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4万亿元智能电网投资谁来埋单?

http://www.gkong.com 2009-08-13 09:38 来源:《中国能源报》

  7月30日,国家电网在北京举行了促进新能源发展工作会议。尽管此前不久的年中工作会议上国网已将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与清洁能源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次促进新能源发展的工作会议仍然展露出了不少新意。

   作为国网公司的副总经理,舒印彪显然对未来智能电网和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也非常了解智能电网建设将要面临的困难。所有这些困难中有一个是明确无疑的,那就是智能电网建设所需要的巨额投资。

   舒印彪在会上表示,未来的电网投资额度将非常大。他认为,政府已经对可再生能源的电源建设出台了支持政策,也有必要对可再生能源的输配电及电网建设进行政策和资金支持。

   前期准备工作风风火火

   8月3日,上海市电力公司携手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成立了“智能电网联合研究中心”。据了解,双方将联手研究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参与制订智能电网的技术标准,并且将上海世博园区的智能电网建设作为综合示范工程。根据初步方案,这个示范工程不仅具有欧美智能电网的众多要素,而且具有“特高压交、直流线路智能输电”的中国特色。

   7月28日,福建省电力公司审议通过了《福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纲要》,并且将下半年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智能电网的目标框架和技术路线研究以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化变电站和配电自动化的专项研究上,并将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

   与此相似的是,江西、陕西、四川、河南、河北等地众多电力公司,要么成立智能电网研究中心,要么积极争取智能电网试点项目,要么把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作为工作重心,制定发展战略目标……自年中工作会议以来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国网公司上上下下似乎拧成了一根绳。

   试点和基础建设早已推进

   其实在国网年中工作会议召开以前,有关智能电网的试点工作已经展开。7月9日,华中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初步设计通过了审查,这意味着华中电网成为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示范工程的第一家试点单位。“许多有关智能电网的试点工作早已在进行之中。”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王仲鸿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7月31日,广西第一座数字化变电站——杨丁变电站在武鸣投运;7月15日,宁波地区也完成了首个220kV程序化变电站项目的设计工作。早在此前的5月27日,陈甫变电站在天津投运,这也是国内首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220kV变电站。我国自开展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推广工作以来,全国各地已建起了多座数字化变电站。

   “数字化变电站只是电网智能化、自动化的很小一部分,当然也是未来智能电网输变电侧的重要物理基础。”一位电力业内人士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说到。他指出,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变电站正在加紧建设,“以期提高电网运行的自愈能力和互动水平,为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做铺垫工作。”

   技术标准正在加紧修订

   “目前我国已有专家加入IEC和以美国牵头的智能电网战略组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副主任刘永东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IEC即国际电工委员会,是一个旨在促进电气、电子工程领域中标准化及有关问题国际合作的非政府性国际组织。据刘永东介绍,国内专家已经在积极开展智能电网各项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现在智能电网还只是处于厘清概念、进行规划的阶段,还没细化到技术层面。”刘永东说到。他认为,智能电网在各国发展趋势不一样,不会形成统一的标准,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接入方面“先前的标准还有一定的适用性,当然随着技术和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标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我们已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请对原来的标准进行修订。”刘永东指的是2005年制定的《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光伏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等指导性文件。

   与此相应的是,国网公司在7月30日促进新能源发展工作会议上印发了《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试行)》和《国家电网公司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修订版)》等技术性文件。据了解,国网旗下研究院的专家正在积极借鉴国外的各类技术标准。

   “技术是次要的,欧美都有成熟的技术,而且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总会不断发展完善,关键是投入是否能真正产生效益。”当记者就风电并网问题采访王仲鸿时他如是说。他口中所说的效益是指社会效益——电价低、电能质量高,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依据王仲鸿的观点,智能电网无论在研究、试点还是建设阶段都应该具有可“读”性,可论证、可检验、可审查、可推广,可以进行成本核算和效益预测,保证透明性。

   “现在国内智能电网还只是处于前期试点、规划和技术标准制定等阶段,从技术角度来讲不存在太大的困难。”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说道。

  4万亿巨资谁来埋单?

   7月11日,国网在其年中工作会议上确定,到2020年智能电网总投资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4万亿元无论对一个企业、抑或是对一个政府而言都算得上巨额投资。

   在7月30日国网的促进新能源发展工作会议上,舒印彪似乎已经在呼吁政府应对可再生能源的输配电及电网建设进行政策和资金支持。

   “智能电网建设工作前期是由企业推动,往后则要靠政府引导。”就国网目前开展“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前期准备工作的积极态势,林伯强说道。林伯强认为,国内智能电网建设可能遭遇的最大困难将是由谁来买单的问题。随着风电的迅猛发展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渐入快车道,“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将使电网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大,短期内可以财政补贴,长期来讲还需要电价改革。”

   “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和固定资产折旧等方式来筹措资金。”齐鲁证券电力分析师冯超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国网“一特四大”的协调融合问题反倒是未来发展智能电网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

   对于美国智能电网建设由用户买单的情况,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认为,由于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思路与欧美有所不同,所以两者没有可比性。“欧美智能电网的核心概念是自由接入,这就像互联网,由大企业微软公司来制定标准,用户多元参与,那么用户上网用的电脑当然也只能自己买了。”韩晓平用互联网的例子向记者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智能电网应该是开放式平台,国网是标准的制定者和引领者,企业、用户等参与其中共同享有和开发。

   尽管如此,“4万亿元还只是个虚数,而且资金筹措应该主要是一种企业行为。”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姜绍俊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说道。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