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昆明机床:“世家”的活力

http://www.gkong.com 2009-09-11 17:01 来源:《装备制造》

 

    编者语: 周礼: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以下,均为代迁新庙。而"世家"则为世代不迁之庙。孔子后,所居堂为庙,世代礼敬不绝,是以《史记》列为"世家"。

   欧美高档机床公司多为"世家"之业,是因为高档机床行业需要强调文化传承、工艺、技术积累和品牌口碑等"世家"文化。中国机床历史较短,且历经改革,分合多变,多数企业无力承受此桂冠。

   但在西南春城,却有一家不是家族企业的机床"世家"--昆明机床。昆明机床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每一次重组和变革,都能保留下以往所传承的精华,并注入新的积极元素形成积累。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精密至上"和"质量起家"的经营战略,还是交大昆机时代"开放、竞争、创新文化"和系统创新的理念,以及加入沈阳机床集团后的回归机床贵族传统、生产方式变革等调整,都已经或者正在成为这个机床"世家"的传统。

   在此基础上与其一贯稳健的经营方针相结合,昆明机床形成了一种本质的活力--我们称之为"世家"的活力。这也正是这个曾经非常辉煌,被称为中国机床"两颗明珠"之一的机床企业历经沧桑后重新闪亮的厚重基础。

   2009年8月13日,昆明机床公布2009年半年报:实现收入6.62亿元,实现净利润1.16亿元,虽比去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基本符合预期。而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仍然高达10.39%,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延续了往年漂亮的财务指标。

   在《装备制造》记者赴昆明采访的12日,昆明机床2009年半年报早已出炉,只是还没有公布。在采访过程中,昆明机床总经理张晓毅对于记者关于数据的问题保持高度警惕,即使当时已经接近收盘,而第二天开盘前半年报将会公报,已经没有利用"内幕消息"的机会。

   但是,张晓毅仍然乐于把昆明机床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的"秘笈"公开出去。不仅如此,张晓毅甚至不怕竞争对手参观考察会导致产生技术流失。"有些兄弟企业要来昆明机床考察,有人怕技术流失,我说怕什么,如果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让别人看几眼就能学走,那我们还干什么劲!"

   实际上,昆明机床"技术流失"也是有"传统"的。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昆明机床在8年内,试制了6种高精度坐标镗床。当时主管机床工业的一机部为使昆明机床更加专注于大中型高精度机床的研发和生产,把其中一些小型坐标镗床转由"兄弟"企业生产。

   昆明机床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特别是二十世纪末的1998、1999年,昆机和许多企业一样陷入困境,连续两年亏损,在股市上被两次黄牌警告(ST),面临被摘牌的危险。而近年来昆明机床则借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东风,连续几年高歌猛进,越来越专注于高端市场,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向先进制造的一个典型案例。

   经过多年的努力,昆机不仅把企业的产销规模,从2001年的1.02亿元提升到了2008年的近16亿元,而且把经济效益从2001年的净利润205万元提高到了2008年的近2.8亿元,仅用6年多的时间,就使产销规模扩大了13倍以上,净利润增长136倍以上。从资产质量上来看也一年比一年好,母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已分别从2006年的6.6%、12.8%提高到了2007年的21.39%、29.33%,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充分显示了企业超群的造血功能。

   张晓毅表示,漂亮的财务指标只是表象,它具有厚重的基础,那就是昆明机床70年来所沉淀的机床制造技术在国内制造业迅速崛起中得以施展的结果,也是近年来昆明机床通过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提升运行效率的结果,特别是通过流程再造进行合理规模化生产的结果。

  世家传奇

   说到昆明机床,就不得不说始建于1936年奠定了中国机械工业基础的中央机器厂。

   昆明机床在建立以来的70年中,跨越了两个大的时代: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伴随着隶属关系和国企改革,经历了中央机器厂、中央机器有限公司昆明机器厂、云南机器厂、203厂、昆明机床厂、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交大昆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机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等不同企业名称和发展时期。

   昆明机床始建于1936年,名为中央机器厂,为抗战前期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前身)投资创办的第一个国营大型机器制造厂,"中央三厂"之一。中央机器厂的任务在当时看来极为高端--生产飞机发动机,后因所采购设备在运输中遭日寇所抢而被迫中止,改为生产动力机械、通用机械和机器工具。首任总经理王守竞先生为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的哈佛大学理工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

   1939年中央机器厂在昆明正式成立,这在中国机械工业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央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撰文,"中央机器厂为国营机器工业最早之厂,其规模设备,在全国首屈一指",奠定了中国机械工业的基础。

   1943年,中央机器厂进入当时的鼎盛时期。员工总数从1939年的975人发展到2475人;生产经营的产品多达动力机械、工具机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化工设备和特种机械(军工产品)等6大类54种品种。先后创造了我国机械工业历史上的不少个"第一":第一台2000千瓦发电机、第一台500马力发动机、第一台30至40吨锅炉、第一家制造精密块规、第一次汽车装制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整个工业陷入萧条。中央机器厂也没有逃脱中国工业企业共有之厄运,生产经营入不敷出,每况愈下,以至靠变卖厂存黄金、美钞来维持员工生活。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业接管部已经改名为"云南机器厂"的昆机前身。在此后的三年改造中,昆明机床厂实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历史性变革。到1952年底,工厂生产恢复,全年完成工业产值384万元,利润23万元,结束了抗战胜利以来连年亏损的局面。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昆明机床厂无论是在中央机器厂时期,还是在解放后的云南机器厂时期,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产品发展方向,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提高,更不可能完成新时期国家建设所赋予昆明机床厂的历史使命。

   当时的昆明机床领导把主业定位作为一项重大课题来研究,由于有在中央机器厂时期曾先后生产过10种1229台各种机床的历史基础,认准精密机床为企业发展的方向,并在1950年就开始测绘和试制当时德国较先进的几种机床。此后又从国家"抢"来了从苏联引进的大型卧式镗床图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整理消化并投入生产。同时,从更长远的发展需要出发,昆明机床以技术训练班的形式招收和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一个产品发展方向,一个人才,都为昆明机床厂后来的发展有预见地准备了重要条件"。

   1953年,昆明机床厂划归一机部管理,成为当时直属中央的18个机床厂之一,后来被称为中国机床工业的"18罗汉"。而昆明机床以精密镗铣制造技术位列"18罗汉"前列。

   1954年昆明机床开发制造成功了中国第一台万能工具铣床、第一台大型卧式镗床。其中T68卧式镗床为当时中国生产的最大型和最复杂机床,该机床送到莱比锡国际工业博览会展出,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机床制造水平,获得好评,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也标志着昆机的机床制造水平进入了历史的新高度。

   此后,昆明机床"一发而不可收",先后研发出了148个"中国第一台",被誉为中国机床工业的明珠,成为中国生产大型精密机床的骨干企业。为国家航天航空、国防、汽车、船舶等工业的发展和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1950年至1988年,昆明机床共研制和生产了199种产品,填补了中国机床工业的无数个空白。昆明机床尤其以产品制作精密和质量优良而享誉国内外,被誉为中国精密机床工业的一颗"明珠"。

   精密之魂

   精密制造是昆明机床的特色。昆明机床恪守"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形成"质量起家"的优良传统,在几代员工中牢固树立了精密至上的理念。

   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昆明机床董事长高明辉表示,保持特色是昆明机床的首要发展方向,什么是昆明机床的特色呢?是精密制造。

   高明辉此言不虚。在计划经济时代,昆明机床的任务就是为股东(国家)提供高质量、高精度的产品,为中国大型精密机床的发展进行超前的研究和实验。半个多世纪所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使该厂的产品和质量在国内精密机床领域独树一帜。

   早在1956年,昆明机床开始研制只有发达国家能够生产的单柱坐标镗床,没有恒温车间,就利用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辅助以电炉、木炭火等土办法自制恒温环境,没有加工镗面轴的抛光材料,当时的总工程师把从美国带回来的呢帽剪开当抛光材料。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1958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T28精密单柱坐标镗床,使新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精密机床。该机床采用电感应丝杆定位,坐标定位精度要求不超过9微米。这样高的精度不仅为昆明机床历史所未有,亦为全国机床行业所罕见。该机床的成功制造,极大鼓舞了昆明机床向高精尖产品进军的信心。

[page_break]

   1959年,昆明机床乘胜追击,连续试造成功了技术条件要求更高,采用镜面轴定位加光学目镜读数的T4163型单柱坐标镗床和T420双柱坐标镗床;还成功制造了Q4110精密长刻线机和Q4030精密圆刻线机。

   这几种机床的研制成功,拉开了中国自己制造精密机床历史的序幕。特别是在当时国防科研等工业部门急需精密机床来装备生产,而西方发达国家又对我国实行经济技术封锁,苏联也撕毁合作协议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964年,昆明机床在贯彻"质量第一"文化的同时,又响亮提出"精密第一"的口号,把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作提到突出的位置。

   继成功研制三种坐标镗床之后,昆明机床认准了坐标镗床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超越苏式产品而直接对标代表世界顶尖水平的瑞士。他们从瑞士引进一台具有先进水平的样机,对其性能、结构、技术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展开对精密机床刚性、振动、热变型等基础理论及材料变型、机械磨损的试验研究;突破了精密制造、精密测量、精密检测等一道道难关。

   1965年,昆明机床对比瑞士8P样机成功试造了T42100大型双柱坐标镗床。这种大型双柱坐标镗床坐标定位精度5微米,是当时世界上规格最大、精度最高、技术最复杂的一种机床,号称"机床之王",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可以制造。"机床之王"试制出来后,国家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在制造精度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昆明机床已攀上世界精密机床的技术高峰。

   至此,昆明机床不但以产品质量知名,更以高档精密机床研发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开始有了一定国际知名度。日本著名精密机床品牌企业三井精机工业株式会社总裁倭周芷1974年公开撰文评价说,"要讲中国的机床厂,首先必须举出昆明机床厂和上海机床厂",并详细介绍了昆明机床坐标镗床发展情况。

   1969年,昆明机床完成了早在1965年就开始着手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GGB-1光电光波比长仪,填补了中国长度剂量基准的空白。1971年,自行设计并试制成功T42200特大型双柱坐标镗床,及时解决了当时核工业设备关键部件加工急需。

   1973年,昆明机床与长春光机所等单位合作,试制成功当时世界上精度最高(刻线精度误差仅为0.2秒)的QGG405光电跟踪刻线机。还先后取得了具有国内最先进水平的高精度金属光栅尺、玻璃光栅、圆感应同步器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1975年研制成功的高精度低速转台,为我国航天航海工业提供了急需的尖端设备。

   从1978年到1988年,昆明机床共开发了新产品72种,其中包括精密加工中心、数控坐标镗床、三坐标测量机和环形激光测角仪等一大批具有当时国际水平的精密机床产品。尤其是THK4680型全闭环精密卧式加工中心,是一种电脑控制的,有40把刀具,能自动轮换完成对精密零件箱体的镗、铣、钻、铰等全部加工过程,属于"六五"期间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以精密卧式加工中心和三坐标测量机等为代表的新一批产品的成功试制,标志着昆明机床在精密高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

   1990年3月,昆明机床CLZ80三坐标测量机通过鉴定,达到80年代中期国外同类水平。1990年11月和1992年5月,K-204和KM-206精密平面抛光机相继通过鉴定,为我国光学、电子行业超精平面加工填补了设备空白。

   与许多国际超精密机器制造商一样,许多机器加工无法达到的关键零件所要求加工精度,昆明机床全由熟练技术工人手工研制而成。这种对产品不断追求完美,对客户高度负责的精神,使生产的产品具有寿命长、精度高、可靠性好的特点。

   70年的砺炼,昆明机床恪守"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形成"质量起家"的优良传统,按照国际ISO9000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建立了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主导产品全部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并保持一定的精度储备。在几代员工中牢固树立了精密至上的理念,培育了几代立身精密、传承精密、铸造精密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

   1991年,昆明机床获得"1991年欧洲质量奖"。1990年6月,时任机电部部长的何光远来到昆明机床调研,了解到昆明机床产品多次获得国家质量金银奖时表示,"一个厂能拿到五个金、银奖,在全国还少有,或者是没有,至少机械工业还没有。"

   从20世纪50年代初步涉足精密机床,到60、70年代全面进入精密机床阶段的基础上,再到80年代中后期进入精密、自动、高效相结合的一体化新阶段,昆明机床在不断传承、发展和积累精密文化,铸成昆明机床最核心的企业文化--精密之魂。

   回归专注

  "贵族"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和强化自身优势。

   2008年5月,昆明机床公告称,公司将通过云南省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转让持有的西安交大思源智能电器有限公司的股权。这成为昆明机床继处置恒通智能机器之后的又一起非主业资产的剥离。

   昆明机床表示,昆明机床近年来逐步剥离盈利能力较差的资产,将业务重心放到机床研发和制造,以确保公司轻装前进,为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在昆明机床的发展历程中,其多元化的探索之路走得并不顺利。相反,在做大做强主业思想的指导下,公司机床制造业在国内强势崛起,重新复兴成为国内机床制造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1年,在西安交大入主昆明机床之后,昆明机床确立了"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资产重组,使公司的主业由单一的机床向非机床项目多元化发展"的发展思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昆明机床在2001-2002年期间收购了4家公司:西安交大赛尔机泵成套设备有限公司、西安交大思源智能电器有限公司、陕西恒通智能机器有限公司、昆明交大昆机自动机器有限公司。

   上述资产注入之初,昆明机床通过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等措施,曾使得上述资产的盈利能力有过一定的表现。但是由于资源、精力的分散,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营的风险,时至今日,除赛尔机泵外,其他几家公司连年亏损。资料显示,2007年昆明机床的非机床业务亏损106.8万元。

   2005年,昆明机床确立以卧式铣镗床(含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系列、数控刨台卧式铣镗床(含加工中心)系列、卧式加工中心系列、数控落地铣镗床(含落地铣镗加工中心)系列、数控重型回转工作台系列五大系列产品为昆机主导产品。

   在2006年12月沈阳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进驻昆明机床之后,更是把发展机床产品确定为公司的发展重心,并开始了对原有的非主营业务进行清理。

   2007年3月,昆明机床通过了转让恒通智能机器的控股股权的议案;2008年1月,昆明机床讨论决定交大昆机自动机器公司清算事宜。

   交大昆机自动机器公司从事智能彩显电脑绣花机和转台生产,与公司的主营机床产品并无关系,且经营情况一直堪忧。而昆明机床持股比例高达96.74%。公司2007年年报披露,交大昆机自动机器公司的亏损将近600万元。2008年7月,交大昆机自动机器公司解散。

   在2008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昆明机床对全球机床行业分析,认为当前全球机床制造业正在向亚洲转移,欧洲、美国两大传统机床制造区域正失去其在机床制造业方面的技术优势和效率优势,欧美两大机床制造商已经出现了萎缩和转行,而亚洲的日本在机床行业也处于一种维持状态,韩国和中国台湾仍然风头正劲,中国内地则处于一个全面崛起的时期,连续几年中国机床行业增长超过25%以上也正好说明这一点。

   昆明机床领导层认为,目前昆明机床所处的优势地位是几十年来形成的品牌优势及市场声誉,深厚的技术积累及产业底蕴,尤其是精密制造技术方面所显示出来的独特优势,以及生产精密机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

   只有更充分的发挥和强化自身优势,回归主业,专注于高端精密机床,才能更好地赢得市场。对于这一点,从沈阳机床集团"空降"过来的高明辉显然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表示,作为中国机床行业的"贵族",昆明机床下一步发展方向之一就是要在新的载体上深化精密制造特色,要向精密数控镗铣床、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精密落地镗铣床方向发展,重新打造昆机的精密制造特色。

  世家之变

   已经步入健康型企业的昆明机床再次进行自我超越,通过生产体系和研发体系的转型来"快速响应市场,快速应变市场",以求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

[page_break]

   由于市场的变化和产品结构的持续调整,昆明机床生产组织的重心已转向大、重型数控产品,转向用户的个性化特定合同产品。张晓毅表示,快速变化的市场对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那种慢工出细活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因此,要加速生产体系和研发体系的转型,面向市场提高生产体系的高度灵活性,"以变应变",通过生产体系和研发体系的转型来"快速响应市场,快速应变市场"。

   2008年1月三一重工一次订购了昆明机床29台数控机床,要求三个半月机床必须到位供用户使用,否则终止合同。当时,三一重工因投资项目计划紧急实施,要求在三个半月之内必须完成这笔合同并投入生产。由于其工期之短,使得该订单国内外机床生产商无人敢接。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三一重工集团所属企业与昆明机床签订的购货合同累计已达1亿多元,成为昆机货真价实的金牌大客户,也为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应用的真正大户。

   昆明机床接下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3个半月29台机床。2008年3月24日,昆明机床2008年"特一号"工程--为三一重工集团生产29台大型数控机床的工程--全面告捷,以创出新的昆机制造速度完美谢幕。其中,装配工孙庆国又创出了月产5台TK6113的新纪录。

   "这个项目的生产速度在昆机生产组织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值得自豪和骄傲。生产系统采取了许多超常规手段,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生产组织的重大突破",昆明机床制造部主任张伟表示,"但是,如果没有分序装配等生产方式的变革,再怎么样的超常规手段也完成不了这样紧迫的任务"。

   从沈机集团入主之后,昆明机床领导层就考虑,如何借鉴沈机集团作为中国机械工业的龙头企业在生产组织上的先进经验来加快昆明机床的发展,以适应行业高速增长的环境。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昆明机床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实行内涵式的规模扩张。为变革已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公司于2006年7月29日成立了制造部,将原大件分厂、小件分厂、装配分厂、涂装分厂、备料中心组建成为制造部所属的大件车间、小件车间、装配车间、涂装车间、备料中心。8月1日,制造部下发了第一号"工作令",明确提出要实现"准时生产、按计划成套"。

   经过近4个月的准备和实验,公司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生产制造部系统实施一次涂装、分序装配、准时生产、标准制造,对生产方式进行重大变革。先进生产方式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生产组织效率,缩短了生产制造周期,加快了生产特别是装配的进度,6月份,即创造了月生产100台卧镗的昆机历史上最新生产记录,至12月24日,公司机床产量突破千台大关。

   生产方式变革使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昆明机床完成机床产量1000台,实现营业收入13.23亿元,净利润2.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85%和147.76%,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就分别增加了14.79和16.52个百分点,取得了显著的规模效应,实现了规模与效益并重发展,其综合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机床企业中名列前茅。

   2008年年初,昆明机床明确提出"以规模提升利润,实现从存量到增量的增长"工作方针,继续深化和完善"一次涂装、分序装配、准时生产、标准制造"的生产方式,三一重工项目创造出了昆机前所未有的制造速度,使昆机制造速度进入了国内同行业的前列。5月份,又创造了月产131台卧镗的生产新记录。

   根据张伟给出的生产体系变革的效率提升的数据,在过去昆明机床大型数控产品的制造周期为约10个月,现在则是4-5个月,普通数控产品的生产周期则从8个月提高到4个月之内。"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张伟表示,目前的效率提升主要是由"一次涂装、分序装配",未来虽然不可能达到像著名电脑商戴尔"零库存"那样的状态,但是通过流程再造和精益管理等手段的实施,把"推式管理"转变为面向市场的"拉式管理",昆明机床将为规模化生产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作为"以灵活快速的生产制造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转型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昆明机床也对研发体系进行了转型。2005年以后,昆明机床技术中心大力加快产品模块化的步伐,与生产制造系统一道,把大型、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的装配周期从原来的半年以上缩短到了2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

   2005年,昆明机床确立以五大系列产品为主导产品后,产品的研发工作则在紧紧围绕主导产品的过程中,采取了模块化设计技术,对除卧式铣镗床系列产品外的四大系列产品进行研发、规范,提高了产品的通用化率及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型,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制造周期、装配周期,确保按合同交货。

   2006年,昆明机床对卧式加工中心系列产品(门式结构)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技术,通过首批七台卧式加工中心的试制,并对功能模块的性能、互换性等进行了验证,并根据销售后用户使用情况的相关信息,证明了卧式加工中心模块化设计是成功的。在七台卧式加工中心试制过程中,装配周期最短的一台为35天,创造了昆机卧式加工中心装配周期最短的记录。

   2006年,昆明机床对数控刨台卧式铣镗床采用模块化设计技术进行产品的研发。数控刨台卧式铣镗床采用模块化设计后,提高了系列产品功能模块互换性、缩短设计周期、装配周期和产品变型的应变能力。

   在三一重工订购的29台机床中有9台TK6513A数控刨台卧式铣镗床是按模块化设计的机床。通过昆机全面的协同作战,按期完成了29台机床的制造任务并交用户使用,同时也证明了数控刨台卧式铣镗床模块化设计是成功的,并为大批量生产制造刨台卧式铣镗床提供了技术支撑。

   2007年,昆明机床对主轴直径为130毫米的数控落地铣镗床和带滑枕主轴直径为130毫米、160毫米的数控刨台卧式铣镗床合并采用模块化设计,该模块化设计属于新系列产品的设计,通过模块化设计取得了提高产品的互换性及变型快的结果。

   2008年,昆明机床对主轴直径为160毫米、200毫米、225毫米的数控落地铣镗床采用模块化设计,该模块化设计达到提高系列产品通用化、变型快、满足市场和用户特殊要求的目的,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原系列产品部件组别较多,生产组织困难的局面。

   2008年,昆明机床对数控回转工作台采用模块化设计,使系列产品的通用化程度、互换性及变型快得到了大幅提升等等。

   在进行研发体系转型后,昆明机床进入产品研发的关键时期,也进入产品研发最多、范围最广、产品档次提升最快的时期。这里面就包括为齐重数控设计的FMS1600、FMS1000两条柔性制造生产线。

  明珠重亮

   除了多年的积淀,昆明机床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过程中又在不同阶段吸收和积累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公司治理和先进制造的元素,为这颗"机床明珠"重新闪亮打下坚实基础。

    早在1992年9月,由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点名,决定将昆明机床厂作为国家体改委进行股份制规范化试点企业之一。1993年12月和1994年1月,昆明机床分别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昆明机床上市后第一年,就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和机械工业的发展步子放慢而受冲击。此后,公司生产经营多年在低谷徘徊。直到1999年进入最困难时期,当年亏损额达4656.8万元。

   2000年 12月,西安交大产业(集团)总公司成为昆明机床的第一大股东,公司随后更名为"交大昆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此,昆明机床揭开了发展的新的一页。此次战略性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昆明机床在股权结构上的国家控股,一股独大的局面,为昆机规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解决了企业负责人是"做官"还是"做企业"的问题。

   交大昆机从重组之初,就着手进行观念、理念、体制、机制、管理、生产方式、技术等各方面的一系列系统创新。一系列改革和新机制的形成,使原昆机蕴藏着但长期没有得到有效释放的品牌优势、制造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被激活了,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挖掘出来、调动起来了。人还是那么些人,设备还是那么些设备,生产效益、生产能力却实现了翻番,经济效益实现了成倍增长。

   在几年的时间里,昆明机床坚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在全国首家开发出了以TH61140、TH61160为代表的卧镗式加工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大型落地铣镗床数控化,全部达到6轴控制、四轴联动、360度任意旋转。以TK6916为代表的大型落地铣镗床系列产品,由于设计起点高、结构先进、精度高而稳定,一经推出,就受到各方用户好评,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订货17台,价值7000多万元,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至今,该系列产品已在国内外实现销售300多台,总价值超过18亿元。

   2005年,昆明机床还依据市场需求,攻克了高刚度滑枕式主轴系统集成技术、附件头自动夹紧更换技术、五坐标联动加工技术、主轴和附件头油、气、电、液路自动快换结构技术、主轴和附件头刀具内冷却结构新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出了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五轴联动的大型数控落地铣镗床,不仅为用户解决了复杂零件的加工难题,而且用户仅使用8个月就收回了1700万元的购机成本,为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2002年到2006年,经过近5年的艰苦努力,昆明机床已初步成为发展速度快、资产效率高、盈利能力强、经营风险小、发展后劲大的健康型企业。

   2006年12月,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代替交大产业集团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2007年6月,公司名称变更为"沈机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借鉴沈机集团作为中国机械工业龙头企业的先进经验,变革生产方式和研发方式,实现规模效益并重发展成为了这一阶段公司的中心任务之一,拉开了前文所述"世家之变"的序幕。

   同时,昆明机床强化技术中心建设,加强对技术中心包括人力、物力、办公条件、报酬的支持力度,并对做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实行重奖政策。高明辉甚至表态,对于技术人员要"先提待遇,后提要求"。对此,张晓毅解释说,技术环节决定产品质量的60-70%,对成本的影响也很大。

   昆明机床技术中心这一发展趋势还将延续,并将申请成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张晓毅表示。目前,昆明机床正在筹备投资设立技术中心上海技术分中心,该中心的设立将加快昆明机床技术发展步伐和国际化进程,利用区域优势加强与国内、外行业的交流,以增进吸纳先进技术和人才。

   2007年,昆明机床研发成功TH6920落地铣镗加工中心,使昆机数控落地铣镗床具备自动换头、自动换刀、五轴联动的先进技术和功能。鉴于昆机生产制造的数控落地铣镗床、落地铣镗加工中心因其结构及技术水平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及性价比高等优势,受到国外用户的青睐,产品已出口到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2007年12月,昆明机床承接了为齐重数控装备有限公司开发制造两条柔性制造生产线的合同项目,公司把完成这一合同项目工程作为提升公司研发和生产制造水平及能力的重点工程来抓,集中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对研发设计、加工配套、外购件采购、装配安调、检测计量、对外协作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2008年11月,昆明机床完成了由15台数控机床产品组成的两种规格大、重型柔性制造生产线--FMS1000、FMS1600系统。这两条分别配有5台、8台双交换台加工中心,带80把刀的刀库,25个、32个交换台工作台,各一台中央控制计算机,一个工作台装卸站等。两条柔性制造系统是目前国内规格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精度较高,同时也是结构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产品。被誉为2008年度中国机床一号创新产品。

   该项目是国内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柔性制造生产线,属于填补国家空白的项目。据介绍,随着制造业自动化技术日臻成熟,制造业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柔性制造(FMS)已成为各工业化国家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研制发展重点。在工业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美国等柔性制造技术已经在汽車﹑航空﹑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创造出无于伦比的巨大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国高档数控机床虽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柔性制造生产线。真正的高档柔性生产线一方面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另一方面是价格昂贵,都没有在国内真正使用。目前集中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等行业的生产线是为专门产品设计的专机生产线,不能适应变品种、变量生产。

   FMS1000和FMS1600系统技术水平在精度方面,几何精度、坐标定位精度、重复定位精度和工作精度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相当,整体水平属国内先进水平。真正体现了设备柔性,可适应较大范围内零件品种、批量的变化;工艺柔性,用户可通过操作界面方便地输入工艺路线;系统适应变化柔性,故障设备可随时离线维修,可选择所有设备离线,设备单机运行等。

   谈到未来的发展战略,张晓毅表示,昆明机床正面向未来,实现组织结构与管理从以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突破,产品类型从单台向成套、成线(全数控)产品的突破,国际市场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突破,朝着建设国际化,世界级企业大步迈进。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