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新能源 建筑节能的补药?

http://www.gkong.com 2009-08-27 09:31 来源:《中国能源报》

 

   新能源推广要慎重

  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许多项目目前仍然停留在战略投资阶段,但以建筑节能为代表的节能产业已经悄然走到了应用操作的层面。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明确指出要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规模,出台推动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的实施意见,实施好新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新农村农房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项目。仅7月一个月相关部委就出台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和《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三项鼓励性政策。

  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项目,中央财政将予以专项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每个示范城市5000万元,最高不超过8000万元。综合以上各项政策,预计2010年投入光伏能源、可再生建筑材料和节能建筑市场的政府补贴金额将超过200亿元,撬动新增市场规模超过400亿元。而且,这三项政策都是“试点”方案,后续推广政策在力度上将会远超上述数字。

  与之相对应的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缓慢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完成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按照目前进度,到2009年底,全国共将完成改造面积9323.5万平方米,只占“十一五”总任务量的62%。而大部分省市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分配指标没有分解,实施计划没有落实,实际完成不足1%。

  业内流传着一个说法,把新能源喻为建筑节能的“补药”,而维护结构保温等常规技术则类似于建筑物的“衣服”。国内大部分的建筑还没穿上衣服就开始大力的补新能源,从而被戏称为“吃着补药裸奔”。当《中国能源报》记者就该问题请教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所长张寅平教授时,他认为这个比喻很好但还不确切,最主要的问题是新能源如果不正确应用,则是不是补药都还值得商榷。

  关于如何看待新能源在建筑节能上的应用张寅平教授认为,新能源的应用是趋势,但高新技术在某些清况下未必是适宜技术。他举例说,太阳能电池在使用期内是不用耗能的,很多地方就将太阳能电池用于建筑的立面来给建筑供电,但是这个方式值不值得大规模推广就是个问题。首先从全生命周期来分析,(太阳能利用虽然使用期不需要用电,但是生产太阳能电池的材料制备是需要用能的)如果总体产能不如其生产期间耗能高,其大规模应用就应慎重。还有不可忽视的是,虽然太阳能是个清洁能源,在使用周期内不产生污染但是在制造太阳能电池的过程是产生环境污染的。

  众所周知,中国不但承担着国内的太阳能需求,更承担着发达国家太阳能产品制造的能耗和污染伤害,事实上,看似高新技术的太阳能利用又一次走入了低端生产制造业的死局。“综合考虑,应该多大的力度推广,多大规模的应用首先需要科学论证。高新技术的利用,过分的超前会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 张寅平教授坦言。

  环境伤害不可忽视

  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研工作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张广宇高级工程师对记者强调:“现在看来,使用新能源绝不是一件容易且便宜的事情,其产能能力有限而限制条件复杂,产出的能量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更难。一定要将限制条件说清楚的情况下再去谈新能源的能力。现在很多人的行为就是舍本求末,先夸大能力,而把限制条件弱化、抹杀。” 就拿最低端的太阳能热水器来讲,张寅平教授举例,也要因地制宜的加以推广,四季如春的昆明和阴雨连绵的四川、湖南地域条件就有显著差异。

  “所谓可再生能源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一定不要用概念说话,一定要用科学数据说话。技术是否适宜一定要用应用中的实测数据来佐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张寅平教授强调。

  以国内北方城市大面积采用的水源热泵为例,张广宇工程师介绍说,最初的出发点是好的,避免化石燃料的燃烧。初投资又有国家的补贴分担,计算下来比进市政还要便宜。加之厂家鼓动将来的运行费用会非常低,有优势。但事实上,这些计算都是企业给出的,我们需要的是系统的能效比 5以上才具有经济性,而企业给出的是机组能效比,也只有4—5。也就是说企业给出的是理想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没有任何意义。

  “水源热泵的应用与地质条件的关系非常密切,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热量的平衡,而现在我们测到的沈阳水源热泵的COP值最低的才1.6,也就是说,一度电才产生1.6度的热,而一度电得消耗三度的煤,三度的煤直接燃烧(大锅炉85%的燃烧效率)就能得到2.8度的热。如果降到了1那就是直接发电采暖了。即便是具有很好地下水文条件的石家庄应用地源热泵COP最高的峰值也只有3.7。”张广宇工程师无可奈何的对记者说。除此之外,长期的冷热不平衡,地下温度会越来越极端,造成的环境影响难以预料,而地下水回灌也是保证水源热泵正常运行及生态环境不遭受破坏的关键。“据我所知,”张广宇工程师坦言,“很多地方回灌的效果并不理想。以水源热泵技术来讲,这项技术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存在,但一直没有大规模的投入应用,就是对此技术应用的限制条件持非常严谨的态度,曾有日本专家戏称‘担心使用了这项技术,该地域的蛇不冬眠了’,而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应用效果没有看到限制条件,在人口密度如此之大的中国城市应用水源热泵不异于一次新的技术突破。”

  合理使用是关键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现在对新能源的关注度过高,全国大概有十七八个省份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差不多有接近100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其中不乏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的。这样不但是对资源的浪费,而且将来也会对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盲目上马新能源项目,或者重复建设产业链,致使某些产业刚刚起步,就已出现发展失衡或盲目跟风的前兆。

  一家跨国企业北京公关部的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与新能源探索研发的长链条相比,中国提升能源效率的节能环节其实有更多实际的作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忆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建筑节能不是产品的堆砌更不是新能源应用百分比的积累,而应该采取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各个建筑产业的发展,让市场来调配产品的分布,更不能盲目跟从所谓的权威。例如,美国商业运作最成功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从开发伊始,其使命就非常明确:不是要去精确度量建筑的环境性能,而是要成为推进建筑市场改革的有力工具。近日,权威专家的调研显示,仅30%的LEED建筑运行能耗比预期良好,25%的LEED建筑运行能耗比预期差,许多建筑都存在着严重的高耗能问题。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国内南方某房地产公司建筑,尽管该项目号称申请LEED的最高级别铂金奖,但是根据其目的进行国内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结果只获得了绿色建筑二星级,最后直接取消国内的绿色建筑二星级认证。

  “要充分关注高新技术,但是要合理使用高新技术,一切以科学数据和使用效果来说话。”张寅平教授对记者强调,“对新技术应用的节能效应、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作科学评价是应用的前提,不但要有前评价更要有贯彻始终的后评价,而又不能局限于后评价,相同的错误我们没有条件和基础再犯。”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