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年中经济形势述评

http://www.gkong.com 2009-09-14 17:28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把握经济大局 坚定调控方向——年中经济形势述评之一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新华社记者赵承)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的上半年经济发展重要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已止住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快速下滑的势头,成功避免了可能产生的大萧条局面,进入企稳回升的新阶段。

   一系列关键数据清晰地反映出经济回升态势:

   经济增长开始加速。去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为10.4%,四季度下滑到6.8%,今年一季度进一步滑落到6.1%,二季度则回升到7.9%。这是经济回升的重要标志。

   受影响最严重的工业生产恢复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提高到9.1%。最困难的纺织业也得益于扩大国内市场,利润在逐步增加,露出新曙光。

   国内需求快速增加形成有力支撑。投资迅猛增长,并形成了第一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中西部地区超过东部地区的态势。国内消费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稳步上升,成为新亮点。5月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比4月份增长42%;上半年汽车销量超过600万辆,在数量上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

   市场信心进一步提振。房地产市场结束了年初冷清局面,投资和销售量都在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4.7个百分点。资本市场交易日趋活跃。

   港口、铁路、交通日益繁忙,发电量由“负”转“正”。这些经济的“晴雨表”也印证了经济企稳回升的判断。

   企稳回升的局面来之不易,是全国人民近一年来坚韧不拔、团结奋斗抗击金融海啸冲击的结果,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扩大内需的一揽子计划是正确的、有效的。

   在看到形势好转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巩固,格局不平衡,还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不巩固,就是说经济回升刚刚出现,稍有放松或者受到外部较大的冲击,就可能出现反复。不平衡,就是说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表现有好有坏,存在较大差距。不确定,就是说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蔓延,外部环境何时能根本好转尚难预料。就业压力加大、出口严重萎缩、财政增收困难、企业利润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警示我们,困难时期并未过去,必须做好在较长时间内应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的准备。

   经济企稳回升,就像驾驶汽车爬坡,不进则退,需要紧踩油门,脚底稍有松劲就会倒退。在这个关键时期,首要任务仍然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键在于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容有丝毫犹豫和动摇。

   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经过努力经济增长刚刚走出低谷、尚未根本摆脱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时,这一点更为重要。如果增长不保,就可能出现工厂倒闭、人口大量失业等严重问题,不但调整结构、改革体制、保障民生、扩大消费等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治和社会稳定也可能出现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冷静,把握好调控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贷大幅度增加。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近7.4万亿元,同比多增近5万亿元,为去年全年新增贷款的150%,引发了一些人对通货膨胀的担心。

   事实上,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品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一直处在下降区间。而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夏粮丰收,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抑制了价格上涨,近期不大可能出现通胀问题。当前,一方面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以夯实回升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对通胀的预期管理,根据形势变化对货币政策实行动态微调,将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三农”、中西部地区和改善民生方面。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产能过剩矛盾更加凸显。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不少行业就存在过剩问题。危机带来的有效需求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随着经济形势好转,一些企业盲目生产,产能过剩的矛盾更为突出。特别是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预计产能过剩达1.6亿吨。这一问题在不少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是唯一出路。

   与此同时应该看到,世界范围内正在展开新一轮以科技革命为先导的产业革命竞争。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经济、信息沟通等新兴产业上尽快实现突破,才能抢占新一轮大发展的制高点,让经济增长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

   既要运用好政府调控的一手,又要发挥好市场调节的一手,防止顾此失彼,造成市场扭曲,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需要加快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特别是在政府刺激经济的同时,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扩大政府投资是拉动经济最直接的方法,但政府投资要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必须启动民间投资。目前,一方面受生产订单不足、产能过剩影响,对于竞争充分的行业,民间投资比较谨慎;另一方面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投资开放度低、门槛高,限制了民间投资的进入。下决心打破垄断以及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让市场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充沛动力,已成为稳定回升基础的关键。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目的。上半年涉及民生的项目,全国财政支出增长较快,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支出分别增长40.3%、29.2%和17%。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成为下一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点。下半年涉及民生的大事有3件:抓紧落实促进就业的一系列举措,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逐步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惠及广大城镇职工;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但是满足人民新期待的需要,也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地发展。

   经济企稳回升,无疑将增强全国人民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信心。但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提醒我们,这个关键时期需要牢牢把握大局,坚持调控方向,立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不动摇,巩固企稳回升的基础,为经济全面复苏积蓄更为强大的力量。 


结构调整到了关键时刻——年中经济形势述评之二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记者黄全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表明,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效果已经显现,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向着复苏的方向发展。然而,在来之不易的“飘红”数据中,也有一些数据不容我们过于乐观。用“又好又快”这把尺子来衡量,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认真解决,尤其是近年来中央强调的结构调整问题,可以说已经到了关键时刻。这是上半年经济数据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息。

   人们注意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生产能力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在上半年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加重趋势,一些企业、行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利润继续下降。以汽车消费为代表的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居民收入增长较慢的局面并未根本改观,制约着居民消费增长。与此同时,国际贸易环境仍在恶化,外需明显不足,一些国家重新抬头的贸易保护行为对我国外贸经济影响严重,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值。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已经连续7个月全面亏损的钢铁行业过剩产能达到1.6亿吨,而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73.1%;铝冶金行业产能利用率为65.7%,铁合金行业为70.4%……同时,上半年消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投资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出口则下降21.8%。

   可以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结构调整如同一把利器。半年来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在我国已存在几年了。去年秋季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本已过剩的钢铁行业不仅没有及时调整收缩,反而逆势扩张,导致过剩产能达1.6亿吨,去年10月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今年初在扩大投资政策带动下曾有所好转,但很快就掉头直线下滑,目前全行业经营困难重重,影响可能波及全年。

   善弈者谋势。和被动接受残酷现实的挤压相比,清醒认识形势、主动调整策略尤为可贵。权威人士指出,越是在扩大投资的时候、越是在经济回暖的时候,结构调整越是重要。在盘点上半年、谋划下半年的重要当口,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措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当前,需要警惕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因为保增长取得了成绩盲目乐观,认为无须考虑结构问题,继续朝前走就行;二是担心调整结构会使本来经营困难的行业雪上加霜,也影响相关行业的增速,损害保增长的进度。

   事实上,保增长与调结构不仅不是“零和游戏”,而且做好了会相辅相成。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清楚地表明,目前国民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格局还不平衡,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如果不能有效实施结构调整,本来就不很健康的经济肌体必然病随身走,长此以往会愈发羸弱,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甚至积重难返。“只有经济结构调整了,才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回升的质量。”国资委咨询中心副研究员张春晓说。

   另一方面,事实证明,结构调整是粗放式经营行业迈向新阶段、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与钢铁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一度遭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的纺织行业,由于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迅速全面调整,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行业集中度逐渐上升。今年1月至5月,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利润增长16.6%。

   经济领域一个越来越被清晰的共识是: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才能为经济全面复苏积蓄更加强大的力量。在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刻,要重新认识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更加坚定不移地抓调整。

   人们已经注意到,中央近来对经济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明确释放了加快、加强结构调整的政策信号:

   7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指出:“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力度、节奏和方式。”“保增长和调结构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结构调整使增长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并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关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要领,温总理指出:“要重点抓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贯彻落实,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既促进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又使结构优化迈出实质性步伐,为长远发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7月16日,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表示,下半年的财政工作将着力体现“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在保增长中更加突出结构调整,使增长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这表明,中央财政将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应当看到,结构调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包括4万亿元投资计划、结构性减税、“家电下乡”、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调整出口退税率及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相继出台,都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从当前情况看,调结构要依据国家产业规划,严格市场准入,绝不降低门槛,坚决控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要坚持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不动摇,坚决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努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要加快理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从根本上调整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为经济全面复苏和稳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时刻当有关键之举。抓住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刻,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将为保增长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当调结构与保增长并肩而行,我国经济发展必将更加健康、更富活力。  

年中经济形势述评之三: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记者周英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更加清晰地印证了中央关于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时期的分析判断。在这样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努力巩固积极向好的经济形势,另一方面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着手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环顾世界,处于危机中心的一些发达国家的行动,对我们谋划未来是一种启示。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初就提出,过去25年,美国的科技创新落伍了,新政府将致力于重振美国科技辉煌。为此,奥巴马许诺把研发投入提高到超过GDP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并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科技领域有所作为。

   欧盟也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3月份,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本地区的“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正在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并努力保持在航天领域的强国地位……

   可以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一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赛跑”早已悄然开始。

   回顾历史,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重创世界经济,但往往又催生出新一轮发展机遇。危机会激发科技的新突破,而科技进步又会推动产业革命,创造新的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那些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国家,通常会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18世纪中叶,英国作为当时的科技革命中心,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契机,从一个人口仅占世界2%的较落后小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崛起为世界头号强国。

   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推动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以此为契机广泛使用新技术、新设备,使国家经济后来居上,一跃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美国作为高科技的发源地,众多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经济率先走出危机,并保持世界老大的地位。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始终与科技革命、科技创新相伴而行。当前这场危机表明,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能只在虚拟经济和资本运作中寻找答案。通过新的技术变革,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是引领经济走出危机、实现新一轮增长的根本途径。

   种种迹象表明,世界正处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的前夜。对于我国来说,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有利时机。

   占领制高点,是关系到长远发展的百年大计。一次科技革命要等上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失掉一次机会,再等到下一次,可能就是几代人的等待。我国曾经屡次错失科技革命的机遇,面对这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我们不能再坐失良机,否则即使经济全面复苏了,也只能继续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跑龙套”。

   在应对危机的关键时期,需要想关键问题,做关键事情。去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其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是关键组成部分。

   在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中,用于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投资约3700亿元,占投资总额的近10%。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大科技投入多次作出部署:今明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投入1000亿元,加快一批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加快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今年安排200亿元财政贴息,带动4000亿元贷款,专项投入企业技术改造。

   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同时,国家还把新能源、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目的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国家的整体部署,中央有关部委迅速作出反应。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科技部加快推动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国家能源局正牵头制订新能源发展规划;财政部明确十大政策扶持新能源和环保产业……

   一些地方也不甘落后,积极培育本地区的新兴产业。传统能源大省陕西省将新能源确定为重点产业,江苏沿海正在打造千万千瓦级的大型风电基地,江西新余、江苏无锡等地的太阳能产业已初具规模,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迅速……

   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头,科技正在逐步发挥出力量。上半年,我国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件、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一批核电、风电等新能源重大项目开工,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在这一轮抢占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中,我们完全可以以跨越式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站到同一起跑线上。

   科技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支撑发展”,更在于“引领未来”。当前,我国需要特别加强前沿基础科学技术研究,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超导材料以及交叉学科的前沿。这些研究虽不能“立竿见影”,却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在富有希望的新兴产业领域,我国已具备一定基础,在部分领域还扮演着“领跑者”角色。当前,需要在信贷、财税、资本市场等政策上,更多地向这些产业倾斜,引领更多的社会力量向此集聚。同时,也应适应市场需求,防止一哄而起,造成新的产能过剩。

   更为关键的是,在紧跟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过程中,要摆脱急功近利心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真正破解长期存在的自主研发投入低、研发队伍建设不足、研发成果与市场脱节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仍在延续,但若能认真记取经验教训,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发展科技,我们就一定能在危机过后的经济发展中占领先机,走上更加稳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