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跨国企业的本土进化论

http://www.gkong.com 2009-11-19 15:32 来源:国家电网报

  编者语: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没有哪个企业可以关起门来独善其身。企业间的商战,已经远不是开发新产品那么简单,如何把握和利用大融合的契机,此时显得更为重要。

  2009年9月,一则不到百字的人事变动消息,却引发了人们对跨国企业“中国式发展”的新一轮关注。“施耐德电气日前宣布,任命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总裁朱海接替杜华君出任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朱海成为施耐德电气中国区首位本土总裁。”面对保持经济增长势头的中国,跨国企业如何保证后危机时代的行业地位?媒体评论,“朱海的一小步,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一大步。”

  朱海履新

  1987年,梅兰日兰在天津成立,施耐德电气进入中国。22年后,朱海成为这家世界500强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第一位本土总裁。

  与许多当时进入外企工作的人一样,朱海大学毕业后就在外资公司工作,做过多年销售,也尝试自己创业。13年前,当他初入施耐德电气工作时,从没想到这里将给他带来职业生涯中的诸多荣耀。

  为什么是朱海?并不是因为他是全公司最聪明、最能干的一个,而是因为他是具有对中国市场的独到认知,同时又对西方文化有着较深了解、拥有国际化商业视角的中国人。

  跨国企业一直重现它的本土化程度。比如施耐德电气的现任全球总裁就有一个中国名字——赵国华。上个世纪90年代末被施耐德电气法国总部派来中国开拓市场的法国人赵国华,因为很难找到会讲法语或者英语的中国人,只好自己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现在,赵国华能够用流利的汉语与客户交谈。

  当英文在中国已经越来越普及,却有更多的跨国企业选择中国人做高管。朱海的回答,也许能够解释这种选择的原因。“我是一个中国人,肯定非常了解中国,由于在外资企业十几年的磨炼,也比较了解西方人的一些想法。我有这样的优势,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能够真正按照外国人的思维逻辑,把中国人的想法翻译给他听,反过来也一样,很多时候,沟通的障碍在于价值观的理解上,这是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评价自己的现状,朱海说:“无论是施耐德电气还是我本人,都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我们的故事就是改革开放30年的故事。”

  跨国企业的中国式发展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加速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变革进程。希望实现本土化革命的跨国企业,正在更加努力地融入中国,以便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跨国公司的“新本土化”是走到发展重要节点的必然产物,而去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政府巨额投资拉动内需的积极应对策略,加速了这一进程。

  朱海说,对我们来说,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觉得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无论是它现在给我们带来的机会,还是它的容量和潜力。跨国企业更加本土化是必然,这是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趋势。跨国企业这么多年在中国的变化,就是从“超国民待遇”变成了“国民待遇”,这是外资企业面临的第一个转换。中国的崛起,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现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世界经济,这也要求外资企业的管理者要有思维上的变化。

  很多跨国企业针对中国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本土化策略。以施耐德电气为例,已经向“全球能效管理专家”转型。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活动期间,施耐德电气工程师编入现场供电保障团队。同时,施耐德电气把中国发展智能电网作为绝好的投资机遇,希望能够在配电网的优化上有所作为。这个企业确定的三个重点发展方向,分别是节能增效、智能电网和安全用电,这也恰恰是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发展的领域。

  有媒体指出,在中国的跨国公司能不断发展壮大,最根本还是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30年,跨国公司若想在拥有13亿人口大市场的中国站稳脚跟,甚至延续辉煌,必须实现“新本土化”,更加融入中国,真正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起,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三驾马车”。这次危机,中国政府积极应对,陆续出台了10多个重点行业的调整及振兴规划,全国总投资近30万亿元拉动内需。对此机会,跨国公司应该认真把握、积极参与,以求战胜危机并实现更大发展。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