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创新我国工业发展

http://www.gkong.com 2009-07-14 11: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国际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是金融制度缺陷和金融行为非理性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爆发,究其根源还在于实体经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都应从整个经济机体的内在联系中认识此次危机的性质,寻找战胜危机的途径。

  国际金融危机的产业经济根源

  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以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发展达到巅峰期,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处于高平台期,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扩张期。这三类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这三大产业均面临深刻的矛盾。传统产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发达国家传统产业面对成本上升压力却越来越缺乏机制弹性,层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业尽管具有技术优越性,但技术创新的巨大“创造性破坏力”缺乏有效的新商业模式支撑,导致投资人长期信心不足而倾向于风险性短线投资;金融服务业具有极强的自我增值能力,其迅速扩张导致虚拟经济膨胀,系统性风险剧增。

  由此,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机制出现了明显障碍:第一,创新机制出现创新不足与创新失度并存现象;第二,由于体制机制缺乏弹性,企业特别是巨型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衰减,盈利能力高度依赖金融虚拟经济及其支撑的资本运作,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整个经济机体就可能发生严重的系统性风险;第三,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市场渗透能力都呈现缺乏适应性和扩张力的疲态,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结构和社会财富结构巨大变化的现实,表现为销售乏力,因而不得不越来越依赖信贷扩张。

  我国工业化空间依然广阔

  国际金融危机反映出发达国家的产业根基存在深刻矛盾,他们只有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技术路线方向、升级路径和机制模式等问题,经济增长才会有长期的乐观前景。那么,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30多年来,工业是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最深刻的领域,也是我国目前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但是,我国工业化的过程还没有完成。尽管从我国经济产出的构成看,工业已经占有很高比重,似乎已达到工业国的标准,但从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看,农业仍然占有很高比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主要是工业)转移的过程远未完成。

  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解决正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和长远的经济社会问题,都要高度依赖于重化工业的长足发展。只有形成发达的重化工业,才能解决我国城镇化、交通运输、资源开发、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和国土治理以至国家安全、民生福利等问题。所以,建设更为强大的工业,仍然是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而且,从工业本身的技术特征看,我国工业总体上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时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加工业投资和扩大工业规模仍然具有客观必然性和效益合理性。

  当然,工业增长和发展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对此应有科学的认识。工业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所面临的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本质上是由于工业率先改革开放而其他大多数领域相对滞后所产生的,不应都被归结为工业发展本身的问题。例如,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资源开发利用制度等的变革落后于工业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不应被归结为工业发展的恶果。

  因此,从我国工业化的性质和进程可以看出,工业化仍然具有广阔空间,这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乐观前景。只要科学认识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就可以树立起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

  工业创新需解决几个问题

  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大体将经历4个阶段:第一,政府实施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稳定宏观经济供求,遏止经济下滑。第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受危机冲击后,完成调整过程,适应变化的环境,恢复和提升竞争力,逐步进入良性经营状态。第三,部分产业出现增长回升并趋于稳定,相关经济部门恢复常态。第四,国际市场景气回升,经济增长回到正常轨道。

  当前的工业运行数据显示,我国正处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过渡的时期。世界之所以对我国抱有很高期望,主要就是因为,不仅在第一个阶段,而且在第二和第三个阶段,我国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很显然,其中工业和工业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可以说,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就是我国工业进一步增强和发挥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但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我国工业必须在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实现关键性的创新突破。

  首先,形成节能和节约资源的技术创新机制。其中特别要形成高度外溢性(公益性)的技术创新机制,解决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

  其次,建立产业升级的创新机制。在现阶段,我国没有“夕阳产业”,应实行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升级的意义不仅仅是产业间升级,更重要、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是产业内升级,即工艺升级、价值链升级、产品质量升级,以形成“精致制造”的工业素质。因此,明确产业升级的方向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正确选择产业升级的可行路径。我国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低端—高端”替代过程,而是沿着竞争力优选路径(不断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推进。

  再次,实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效结合。应形成有助于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效结合的制度环境。例如,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环保产业等的发展都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

  总之,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具有深刻的产业经济根源。我国坚实的产业根基和广阔的工业化空间,是我们可以率先摆脱危机的可靠基础和有利条件。而进一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特别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是我国经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