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产学研合作“常州模式”探析

http://www.gkong.com 2009-07-30 17:23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南行,车出常州城区,不过半小时,便进入科教城地界。

  常州市副市长王成斌,对着科教城三期工程,包工头一样“每天到工地上转两三次”。

  在科教城的一亩三分地上,入驻6所高职院校,聚集了153家企业,以及中科院、南京大学等大批高校院所。“产学研”天然地长在了一起。

  作为一个中等规模、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长期以来,常州缺少高等院校、研究所和大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也相对匮乏。

  常州科教城一改地方引进高校院所,圈地、盖楼、买设备、“招兵买马”、找市场的程序,而是找市场、找合作企业、“招兵买马”、盖楼的“逆向思维”,把“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理念和要求演绎得淋漓尽致。

  “要将产学研的人才放在一个锅子里煮,才可以产生‘鲶鱼效应’,孕育新的更强的生命体。”王成斌说。

  躁动母腹:产学研,呼唤游戏规则

  喊了很多年,干了很多年。在我国诸多地方,产学研何以摆脱不了如此的尴尬境地———

  一边,市场急需先进科研成果支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却苦苦无处可寻;

  一边,研发机构的科研成果找不到“出口”,“库存”数量不断增加;

  甚至,官、产、学、研、金、介,也因各有各的盘算,各怀各的“鬼胎”,而“裹足不前”……

  常州属于异类。有人称之为“常州模式”。王成斌却摆手道:“仅仅是雏形,尚须时日。”

  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认为,常州的出路在创新。常州有54000家民营企业,这是常州加快创新的基础。加快创新就是要利用这个优势,打开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通道。在这里,高校院所与5万余家企业配合得风生水起,并由此形成这样的景象:96%%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于企业,61%%的发明专利申请出自企业。

  连续5年,范燕青每年都亲自带着浩浩荡荡、上百人的企业家队伍进西南、走西北、闯关东、溯长江,推进产学研合作。称之为“科技长征”。

  “为了吸引中科院在常州设立研究机构,范书记十余次进京。”常州科技局局长张跃说,“他还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个星期要看10家企业。”

  让外地人流连忘返,让本地人安居乐业。常州以自己的积极主动以及优惠政策、良好平台吸引人才。

  张跃介绍说,对于海外领军型人才,政府给予60—300万元资金投入,3年内免费提供100平方米办公用房和100平方米住房。常州科教城出台了“金凤凰计划”,分别给予来常发展的博士、硕士每月2000—3000元补贴。

  南京大学的陈强,自誉“知识牛仔”。对于自己来常,声称是被王成斌“忽悠”了。

  “王市长对我讲,在高校,你的科研可能只会影响两三万人,在常州可以影响300万人。”陈强笑笑,“校办企业往往存在产权不清晰的弊端,大树底下反而不易长苗。常州有5万家民营企业。民企做‘风投’,决定权在企业,谁投资谁心疼,因而积极性很高。”

  怀着“干不好没脸回去,干得好不想回去”的心态,陈强在常州“扎根”。第一年,他四下走走,熟悉企业;第二年,企业就主动找上门来。

  “这里90%%以上的企业都和高校院所联姻。”陈强说,“南大的抗凝血蛋白和千红药业联手,已经进入‘临床’阶段。”

  锦上添花的是,2006年起建设的科技之城曙光初露。

  中科院、清华、北大、南大等在此设立了65家研究院(所)、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和开放实验室,在精密加工和检测、自动化、机器人、电动汽车、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有较强的研发力量。

  每年5月的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更使科教城的产学研“开花结果”。2008年,科教城启动项目133个,带动科技投入7.36亿元,每年新增销售额34.8亿元。

  范燕青并未喜笑颜开。他知道,产学研非一时一地能够完成,必须有一个契约或者说游戏的规则。

  用王成斌的话来说,大院大所研究目的主要是“把钱变成知识”,拿钱后做实验,再出论文、出样品,他们并不太考虑成本、市场、成品率的问题;而企业创新的首要目标是“把知识变成钱”,需要考虑成本、市场、成品率等问题。

  “为增强产学研合作诚信度,形成共识和合力,针对企业、院校、政府各自责任,‘常州宣言’正在草拟。”透过张跃的目光,在产学研迷局中,“常州宣言”已然躁动母腹。

  “鸡飞狗跳”:“知识牛仔”,冲透青春断乳期

  常州是“不安分”的。

  在这块资源匮乏的土地上,“无中生有”的创新基因,融入每个人的血液。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星罗棋布的手工作坊里,夹杂着众人的质疑与非议,“苏南模式”闻名华夏。

  常州市市长王伟成分析,比较其他苏南城市,常州经济民营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经过30年发展,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青春断乳期。纺织印染等传统产业面临严峻挑战,成本上升,出口下滑,利润减少甚至亏损。

  种种不利,是否会使企业再一次陷入产学研的“流产”宿命?

  范燕青的思考是:不会。他的方法也很简单:鸡飞狗跳。

  无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都不能停滞下来,要重视“市场”导向,寻求突破。

  高高大大的王亚雄,操着浓重的合肥口音,讲述着常州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的活力。

  作为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院与常州合作的负责人,他和陈强一样,是个“知识牛仔”。

  “测力机器人,是国家863项目,一直闲置着。去年5月18日,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上,一个常州企业找到我们,商量着开发‘残疾人康复肌力测评’,我们才找到了产业化方向。”王亚雄咧着嘴笑,“市场的需求比十所大学的推动还大。”

  “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王成斌的解释是:刚开始通过做项目一对一合作,发展到合作建立研发机构,成果共享。再发展至政府和学校、政府和研究所合作,因为有些平台企业做不到,政府进入后体制上有保障、利益上有诚信,研究所可以技术转让、技术入股、联合申报科技项目等多种方式获得利益。

  紧扣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构筑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每年5月18日,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政府,在科教城举办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众多国内外高校院所和渴求技术的企业在这里开展产学研对接。

  2008年的展示洽谈会共有36家中科院及所属研究院所,29所国内著名高校,8所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参加,共吸引1500多家企业参会,展出2573项科技成果,90个项目现场签约,协议金额1.35亿元,216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对于今年的展示洽谈会,从上到下,早早“备战”,热情很高。在这里常听到这样的言语:“再等三五年,你到常州看看,那该是怎样的天地!”

  “把科教城办成加速器,把孵了四五年的企业搬来。人家孵鸡,我建养鸡场。”从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任上到常州挂职,而后成为副市长的王成斌,把“知识牛仔”的本色彰显得淋漓尽致,“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把钱变成知识怎么做?要研发一个东西,可以做实验,做100次,成功一次就行了。而把知识变成钱,做100个产品,失败一个,就不行了。企业要考虑成品率。很多人给我推荐科技成果,我很看重‘如果’两个字,这里面水分很大,通常我会让他们先去探研这个‘如果’。”

  在科教城的三期规划中,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基地成为常州产学研合作的亮点。俄罗斯、法国、以色列、美国、加拿大、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来此开展合作。

  “2004年时,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到20个亿,2007年是50亿元。去年虽然经济形势不好,企业难度很大,但仍投入了81亿元。这说明,我们的企业在加快成果转化、买实用技术、开发新产品方面积极性确实非常高。”范燕青说,“科教城拥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7.6万名全日制学生,这为常州的产学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