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民营企业家:建设者的创新与飞跃

http://www.gkong.com 2009-11-19 17:19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

   采访深圳研祥集团的董事长陈志列时,他很乐意为记者首先普及科普知识:“美国计算机协会将计算机分为三种水平:家用计算机、工业计算机、军用计算机,其中工业计算机和军用计算机为特种计算机。它们以温度作为区分标识:家用计算机的工作温度为0℃到45℃,工业计算机的工作温度是-40℃到85℃,军用计算机则为-70℃到150℃。”在全球计算机行业中,凡做普通计算机的都不做特种计算机。换言之,陈志列带领的研祥集团是“特种兵”,专门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70℃的极地,在10000米深的海沟,甚至遥远太空运行的飞船,都有研祥“特种兵”的印迹。研祥特种计算机不仅突破环境极限,更是打破西方在中国特种计算机领域的垄断地位;而陈志列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特种计算机行业的创始人”。

  创新开启“中国创造”之门

  1991年,陈志列来到深圳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是被“借调”到与公司合作的台湾企业在深圳的分公司。

  独自来到深圳的陈志列自己租了一间简陋的农民房住了下来,开始了艰难的打拼。一年多下来,一米八几的大汉被工作累得不足130斤。

  就这样,一个人在深圳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有一天,陈志列终于病倒了。

  在病床上,陈志列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深刻的反思:台湾企业待遇虽好,但是对于个人发展却有着太多的限制。经过这几年对用户的接触,他已经熟悉了特种计算机行业的市场状况。多年的市场打拼虽然为他解决了温饱,但对于国内的工控用户而言始终无法解决受制于人的现状。

  “实际上,海外的很多产品进入中国时,他们对中国的市场并不了解,很多技术参数、使用的环境,甚至要设计一款什么样的产品更能符合中国用户 的需求,还是中国人告诉外商的;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创造出自己的品牌?”陈志列在喃喃自语中不断地反问自己。

  病愈后,陈志列大胆地做出了决定:自主创业!

  1993年,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诞生。

  做企业当然是要赚钱了,因为生存是首要问题,更何况还要养几十口人,但钱怎么赚?技术出身的陈志列,当然很清楚产品研发意味着什么,所以研祥一开始的定位就是要创新。他说,既然要自己创业就是要创造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产品,只有做完全创新的东西才有可能超越别人,才可能打破垄断,只有打自己的品牌,才能征服客户,才能打开市场,改变市场格局,获得高额利润。

  陈志列举例说:“比如,研祥有很多全球首推的自主研发产品,当我们在市场推出的时候,全球这个行业都没有推出这种产品,因为没有可比性,那我们就拥有自主定价权,就是说,我们想让它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这种定价权让我们获得了很好的利润。”

  对于陈志列来说,他并不否认最初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动力:一是生存压力;二是深圳改革开放的热潮影响了他;三是不愿意受制于人;四是他看到了特种计算机在国内市场的空白。

  除此之外,让陈志列坚持自主创新的另一个原因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有一年,他去德国参加一个展览会,由于要布置会场,他到当地的商店买一把锤子。德国女售货员问他要买本国产品还是进口产品,陈志列说:“没有关系,只要质量好就行!”如果是在国内,售货员肯定会介绍别人买进口的,可是,这位长着一双深邃的蓝眼睛的德国女子却对他们说:“进口的不好,贵而且质量不能保证,国产的就很好,不但价钱实惠而且质量也非常好!”

  这位德国售货员的话语,深深地刺激了陈志列:“国内公众对进口产品的崇拜几乎达到了迷信的程度,进口的东西很容易就能赢得人们的信任,而对国 产的品牌却极其不信任。”

  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国有企业本身的管理和技术还不够成熟,品牌和消费者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一种情感的纽带。所以,他暗下决心,要把研祥的产品打造成为中国特种计算机的第一品牌,让民族科技走出世界,让国人为之骄傲!让创新开启“中国创造”之门。

创新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

  陈志列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之所以如此自觉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是因为它的机制所决定的,不创新就得死。而民营企业一旦倒下,就会再也爬不起来,生还的机会几乎是“零”。因此,唯创新才是企业的生命线。

  据了解,中国的企业平均大概将销售额的1.6%投入研发,而民营企业将销售额投入到研发中的数据是2.4%,目前,研祥已经将销售额的11%左右投入到了研发中;每个研发产品达到了销售量的40%。这个比例不仅是在中国,就是在国际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作为靠自主创新在市场上生存的企业,研祥尝到了很多甜头。

  深圳地铁一期的时候,因为地下潮湿,好多设备都是裸露的,用研祥和外国品牌的产品各一半。但许多专家认为,用国外品牌怎么也比用研祥可靠。结果一期运行,如果有10次故障,9次是外国品牌出的。于是,深圳地铁二期开始至今到四期就全部采用研祥产品了。

  对此,陈志列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成就感:这不是靠攻关就能获得的市场份额,而是靠产品的质量来赢得。他说,挣钱挣到一定程度已没什么成就感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习惯了追赶西方国家的步伐,太多技术领域都是人家领先,作为民营企业,如果追上并且超越了,就会感到很大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这是精神的层面。而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中靠这种精神支撑着企业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则不计其数。

  目前,研祥已斥资10亿元建设特种计算机生产/中试基地,专门进行特种计算机的研发生产,建成后将带来数十倍的产值。

  如果一个企业尝到了自主创新的甜头,而且习惯用品牌来征服市场的话,那么他们会把更多的销售收入投入到研发中,而且更会把自主创新视为企业的生命线。

“非经典管理”激活创新潜能

  从研祥2009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上来看,研祥集团收入约15.63亿元;同比2008年同期增长151%。对于身处在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之下的珠三角地区,尤其是民营高科技企业而言,150%以上的增长绝对可以算作“逆市飘红”,温家宝、李长春、贺国强、路甬祥、万钢等领导人先后去视察调研,众多同行、媒体纷纷取经。是什么不断为研祥的发展注入活力?研祥的管理创新——“非经典管理”格外引人注目。

  那么,何谓“非经典管理”?陈志列介绍说,也就是研祥文化的简单概括,它包括了:追求实用主义、淡化级别、即时罚款和永无止境的追求效率四个主要方面。

  在研祥科技大厦15层以上的每个楼层的前台,都有一面朱红色的背景墙。与众不同的是这面墙上整齐的排列着很多正方形的小坑,里面好像可以放进什么东西似的,但都是空的,好像是在等待着人们来把它填满。

  2007年8月8日,“红墙”的秘密终于被揭开。研祥集团首届“风云人物”评选在这一天揭晓,为了表彰15年来 勤勤恳恳奋斗在工作前线的优秀员工,无论高级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员工,无论是在职人员还是离退休的元老,都在此评选范围之内。

  在首次揭晓的16名“研祥风云人物”中,每个人除了获得鲜花、证书以外,还像电影明星一样走过一条长长的红地毯,接受公司全体同事的祝福。公司还给每名“风云人物”篆刻了一枚大大的寿山石质印章,嵌入了大厦20层的红色背景墙上,而这面墙也因此得名“研祥风云人物榜”。

  首届风云人物获得者刘毅感慨地说:“研祥是我来深圳第一份工作,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份工作。我非常庆幸选择了研祥,我为自己能在十几年来同研祥风雨同舟一起发展而自豪,我要感谢研祥为我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成长的舞台,事实证明我当初选择研祥是正确的、值得的。”

  如今的研祥“风云人物榜”已经嵌入了40多枚印章,每个印章代表一名为研祥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每一个印章也都镌刻在所有员工的心中。

  每当研祥人走过这面墙时,都会在内心中激励着自己——“我一定要在研祥干出点名堂,让自己的名字也刻在研祥的红墙上!”对于企业来说,自主创新当然重要。但创新的根本在于人。企业的兴衰,最离不开的是凝聚人心。研祥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依旧保持高速增长,靠的就是上下齐心铸起的铜墙铁壁。

  在研祥科技大厦里,不仅有全市一流的影剧院、福利上佳的员工食堂,还有一个装饰如梦似幻的“吹吧”。“吹吧”的用途,顾名思义,就是让员工海阔天空“神吹乱聊”。无数的创意、“点子”,其实就是在完全放松的“神聊”中涌现。

  在研祥还有一种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做法,同事之间必须称名道姓,不得以“某总”、“某经理”来称呼。陈志列说,这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沟通效率,增强工作合作而采取的“淡化级别”,使员工能够平等和谐的投入到工作中来,越过了工作之外的沟通屏障。

  正是这种“非经典”的企业管理方法创造了研祥公司的“无边界”文化。研祥公司为全体员工建立了一个快速、高效、透明的信息化平台,使得几乎所有的员工都能够全方面的了解公司的战略决策、财务信息、产品技术等等,使员工始终能够以主人翁的热情投入工作。

创新——我们别无选择

  2008年11月14日,新奥集团的1200多个干部邮箱里,收到了一封署名董事局主席王玉锁的8000字长信。

  信的标题是,《除了伟大的创业我们别无选择》。

  “这是我加入新奥以来,看到王主席第一次写这么长的一篇文章。”一位员工对记者说。

  而新奥的很多人对这封信的印象是,“非常真挚、深刻,且极其震撼。”

  从河北霸州起步的王玉锁,曾带领新奥集团,突破了被人们看作是被国字号企业垄断的城市燃气和管道燃气这一禁区,跃居为全国最大的民营能源企业。

  但他已看到,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会阻力重重。因此他在信里,号召新奥人准备好“二次创业”,并描绘了他“欲造清洁能源王国”的蓝图——催生煤基清洁能源产业、光伏能源产业、生物质能产业,打通能源生产、转化、储运和应用的产业链条。

  不同于新奥之前凭借燃气分销、能源装备及液化气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定位,“二次创业”围绕着的都是新的、可替代性的能源技术,用7年左右的时间,使得整个新奥集团2012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玉锁直言:“在这个时代大变革的环境中,我们辛辛苦苦赢得的竞争优势只是暂时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脆弱的;新奥必须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page_break]

突破不可能的技术之变

  早在2003年9月熏王玉锁就下决心涉足能源化工产业。

  就在这一年,王玉锁遇到了原ABB首席科学家甘中学博士。在去往另外一家企业考察途中,甘中学被热情地“骗”到新奥做客,于是,王玉锁首次向他讲述了自己关于煤的梦想:“世界上污染最厉害的是煤,要是能把煤改变成清洁能源那该多好。”就这样,甘中学也被王玉锁的梦想所打动,成为了新奥集团的首席科学家,与王玉锁一道干起了“堂吉诃德式”的“傻事”。

  2005年,新奥决策上马煤化工项目,请了国内一些专家来再次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然而,与会专家给王玉锁泼了一盆“凉水”:——煤根本没法清洁利用。专家给王玉锁画了一张煤化工的生产图,解释道:“整个生产环节上,这里 清洁了,那里就会不清洁,所以结论就是无解。”

  “这怎么就会无解呢?” 王玉锁反问:“煤排放的不就是氮、硫还有二氧化碳吗?不就是这些物质吗?”

  为了实现“煤”的梦想,突破不可能的技术之变,王玉锁想到了人才济济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

  2007年1月,新奥集团投资2亿多元组建乌兰察布新奥气化采煤技术有限公司熏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同开展“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试验项目”研究。

  同年10月24日,我国首套日产15万方煤气的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试验系统和生产系统一次点火成功。到目前为止,项目实现了低热值煤气示范性发电,至今500KW发电机一直稳定运行,每月发电量约11万度。

  在乌兰察布煤炭地下气化试验项目实施过程中,新奥集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2009年7月16日,河北新奥集团与中科院清洁能源技术发展中心签订能源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筹建清洁能源研发中心。

  而在此之前,双方已经在燃料电池汽车项目、高效燃烧技术等项目上开展合作,并申请到了国家“863”计划项目。

  之后,新奥集团又与同济大学进一步签署了成立“清洁能源联合研究所”合作协议。此次合作将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在人才培养、新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机械与关键零部件开发等相关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提升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自主研发实力以及科技转化率。

  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新奥先 后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广泛的战略联盟,使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不再束之高阁。

  除了与科研院所建立战略联盟外,新奥还建立了自己的科研队伍,重点实验室以及博士后流动站,为新奥的技术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近日,经科技部批准,新奥集团成为国家首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09年7月17日,美国能源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来到新奥集团。参观完新奥光伏能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在煤基能源生产“零排放”技术试验中心,朱棣文做了长时间的停留。在这里,他凝神听取了“零排放”的整个系统思路和路径,并表示希望得到相关详尽数据,“带回美国,好好研究”。

  据王玉锁介绍,煤炭的清洁利用,是新奥最核心的技术攻关项目,它尤其对“多煤贫油少气”的中国意义重大。在新奥,煤这个既推动了人类工业化进程、又释放温室气体、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已经可以被转化为清洁的合成天然气,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产业化生产。

  据了解,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新奥走出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形成的技术创新联盟,使高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成为现实。

让好政策助力企业创新

  据科技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已达162337家,从业人员1588万人,技工贸 总收入、增加值、上缴税金、实现利润和创汇分别达到98642亿元、20959亿元、4870亿元、5843亿元和2867亿美元。

  全国工商联的调研报告显示:

  ——在国家确定的首批10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有77家,占75%。

  ——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力军。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民营科技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重大进步。2000年至2005年期间,民营科技企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二等奖115项。

  ——民营企业成为地方政府科技规划实施的重要主体。在苏州,60%以上的省级以上的科技攻关项目由民营科技企业承担;在上海,到2005年底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转化成果中70%被民营科技企业获得。

  ——民营中小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提供了全国约66%的专利发明、74%以上的技术创新、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国内外的创新实践充分表明,企业是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大企业的科技实力,而更主要是取决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培育能力。因此,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充分发挥包括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营造适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更为优越的政策环境和条件。只有这样才可能涌现出更多的研祥和新奥。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