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低碳产业:为下一轮经济周期启航

http://www.gkong.com 2009-08-11 15:17 来源:《能源》杂志

   编者语:5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财政支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表示,要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加快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扩大终端消费,培育新的市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政府出台的“4万亿投资”政策中,也明确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和能效提高等节能减排领域作为重点,并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彰显出政府在支持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决心。

  再看国外,低碳经济也早已被列入发展战略。2009年初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宣布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新政府的经济发展方向后,作为曾经拒绝参加《京都议定书》,置身于减排义务之外的经济大国在长远的环境问题和短期的经济问题的双重重压下,也正式加入到了“低碳经济”的周期。

  一向热衷于推广“低碳经济”的欧盟更是迅速通过了气候、能源和经济刺激的一揽子方案,将能源技术创新看作是新的经济革命和绿色复苏计划的核心。

  巴西、印度等国亦将启动全面性的国家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并且大力投资风能、太阳能以刺激经济发展。

  各大经济体的经济刺激计划表明,“低碳经济”将是引领下一个经济周期的主要动力。金融危机使得原来在环境气候问题上存在分歧的欧、美政府达成了一致,使得原本还需要时间磨合的环境问题快速提上议事日程。“低碳经济”的发展契机已经悄然来临。

  那么,金融机构对低碳产业的投资热情有多高?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还存在哪些障碍?后京都议定是否能顺利达成?

  增值潜质高

  《能源》:不只是低碳经济领域,整个能源产业都具有资金需求大、投资周期长、收益返还慢的特点,而金融资本则是捕捉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取最大收益的项目。投资者该如何平衡此矛盾?

  路跃兵:按照资金投向划分,金融机构可分成两类。一类金融机构喜好赚快钱,其资金主要投放在资本市场(股票、期权、期货),以期在投资大额资产的同时一并保持资金的快速流动性,获取最大预期收益。

  此外,还有一类金融机构,投资方向不同于快进快出的投资理念。这类金融机构不追求眼前的短期收益,目标在于长远的高额收益。两类金融机构投资理念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构成不同。

  比如气候变化资本集团(以下简称“CCC”)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大型能源公司、养老基金以及保险公司,此类投资者不要求马上获取收益,对收益值要求也不是很高,他们追求的是稳定的投资回报。因此,由于投资者的投资预期不同,导致不同的基金在管理角度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实际上,从基金管理角度看,投资者也希望能够选择投资周期长一点、未来价值更高的项目,而不是马上获取一大笔收益。

  绿色环保和低碳经济领域在未来是具有高增长潜质的行业。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CCC所投资的一些项目,看起来收益低、回收慢,但是将来收益并不一定就会低。因此,投资绿色环保和低碳经济,与金融机构的投资特点并不是相矛盾的。做金融,既要做预期也需要做长期。投资者只要独具慧眼,选择好具有上升价值的资产,就一定会在一定时期投资之后获取相应收益。

  目前,国内缺乏具有长期投资理念的金融机构。主要原因在于,过去二三十年间,国内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人们不愿意花时间去做周期稍微长一点的事情,也养成了人们不愿意赚慢钱的习惯。因此,很多人对CCC的投资理念不理解。

  另外,高速增长期使得国内投资机会多,抓住一个机会就能赚取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很容易就能赚取快钱的形势下也使得鲜有人关注收钱慢的行业。但是从战略意义上来讲,绿色环保和低碳经济领域必将是下一轮经济周期中很不错的一个方向。

[page_break]

  政策是主导

  《能源》:什么样的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才能切实促进低碳产业与金融工具的衔接?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在政策上存在怎样的缺失?

  路跃兵:政策、技术以及资金,是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产业的三大要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还在于政策。

  目前,产业政策和金融层面衔接不够紧密,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衔接不到位现象不仅中国存在,在国际上也是一大困扰,如何使政策和金融两个层面相互协调配合,达成一致,切实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尽快着手解决的问题。

  政策制定者亟待加强对金融、产业以及业务的理解、消化、吸收的能力,如此在制定政策时才知道政策该如何设计,制定政策时才会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正确引导资金走向。

  此外,各部门“各自为政”是当前国内政策存在的一个缺陷。比如能源部门就只制定能源政策;气候变化部门就只处理气候变化问题;外资管理部门就只关注如何有效利用外资。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缺乏互相协调;或者一个部门制定一个政策,没有考虑到对其它政策活动的影响,导致不同部门制定出的政策功用相互抵消,亦或是制定出的政策跟金融机构需求正好相反,导致政策没有效果。

  因此,加强各部门之间政策制定的协调性,是未来需要加强努力的一个方向。只有这样,制定出的政策才能确实达到政策该发挥的效用,而不是要么没有效果,要么效果互相抵消。

  《能源》:新能源产业振兴与发展规划将成为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草案已定,该振兴规划将带来哪些新的投资机会?

  路跃兵:实际上,这个振兴规划的效用体现在政策导向上。该政策的推出,有利于引导资金走向,这将带动更多的资金跟进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技术就会有更新层次的突破,有利于产业发展。对我们这样的投资机构而言,是很振奋的事情。

  不过,低碳经济催生出来的产业不只是太阳能、风能以及可再生能源这些新的产业领域,新能源部分可能只占其中的10%-20%。更重要的是更大范围地推动了传统能源领域范围的产业转型,更大的发展也在于运用高新技术改善传统领域,即对已有的石油、化工、钢铁和电力制造行业的改善。这也是投资低碳经济能够获取更大收益的环节。

  《能源》:投资低碳经济领域,对金融机构而言存在哪些风险?

  路跃兵:最大的投资风险就是政策风险。目前,低碳经济还是一个崭新的、幼小的经济领域,产业在初级阶段需要稳定的政策支撑,如果没有稳定的政策导向,资金、技术以及投资都不会往该方面走,即便将来它是具有巨大价值的领域。当下,政策风险也给政府提出了一个新命题,就是该如何制定政策,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让投资者感受到政策风险是很小的,愿意将资金投向该产业,才能理性而有序地引导资金走向。

  除政策风险外,技术风险也是不容轻视的。比如碳捕捉技术、碳埋藏技术,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何时才能实现真正的商业化,又如何将强大的商业化与技术实现互补,都是很重要的课题。

  但是技术风险最终还是取决于政策导向,以及政策对未来市场发展的支持程度。尽管技术存在高风险,但是如果政策导向适当,在高投入背后给予高收益预期,才能够使得投资者将资金投于该领域以进行新技术开发。

  总之,技术、资金层面虽然重要,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政策。比如布什政府时期,政策上不重视节能减排,致使福特公司大量生产大排量汽车。而奥巴马政府对节能政策的规定,就使得福特公司在下一轮经济中需要耗费更大精力研发小排量汽车技术,这就是政策导向的作用。

  机制露缺陷

  《能源》:碳排放权交易是否真如传言中那般所有环节均已相对成熟?存在哪些缺陷?

  路跃兵:假如不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后京都议定方面,业界都是比较乐观的。通过一种机制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净化气候,毕竟是全人类一致的愿望。不过即便金融危机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打击了部分人的信心,我个人也还是持乐观态度。只不过,现在是《京都议定书》,以后也许不是京都议定,很可能就成了哥本哈根议定,但是无论如何称呼,其最终发展低碳经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全球气候条件的目标是不会变的。

  至于最后是采用清洁发展机制(CDM),还是其它什么样的机制,都可以商量。实际上,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清洁发展机制本身也还是存在一定弊端的,也需要进一步改进。毕竟这是第一次尝试,大家都没有经验,所以在设计时不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试验过程中都暴露出来了。

  清洁发展机制牵涉的利益体太多,如EB(CDM执行理事会)、DOE(第三方经营实体)、以及买家、卖家和中间的开发商等,很容易造成混乱的局面。各种设计机构和企业很多,项目也很多,这就很容易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

  清洁发展机制的程序也非常冗长复杂。一个项目从其本身最初的开发、到CDM审定、核查、注册和审批,这些程序既复杂又耗时。

  还有一些很好的项目,因为一些人在做项目时鱼目混珠,导致EB方面分辨不清真假,就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一刀切的情况下很多不合理东西自然而然地就显现出来了。一个很有前景的项目很可能就这样夭折了。

  此外,同样一个项目,这个DOE审核就能通过,换一个DOE审核就很可能无法通过。即使在同一个DOE里边,同样一个项目,这个审核员审核就放行,换个审核员审核就可能卡壳。还有一种现象,非常类似的两个项目,上个月得到了EB审批,这个月再报批就无法通过了。政府部门审核项目缺乏一个固定标准,又过于复杂,很容易使得投资者无所适从。

  我们公司进入国内的时间比较早,在国内经验比较多,项目的管理者经验也比较丰富,出现的问题不多。一个项目,从最初的寻找到最后成功注册,最短也要一年,两年半的时间也很正常。

  所以,我希望哥本哈根会议能够将清洁机制程序简化一点,审核标准规范化一点,减少些随意性。目前大部分项目都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点对点项目,我希望将来能做一些产业化、行业化的项目,操作起来规模大些,也能降低一些成本。

  目前,CDM体制下项目审批成本太高。即便一个企业需要同时审批四五个类似项目,也不能打捆后一起做一个PDD(CDM项目设计文件)文件进行审核,必须每一个项目都单独审核。一个项目就需要100万元左右的审核成本。

[page_break]

  “硬币”正反面

  《能源》: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风险投资以及资本市场,各自在低碳产业方面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路跃兵:目前,众多金融机构已经转变观念,开始创造和捕捉在低碳经济价值链上的各个活动、各个环节上的价值,提供低碳经济所需要的各种金融工具和支撑,在促进低碳经济繁荣的同时为自己的发展赢得机遇。直接投融资、碳金融和能效贷款等金融模式在创新中开始大显身手。利用金融力量解决以气候变化为首的各种环境问题,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当然,金融业在繁荣低碳经济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赢得了机遇。

  低碳经济投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能源效率方面的投资,包括汽车业务、建筑业和工业等;其次是低碳经济能源方面的投资,包括风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能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其它方面的研究;再者是在农业和林业方面的投资,包括防止沙漠化,在农业方面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就能够有效地帮助降低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

  市场参与者从最初的国家、公共企业向私人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拓展。交易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边是各种排放(减排)配额通过交易所为主的平台易手,而另一边则是相对复杂的以减排项目为标的的买卖。前者派生出类似期权与期货的金融衍生品,后者也成为了各种基金追逐的对象。而且,这一市场的交易工具在不断创新、规模也在迅速壮大。

  随着二氧化碳排放(减排)配额商品属性的不断加强以及市场的愈发成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看中了碳市场的商业机会。除了最早规定的造纸、金属、热能、炼油以及能源密集型五个行业的12000家企业积极投身其中,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碳市场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投资银行除了单纯地进行配额交易和设计金融零售产品外,还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参与碳市场。其注意力从最初的以配额为基础的排放交易向减排项目融资转变。在碳排放交易如火如荼,碳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的同时,被称为“碳资产”的减排项目也正在成为对冲基金、私募基金追逐的热点。有些投资者还以私募股权的方式在早期即介入各种减排项目,甘冒高风险的代价期待高额回报。

  商业银行的能效贷款也并非只是提供信贷产品,而是深挖节能减排行业的供应链,除了向节能减排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以外,还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并且帮助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的企业发现碳交易价值。

  《能源》:您如何看待环保货币是巨大陷阱一说?环保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行性有多大?

  路跃兵:我更倾向于采用环保货币作为国际统一货币。地球和大气都是全人类的,再没有什么东西比大气和环境跟地球上每个人的利益如此密切相关了。所以,从理论上来讲,环保货币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货币单位。但是实际上操作起来难度相当大。

  每个国家拥有的资源情况不一样,比如中国多煤炭,中东多石油等,差异性很显著。另外,各个国家发展阶段也不一样,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排放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各个国家的利益如何均衡,国际政治如何平衡,才能使得世界各国都能接受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理论上碳货币虽然是个理想的货币单元,但是其实际可操作性很小。环保货币能否在将来某一天成为国际货币,就取决于人类的创造性和各国的愿意合作性了。

  对于碳货币是巨大的陷阱一说,不可以如此武断结论。如果一个东西对人类起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它的另一面也一定有巨大的负面作用。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都可以用“一个硬币的两面”来解释。从这边看是优点,从反面看就是与优点相对应的缺点。

  金融也一样具有两面性。当它对经济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时,它的破坏性也孕育而生了。众所周知,美国的兴起很大程度依赖的是资本市场,现在金融危机下美国遭遇的冲击也相当大。当一个东西能巨大的推大经济的时候,也能巨大的毁灭经济,问题是如何掌控它使其朝着更加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千万不要因为某个东西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就遏制其发展,走极端是不可取的。如果人类能够很好的控制环保货币,采用碳货币作为国际统一货币倒是个绝佳的选择。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