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用生物技术打造下一个支柱产业

http://www.gkong.com 2009-08-05 17:03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日前,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致公党中央、九三学社中央和科技部共同举办的“中国基因科学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机构及政府代表汇聚北京,共同探讨和交流推动包括基因技术产业在内的生物产业的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领导出席。

   发展生物产业成为刺激经济的良策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在论坛上指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还在蔓延,并已经从虚拟经济延伸到实体经济,发展生物经济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刺激经济的“良策”。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对于我国生物产业在危机中加快发展并最终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球生物产业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生物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将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历史经验证明,这一时期是发展中国家把握历史契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王志珍表示,生物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的支柱产业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在“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的重大部署中发挥积极作用。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在论坛上分析说,大力发展包括基因科学在内的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从近期看,是应对金融危机,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从长期看,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让经济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健康,社会更加和谐的必然选择。生物经济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物经济已经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

   他说,美国、加拿大、芬兰、印度等国家相继提出了加速生物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的4位科技顾问中,有3位是生物与医药领域的专家。前总统布什过去8年一直不批准联邦政府资金支持干细胞研究,奥巴马总统上任不到一个月就批准了。继信息技术之后,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生物与医药产业作为新时期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措施,纷纷采取增加投入、建立园区、争夺人才等多种措施加速生物经济的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产业发展。《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将生物产业作为我国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予以培育,在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突出安排了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和艾滋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3个专项,加大力度支持重大生物技术应用和重要生物技术产品研发。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我国第一个《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了目标、发展重点和任务。《规划》还提出要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重要领域,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实施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基材料等9大专项,构建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提升生物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生物产业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这种突破,正在农业、医药、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进而引发新的产业形成和发展,现代生物产业正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得以快速发展。世界许多国家把加速生物产业发展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尤其是在当前的形势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促进复苏、重振经济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生物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选择。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介绍说,近年来,我国生物产业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2008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实现总产值保持了年均25%的高速增长;2008年我国生物产业实现总产值接近11000亿元,成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亮点行业。二是集聚式发展态势初步显现。2008年,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现产值占全行业产值的66%。三是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加强。在充分发挥我国现有科技资源的条件下,近10年来,国家先后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建设了一批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升了我国生物技术创新能力,促使我国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干细胞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四是生物技术成果大规模实现产业化。据统计,10年来,仅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支持了上千项生物技术成果产业化,极大地推动了分子生物技术在农业育种、医药新品种开发、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自“九五”计划开始,科技部一直把发展生物技术、培育生物经济作为重点,在国家863计划、支撑计划和973计划中,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生物科技的自主创新。特别是“十五”期间,对生物科技的投入大幅增长,使得我国的生物技术成为高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小的领域。“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经费是“九五”的3.8倍,而专利申请总数增长到11.4倍,发表论文总数增长到2.2倍,其中国际发表的论文数增长到6.9倍,取得新药证书增长到2.6倍,进入临床的新药数增长到8.4倍,科技投入产出比大幅度提高。进入“十一五”,生物技术作为我国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国外发达国家的重点,纳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有关部门、地方纷纷加大对生物技术及产业的支持力度。我国在疫苗、生物医药和工业发酵等领域取得多项世界第一。

   刘燕华表示,今年国家要启动“十二五”科技战略规划研究,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是“十二五”布局的重点,突出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应用,努力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近两年,各地新建了一批生物技术与医药园区。初步统计,各省市未来5年用于支持生物与医药产业的经费超过200亿元。

   年内将出台促进生物产业政策细则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认为,生物技术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的高技术领域,我国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的技术基础和巨大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包括基因技术在内的现代生物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和保障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

   张晓强同时坦言,我国发展生物产业不仅面临发达国家竞争的巨大压力,同时也面临国内体制机制不完善和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问题的严峻挑战。今年5月1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会议强调,必须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要求要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从七个方面推动现代生物产业发展。

   张晓强透露,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从经济社会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出发,近期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特别是要加快完善生物企业融资环境和财税政策,加快培育生物技术产品市场,为生物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二是按照把生物产业作为未来支柱产业的要求统筹部署,加强生物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建设,促进生物企业集群发展,加快培育生物龙头企业,促进生物企业国际化发展;三是继续组织实施若干生物产业重大专项,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四是充分发挥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专业咨询和决策支撑作用,分析当前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提出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为开展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做好准备。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认为,21世纪是生物技术、生物经济的世纪,生物技术是我国需求最迫切、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小的领域之一,我们将把生物技术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重点,把生物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把生物经济作为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点。

   据介绍,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生物技术的跨越发展,使生物技术研发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生物新产业,形成2~3万亿元人民币的产值,力争使中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将实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技术积累阶段:到2010年左右,形成5000亿~80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生物技术产业,为应对金融危机做出新贡献;第二步,产业崛起阶段:到2015年左右,生物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6000亿元人民币;第三步,持续发展阶段:到2020年左右,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2~3万亿元人民币,形成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刘燕华表示,我国生物科技与生物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一是加强生命科学前沿基础研究,不断探索生命科学规律。二是加速推进农业第二次“绿色革命”,培育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特别是培育抗旱、抗盐碱的植物新品种,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开发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地膜、新型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等新产品,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三是大力发展医药生物技术,推动第四次医学革命。重点支持疾病预防、疾病诊断、新药研制、基因治疗、器官移植等技术,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四是发展工业生物技术,推动化学工业的第三次革命,发展现代发酵、生物催化等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绿色制造业”发展。五是加速发展生物质能,缓解能源短缺和压力。六是加速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七是加强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培育一批新的生物产业。八是加强生物安全研究,保障生物安全。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