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施鹏飞:中国风电产业至少需要5年完成大浪淘沙过程

http://www.gkong.com 2009-09-29 10:16 来源:机电商报

  近年来,中国风电制造业的发展,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虽然没有60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凭借这段光鲜的业绩,同样值得纪念。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他的梳理更加清晰地描绘了这段历史,同时,也针对目前风电行业的焦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机电商报》:目前,我国风电发展现状如何?回顾我国风电发展的历史,您认为有哪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施鹏飞:今年上半年我国风电装机达到了460万千瓦,下半年起码不少于500万千瓦,所以今年有可能净增1000万千瓦的装机,到今年年底我国风电装机总量能达到2000万千瓦,到明年达到3000万千瓦应该没问题,那么就是说,2020的目标可能到明年就要实现了。

  1986年,中国第一座“商业示范性”风电场在山东省荣成市马兰湾建成。马兰风场安装了3台80年代全球最先进的、由丹麦维斯塔斯公司生产的V15-55/11千瓦风力发电机,到今年运行了23年;

  1989年,丹麦政府给我国赠送了13台150千瓦的风电机组,安装在达坂城风电一场,这13台机组运行到今年整好是20年,这两个风场最大意义是用其运行经验,证明了风电可以成为电力工业里的新电源。

  1993年12月,电力部召开全国性的风电会议,在那次会议上正式把风电作为除水电、火电、核电之外的新电源来发展。

  1995年,电力部召开北京国际风电供电会议,在那次会上提出到2000年底,风电装机达到100万。但到1998年,电力体制进行改革,厂网分家主导思想是发电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因为风电的成本要比火电贵一倍,在这样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风电又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支持,所以随后发展比较慢。

  到2002年,国家提出风电特许权招标的方式,随后我国风电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机电商报》:您如何评价特许权招标方式在我国风电发展过程中扮演得角色?

  施鹏飞:我认为当时特许权招标的好处和历史作用,首先是明确了风电不参与市场竞争,由政府主导来承诺固定的上网电价,这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政府承诺了固定的电价,那么投资商就可以评估投资上有多大的回报。电网企业要收购风电的全部的电量,这对投资者来说也非常重要。

  其次,中国刚开始进行特许权招标的时候,大部分机组还需要进口,特许权招标以本地化率为条件招标选择投资者,这也极大促进了中国风电制造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掌握单机容量750千瓦以下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技术,同时,风电设备零部件制造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当时规定了投资者投标,以最低电价中标。后来实践证明,有的投资者为了中标强行压低价格,这也成为部分风电场经营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机电商报》:您如何看待目前我国风电快速发展与电网发展相对落后的矛盾,应该如何解决?

  施鹏飞:目前,风电快速发展与电网建设相对缓慢的矛盾逐步显现,过去风电电量在电网的比重非常小,对电网的发展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现在我国正在建设百万千瓦、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而我国的风能资源大部分分布在电网最薄弱的末端,风电存在跟电网接不上,或者接上以后消纳不了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电网被动吸纳风电的问题,要从法律上着手,把电网内风电的电量,作为电网企业的强制性的份额规定下来。这样电网企业不会因为别的原因限制风电并网。

  虽然在可再生能源法里规定,电网企业全额收购风电电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所以如果在规划具体装机容量目标同时,也做一个电量的规划,也就是在发电总量上达到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这才能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光装机不发电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要在经济上给电网企业以激励,电网企业解决风电并网问题往往需要增加成本投入研发,因此需要给予一定补偿,如果相关激励政策能使电网企业因为接纳越多风电,而获得更多利益的话,那么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电网企业从被动到主动来接纳风电的问题。

  《机电商报》:温家宝总理日前提出,要防止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其中提到了风电行业,对此,您怎么看?

  施鹏飞:由于国家对风电产业在政策上的支持,使得我国风电产业迅速壮大,由于投资风电有利可图,很多企业都加入了风电制造的行列。既有装备实力强劲的国企,也有民营企业。最终谁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也只能由市场决定。

  风电大国丹麦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风电制造企业从二三十家,但最后只剩下少数的一两家,这就是一个产业发展的过程。我认为中国的风电制造业也必将经历这样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会改变对风电发展的态度,到最后肯定只有技术水平先进、质量可靠,售后服务好的生产厂家能留在这个市场。我预计这个过程起码也要5年。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