预计的结果。

  科兹威尔博士并不满足于超人类机器的进展,他已经开始展望“上载”功能,即将人类大脑中的内容和思考过程以某种方式传输到计算机中,让不朽成为现实——在他的有生之年。

  这一理念让许多浸淫于工程文化的精明而实际的技术专家侧目,有人称科兹威尔对超级机器的痴迷是一种新宗教。

  科幻小说作家肯·麦克劳德将“奇点”理念描述成“书呆子的狂想”。《连线》杂志编辑凯文·凯利则表示:“乌托邦设计者总是预言自己能含笑九泉。”

  然而,这并不妨碍凯利对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的猜想。他正在撰写一本名为《技术元素》(The Technium)的新书,预测“全球脑”(global brain)的涌现——某天,地球上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携手合作,展示它们的超能智慧。不过,他并不确定拥有高级智能的“全球脑”系统何时会出现。

  尚无需恐慌

  另一些详细研究过计算机能力发展史的人对此也不抱乐观态度。计算机设计师和风投资本家威廉·乔伊于2000年为《连线》杂志撰写了一篇悲观文章,他认为人类更可能因人工智能技术而毁灭,而不是创造一个由超智能机器辅佐的乌托邦。

  乔伊作为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创始人之一,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我们不是被某样东西取代,”他说,“我能想到的更像是一场灾难。”

  另外,这类机器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它会是理查德·布劳提根诗中所描述的“充满爱心和仁厚的机器”,抑或类似于“终结者”,将人类引向更深的黑暗。

  “我发现关于是否应该建立人工智能的争论即将成为世纪性的重大政治问题。”澳大利亚的人工智能专家雨果·德·加里斯说,他在《人工智能战争》一书中提出,这场争论可能会在世界大战中终结。

  尽管如此,至少现代人类还无需恐慌。自1956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家约翰·麦卡锡创立了“人工智能”一词,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脚步总是走走停停。1964年,麦卡锡建立了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并告知资助者——五角大楼,建造一台人工智能机器约需10年时间,20年后的1984年,最初的乐观主义碰了个大钉子,硅谷大批开发人工智能的新公司陆续倒闭,这段时期被称为“人工智能的冬天”。

  针对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起死回生,硅谷资深技术预测师保罗·沙弗说:“望山跑死马,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实际上,尽管硅谷作为高新技术的核心地带,这里的计算机专家们已经对“指数级”增长达成了共识,但是他们最悲惨的命运却是无法活着亲眼目睹“奇点”的诞生,除非寄望于下一世的轮回。

  “科兹威尔也许会和我们一样,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死去,”硅谷机器人专家盖瑞·布拉斯基说,“人生就是这么不公平。”

  文:约翰·马可夫 (John Markoff)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